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1 毫秒
1.
姚钦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Z1)
《儒林外史》中的严大位、严大育是同胞弟兄,性格有同有异。严大厚颜无耻、贪婪刁蛮,严二胆小懦弱,悭吝成性。二人又同时是豪奢多心机。他们的性格与当时社会制度密切相关,和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关系更为密切。他们的悲剧既是当时社会以八股取士为手段的科举用人制度的悲剧,也是腐败的社会环境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李汉秋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2,(2)
以严贡生和虞华轩形象为中心构成小县城“上流”社会的风习画,也展示了吴敬梓叛逆性格起步时的环境和状况。严贡生综合运用劣绅的权势、讼棍的狡诈、无赖的手段、骗子的伎俩为非作歹,是攀附在封建官僚制藤架上、植根于封建宗法制土壤里的一只毒瓜,是吴敬梓痛恨的人物。虞华轩是没落世家子弟,是势利恶俗的反激物,具有“激而为怒”的特征,是青年吴敬梓在故乡愤世嫉俗性格的投影。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严监生兄弟,都求利求名,但他们的做法却大相径庭,也因此而相映成趣。 相似文献
4.
严监生是《儒林外史》中虽着墨不多却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引起评论者广泛兴趣的一个人物。他对钱财的态度一方面表现得非常慷慨,另一方面却又极为吝啬,评论者的观,点甚至也呈现为对立的两个极端。本文拟从以上两个方面剖析严监生性格的矛盾性,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5.
"草蛇灰线"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较常运用的技法术语,在我国古典小说批评和相关理论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草蛇灰线"法的普遍运用容易产生包袱迭生、悬念四起的艺术效果.它在反复涉及或提及特定事物时,加深了对这一事物的典型描写,也就构成了这一事物的典型特征.《儒林外史》作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翘楚,在其行文布局和人物结局的安排上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力图从新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瑰宝<儒林外史>的创作动机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儒林外史>的整个创作过程中,不存在一个固定不变、一以贯之的动机,相反,吴敬梓的创作动机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由创作伊始的"泄愤",到"辞试事件"后的"扬个性",直到最后的"寻出路".相对于这三种创作动机而言,每个阶段还存在着其他一些隐性的创作动机.而正是在这些复杂、多变的创作动机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影响了吴敬梓的创作,影响到了<儒林外史>中人物、内容以及结构的变化,也才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独具魅力的讽刺小说. 相似文献
7.
《复活》和《儒林外史》都是选用富有典型意义的真实题材,来嘲讽贪官污吏及其他可笑的人物,现现各自的社会风貌,但前者而直率,后者机智而婉转;两部小说都是通过讽刺情节和讽刺场面的朴实描写而获得讽刺效果的,但托翁有时夹叙夹议,而吴氏力求隐去自己的声音;两部作品都善于展示讽刺对象的言论与行动、现象与本质的尖锐矛盾,让人捧腹大笑,但一是无情的笑,一是含泪的笑。 相似文献
8.
王海洋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吴敬梓的小说创作艺术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现实层次的体察感悟与理性审视;二是艺术创造层次上的独特视角和方式;三是潜意识层次的超越深化。三个层次相互包容,相互作用又层层提高,共同构筑了《儒林外史》这一中国小说史上的不朽丰碑。 相似文献
9.
10.
《金瓶梅》、《红楼爹》、《儒林外史》沿用民族传统谐音寓意手法,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主观评价,它不等同干一般浅俗的文字调仉。《金瓶梅》、《儒林外史》均以人名谐音寓意,标识各种人物的品性或遭际。《红楼爹》突破了单纯的人名寓意的局限,人、事、物、词语皆有寓意,形式多样,手法精妙,寓意深刻,具有标识人物性格、命运,点明创作宗旨.揭示主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清人张文虎借助小说评点模式评论《儒林外史》,而置重于文献考证,体现出鲜明的朴学倾向,为《儒林外史》研究探索了新路。 相似文献
12.
一直以来,《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近五年来,学者们的研究热情不减,取得了很多成果,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文章试从文献研究、作品思想研究、作品语言研究等九个方面对近五年来相关《儒林外史》的研究作一番爬梳整理,并给予客观评述,以求为《儒》研究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傅毓民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21(3):70-73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但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艺术上也以其独创的讽刺手法,突破了前人的藩蓠,打破了传统小说的说-听模式,确立了性格结构在小说中的重要地位,开创了古代讽刺小说的先河,成为古代小说向近代小说过渡的标志和转折点,从而最终确立了其在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儒林外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其厚重的人文精神无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种人文精神可以概括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真与善的赞美和对假恶的鞭挞,对独立人格的肯定和礼赞。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的叙事结构具有表层和深层两种不同的模式:从表层结构视之.它是“纪传体结构”;从深层结构视之,则是“阴阳共生的太极图式”。 相似文献
16.
疾病长久地困扰着吴敬梓,对他的生活、交游、人格和创作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以司马相如自比,极力推崇行医,与儒医交好,甚至从热衷科举到弃绝仕进等,这都与他"消渴病难除"有着紧密的关系。"痰病"在《儒林外史》中也有着丰富描写,它巧妙地出现在书中角色命运发生重大转折之际,并且集中在描绘旧秩序崩塌的第二部分。吴敬梓对"痰病"的描写不同于以往古代小说中宗教化的处理,而是将之作为一个整体的象征,讽刺了病入膏肓的社会。 相似文献
17.
乔根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86-89,95
主要从自古及今、百年瞬间、季节更替三个角度论述《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儒林外史》中多次运用"自古及今",体现了古今同一的循环时间观;"百年"与"瞬间"的两极性时空操作,给中国古典小说文体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季节的更替则体现着人生经验的起落沉浮和芸芸众生的荣枯盛衰。通过以上解读,我们发现,《儒林外史》的叙事时间一方面吸收了传统古典小说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有所超越,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以功能对等为译文评判标准。《儒林外史》杨宪益译本The Scholars依据叙事方言的陈述功能、评述功能和描述功能,通过直译、意译、变译的翻译策略,实现叙事方言翻译在赋形、寓意、移情上的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44-46
《儒林外史》塑造了一批老年人的形象,作者赋予了这些老年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小说文本中,老年人承担起了教育青年人的重任,他们对青年人的教育不仅集中体现了儒家传统文化的思想,也展现出中国特殊的伦理教化型的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20.
曹长德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3):68-71
《儒林外史》是我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的杰作,其中表现出的重视德行、真才实学和不断创新的人才观,对当今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狭隘的人才评价标准只能导致人才片面的发展、畸形的成长;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才能获得真知;克服等级约束,重视德才兼备,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