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教育活动的立场,在"教育"生态中研究教育政策活动可以看出,教育政策活动以促进人的发展与完善为实践对象;教育政策活动目标具有多元性;教育政策活动中的利益需求与利益博弈具有复杂性和剧烈性;教育政策活动决策权力具有分散性;教育政策活动评估具有相对困难性;教育政策活动根基于生命世界,具有生命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价值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政策活动中,政策价值选择和价值实现往往面临许多矛盾和冲突,如结构与功能的矛盾、价值与事实的矛盾、强势与弱势的矛盾、利益与代价的矛盾等.这些矛盾冲突导致形成了教育政策活动中的主要价值问题,如政策选择的模式、政策决策的尺度、弱势补偿、政策代价等.认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保证教育政策获得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3.
邓旭 《教育学报》2008,(1):63-68
不同的制度理解会导致不同的制度选择,不同的制度选择会影响不同的教育政策执行,不同的教育政策执行又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政策价值,而不同的教育政策价值本身就是教育制度内涵的显性体现.中西方在制度理解上存在着相对意义上的主流与非主流理解之分.主流的制度理解包括宪制理论和体制理论、规则理论、秩序理论和系统(环境)理论等相互囊括而又各具特色学说;非主流制度理解包括约定(习俗)论、集团论、关系论、诱致论等彼此独立又相互渗透的观点.除此以外,我国学者还对制度的手段论、教化论、传承论和实践论等有独到的见解.我国教育政策执行相应的制度选择是以非主流的制度理解奠定其合理性基础,以主流的制度理解架构其合法性基础,保障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技术教育概念内涵入手,把已有技术教育定义归纳为“技术教育的‘课程论’”、“技术教育的‘知识、技能论’”和“技术教育的‘技术素养论’”三种概念,并在对其质疑基础上,通过对“教育”和“技术”本质的考察,将技术教育的内涵界定为传授技术知识、培养技能、了解技术社会影响的实践活动,并指出这一活动以不同组织形式的教育活动为载体,体现为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刘世豪 《教育技术导刊》2019,18(11):222-224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教育游戏积极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已拥有广大受众。它既符合当代信息化教育发展趋势,本身也具有黏性作用。从动机性刺激、沉浸式体验、迎合本能性3个方面对教育游戏化的黏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教育游戏开发合理性与创新性研究提供参考,改进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6.
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的分析来看,造成教育政策低效的成因及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教育行政机构的自利行为、教育行政机构的低效和浪费、路径依赖、教育政策执行上的障碍等.为此,需要树立教育政策的权威性;凸显教育政策"公共性",树立教育政策责任理念;建立配套措施,把教育政策义务转化为实务;提升教育政策的可操作性,减少教育政策执行弹性;健全教育制度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全面抗战初期,教育文化界人士以期刊杂志为阵地,从教育问题出发,掀起了战时教育思想大论争。此次论争建构了不同的战时教育主张,如维持学校改革论、彻底改革另组论、战时统制论、三民主义论、崇实主义论、民众解放论、生产建设论及调和论等;论争人员涉及范围甚广,呈现出民众动员、救亡与启蒙、生产建设与社会关系调整互动的多重变奏,形成一股战时教育思潮,并影响了国民政府的战时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8.
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政策问题不只关乎研究者和决策者,它也涉及各政策利益相关者的切身利益。因此,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隐含着政策研究只有直接指向教育决策者这一利用路径的判断。“两种文化”说依循的是一种实证论假设,其强调社会现实的客观性,认为研究者和决策者有资格、有能力设计教育政策;而社会批判论和社会建构论则否定了实证论假设,表达了与政策设计观相反的政策建构观。从政策利益相关者介入政策问题的权利和建构性的思维出发,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而要达致这一目的,既有赖于教育政策研究自身的调整,也需要外部因素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由人类的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部条件的总和。马克思有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的观点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含纳"描述环境"与"塑造环境"两种功能。这两种功能充分体现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典型的交互性关联,并实践着"形势与政策"课程从宣讲功能向价值观教育功能提升的实效性期待。  相似文献   

