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推出了许多教育创新措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将教育改革与创新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采用整体策略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以经费支持推进本科生教育改革,创新与保守并举等。同时,也有一些教训值得吸取,如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等。  相似文献   

2.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讨本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中,分析"导师制"对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素质以及学风建设积 极意义,并就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
一流本科教育涉及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方面是教育组织模式。本科生院的本质在于去除学生的专业身份束缚,学生学籍不再属于学术性系科而完全属于本科生院以及更小的住宿学院,学生的学号中不再含有院系和专业特征。本科生院的教育组织模式与苏联式专业组织模式相比存在四方面优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转专业概念从根本上去除)、"空"去学生专业身份束缚以促进通识学习和通识教育、组织跨学科专业和专业方向、促进大学内部分工水平的发展而提高教育和科研效率。本科生院的组织模式有助于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由"被塑造者"转变为"积极、自由的学习者"而超越因材施教。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放开转专业的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本科生院的建立表明本科生院具备可行性,在本质上是一流本科教育组织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中国由苏联式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向更先进的教育组织模式转变中逻辑上的一种选择。本科生院组织模式的变革会遇到来自专业院系的强大阻力,存在倒退个案,其变革需要谨慎和较长时间的讨论以取得共识。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需要在保守中踏实进步。  相似文献   

4.
以"创造学"教学为切入点,对高等学校创造教育教学体系和创造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是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时期高等教学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中的重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青年教师四个层次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创造实践的支撑体系,指导学生的课外科研创新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教师创造教育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大学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本科生导师制的推行,正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在诠释"导师制"概念的基础上,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对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提出建议,以凸显高等学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前建设自主创新国家、培育创新人才成为时代需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实施战略。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我国大学也在尝试改变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途径,大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是培养适合社会需求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并在部分高校中推广。但是,我国大学推行的本科生导师制与国外知名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表现为:我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发展较晚、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指导,大学内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化规范不完善,且师生之间的比例差距较大。针对这些现实情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科学合理定位,创新培养模式,健全体制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取得实绩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杂志创刊于改革开放之初,现为半月刊,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报道世界教育前沿、推动教育开放发展"为使命,服务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暨港澳台教育工作。杂志主要发布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报道中国教育国际化创新实践和典型案例,发挥引进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交流合作水平、推动区域教育国际化和院  相似文献   

8.
对计算机分组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教育。《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在计算机教育方面制订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中学  相似文献   

9.
创新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样创新作为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激烈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不断创新的社会环境,作为飞速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应如何积极开展创新计算机教育的研究,努力打造自己的教育平台?笔者认为,创新是高职计算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经历了"起步"、"应用"、"整合"和"创新"四个阶段。信息技术不仅革新了传统教育模式,而且营造了全新学习环境。我国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推进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深度融合应通过解放思想、制度创新、对外开放、创建协同创新中心等途径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文章通过介绍"计算机组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阐述了在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育改革的一条途径。教学中提出了面向设计并着重掌握设计方法的观点;实验中提出了按不同要求分层次的观点和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的观点。让学生在上课中得到提高、在实验中得到锻炼,逐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现状和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国家计算机教育改革和CC2001,提出需对"计算机导论"进行构建与创新.然后就"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具体构建与创新提出一些意见和主张.  相似文献   

13.
<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要"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入推进本科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灵魂和生命线。为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实践基地,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航天学科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新模式.结合国防科技大学无人飞行器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深入分析了建设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必要性,系统总结了加强航天学科本科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思路举措,包括实践项目设置、导师队伍建设、创新文化营造、管理机制形成等.为航空航天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郭芯库 《教育与职业》2007,(11):172-173
当今科技,特别是通信科技和计算机网络的突破性发展,为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条件,利用"卫星、电视、录像"及现代多媒体远程网络等条件创新"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广播电视大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这就需要培养高水平的自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分析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阐述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实施对教育改革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从大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训练和培养、工程项目训练和创新能力培养、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等四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根据当前教育改革和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我国海洋类本科生培养的目标;针对海洋科学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创新型"海洋人才为目标,探讨了海洋类专业的本科生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实践,为海洋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存在问题,改革内容、具休措施等几个方面对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改革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提出了对我国本科生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创新高校育人模式,以"全程导学制"建设带动其他教育管理机制建设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课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主动适应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化,在本科生教育中进行"全程导学制"育人机制的实践与探索,该模式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适应性等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20.
董婷 《江苏高教》2020,(10):93-96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高校双创教育进入了政府统一领导下深入推进的新阶段,双创教育改革已成为高校甚至全社会的共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遵循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才培养规律与人才成长规律。但现阶段创新创业教育或多或少还存在"精英化""活动化"和"碎片化"的问题,需要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与学科专业建设的结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总的产教融合,还需要在提升高校领导的意识、教师教学能力和管理人员水平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