10.
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育政策是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追求教育利益的一种活动。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主要由教育政策活动的价值要素及其关系构成,包括教育政策的价值主体、教育政策的价值客体、教育政策问题和教育政策的价值关系等主要方面。教育政策主体控制教育资源并追求教育利益时,产生和形成各种教育政策问题;教育政策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其价值要素之间构成了一系列基本的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11.
政策工具研究是教育政策学的一个重大基本理论问题.加强政策工具研究,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而且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阐述了政策工具在教育政策系统中的地位、政策工具研究是教育政策学的工具论基础及政策工具的能量等观点,并分析了政策工具研究与转变政府职能的关系及其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影响,同时,本文指出应警惕"工具主义"所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在尝试与探索连续混龄教育形式.为保障连续混龄教育的价值与实效,幼儿园在混龄班级构成上要尽量将其班级规模控制在30人以内,并按照3-6岁三个年龄段人数基本相同的比例进行编班,同时实施"一班三教"的教师配班模式,真正实现保教结合;在班级环境创设上,要充分考虑幼儿年龄差异,提供富有层次性的弹性环境,同时要积极营造如大家庭般的温馨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发展与探索;在活动组织方面,要高度重视儿童生活活动,并灵活组织混龄学习活动.连续混龄教育既对教师素质是一种挑战,又是培养教师教育机智与智慧的实践场域,同时对家长素质与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幼儿园积极开展家长工作,以得到家长的充分理解与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主体评议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是教育理论的基本同题,重新认识教育主体意义深远.以往对教育主体的认识,有"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论"和"双主体论"等.在分析上述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主体‘一体两面'论".在同一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主体,它具有"一体两面"的结构,体现"互主体性模式".教育质量的前提就是调动"两面"的积极性,其基础是创设民主与平等、交流与理解、自由与宽容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寺庙教育是西双版纳傣族的传统教育形态之一.寺庙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中心,更是文化传播和民族教育的固定场所.现代学校教育介入后,寺庙教育与学校教育始终处于对立冲突的状态之中,主要体现在生源、时间、教学内容、学生人生观、和尚生身份等方面.这是由经济优势带来的文化自信和对他文化的排斥;学校教育传承傣族文化功能的有限性;学校教育的内容脱离当地生活,致使"读书无用论"流行;寺庙教育的世俗化倾向和管理上的松散状态;相关政策向学校"一边倒"的倾向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教育生活论关注教育世界的完整存在,关注完整的人之存在意义,关注真实的生活,把培养"整全人"纳入教育的自觉视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高度契合。因此,教育生活论对推进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科学发展具有指导意义。文章从教育政策导向、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与教材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教育生活论为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所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教育科研论是教育论中的一种,又是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它与一般的论一样,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教育科研论相对于一般论来说,更加强调论点的创新性、论据的事实性与准确性、论证的严密性与充分性。因此,要想写好教育科研论,应做好以下三件事:  相似文献   

17.
所谓教育政策的限度,简单地说,即为教育政策选择的范围或影响教育政策的各种因素对教育政策制定与选择的规定。教育政策是规范和指导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人们总期望通过一定的教育政策去解决教育问题,实现预想目标。然而,教育政策是有限度的,把握这一限度既是政策科学化的前提,又是充分发挥政策效力的保障。虽然,关于教育政策的限度问题尚没有专门的论述,但在相关学科或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政策科学等,限度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育政策实践中与教育政策限度相关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本文将从教育政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目前,争论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教育目的中社会本位论与个人本位论之争,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家所持的教育价值取向的对立与冲突,在当今时代,二者应该实现统一和融合.  相似文献   

19.
柔性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教育目的观是一种客体论教育目的观,这种观点忽视人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发展自我的主动要求.受教育者应是教育目的设定和达成的实践者.柔性教育目的观是与刚性教育目的观相对的,它的基本内涵是:教育目的的设定,应顾及受教育者自主发展的要求和需要,而不仅仅是社会的要求和成人的预设;教育目的不再是单一的终极目的,而应是一个多元分层的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实现,应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协调,是一个动态可变的目标达成过程.  相似文献   

20.
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总是处于双向动态互动过程之中。当前我国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经常面临无效关系、负效关系和模糊关系的困境,而教育政策理论研究尚缺乏解释教育政策与实践关系的工具,因此,在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时期,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有利于拓展教育政策学科的研究视域,提升我国教育政策活动的质量。研究两者关系重点在于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的本质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互动本质与过程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困境类型及其特征研究、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互动的有效机制及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