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甘肃这片红色土地上,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南梁精神、长征精神、西路军精神、抗战精神等。发挥红色文化精神的作用,就要强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意识。在融媒时代,更应强化新媒体思维和新媒体意识。文章从短视频、沉浸媒介、 H5、小游戏等几个方面探讨甘肃红色文化的新媒介传播路径。  相似文献   

2.
遵义红色文化既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当代,充分利用互联网打造多元化、特色化、品牌化的遵义红色文化的传播平台,对增强遵义红色文化的价值功能和影响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渠道,具有重大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主旋律文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运用融媒体技术传播红色文化,推进了红色文化的大众化传播、矩阵化传播、共享化传播和互动化传播,从而有利于提升红色文化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和生态价值,进而使红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出现之后所呈现的一种新型理念媒体,具有多向传播模式和三维传播形式,实现了资源、内容、宣传和利益的有机融合。红色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激励和感召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对巩固意识形态建设和丰富小学生思想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融媒体时代,红色文化融入小学校园文化应该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主体培育,提升专业技能;落实主体责任,明确传播原则;尊重发展规律,重视实践作用;利用新兴手段,打造融媒矩阵。  相似文献   

5.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非常重要的交通线,更是一条流动的文化血脉。尤其在革命年代,大运河被赋予中国特色的文化基因。通过引入大运河这一线性文化遗产,把人物、故事、遗址串联成体系,探究徐州大运河文化传播现状存在传播途径单一、体系化缺失、辨识度不高、文化育人功能缺位等问题的解决办法,构建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网络传播融合发展的大运河徐州段文化传播路径,对大运河徐州段的文化资源梳理、传播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自媒体呈现出的裂变式传播、强交互性、碎片化以及去中心化等特点,为传播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红色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将红色文化传播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是自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红色文化传播要善用自媒体,充分挖掘"微红色经典"内容,改变话语形式、加强主流媒...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发展起来的优秀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资源.全媒体时代有助于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实现红色文化的话语转向,形成红色文化的传播合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边缘化、商业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红色文化在策略上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提升传播方式的艺术性、增强内容叙事的完整性和强化主流观念的引导力,为红色文化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传播生态,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发展起来的优秀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资源.全媒体时代有助于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实现红色文化的话语转向,形成红色文化的传播合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边缘化、商业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红色文化在策略上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提升传播方式的艺术性、增强内容叙事的完整性和强化主流观念的引导力,为红色文化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传播生态,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0.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渐积累并发展起来的优秀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资源.全媒体时代有助于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载体,实现红色文化的话语转向,形成红色文化的传播合力,为红色文化的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红色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边缘化、商业化、碎片化和去中心化等问题.在全媒体时代,传播红色文化在策略上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的互动性、提升传播方式的艺术性、增强内容叙事的完整性和强化主流观念的引导力,为红色文化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传播生态,以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在红色文化传播领域中,数字智能技术日趋重要,经过多年的演变和进步,当前已有现象级的发展趋势。作为蕴含独特精神价值和厚植革命历史传统的红色文化,在数字智能技术影响下传播机制面临着突破和变革。数字智能与红色文化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历史大势和必然选择,要全面把握数智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特征,深刻领悟数智时代红色文化传播价值,积极探寻数智时代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推动红色文化的系统整合和时代发展,提升数字智能场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效力。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深入探求赣南红色文化传播路径,是对利用好赣南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好赣南红色文化传统,继承好赣南红色文化基因的深入思考和生动实践,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当前赣南红色文化资源传播面临的困惑,提出从政治传播、文化传播、营销传播等路径创新赣南红色文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瑰宝,是实现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精神动力,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当前,由于红色文化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传播途径过于单一,导致红色文化在传播与发展中陷入了困境。全媒体时代为红色文化传播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必须积极拓展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为红色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与发展开辟新路径,使红色文化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技术具有处理分析超大数据量的应用功能,且具备处理不同属性复杂型数据的能力,因而能够实现数据含义分析提取的便捷性、准确性与价值性。大数据技术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的能力亦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挑战和契机。一方面,海量数据为红色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助力红色资源数据库的平台搭建;另一方面,对大量信息的整合分析及新媒体平台的普及推广能够清晰定位红色文化传播的切入点、找准目标人群,提升传播的生动性、立体性与渗透力。文章分析了大数据技术的内涵与特点,揭示大数据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的契机与困境,以探究当下红色文化创新性传播的可行路径,提出从构建完备的红色文化网络数据库、用新技术搭建红色文化多元传播平台、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内容的吸引力等三个方面的路径来推进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使红色文化永葆活力、彰显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网络虚拟空间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新场域.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能够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并且净化网络"黑灰"地带.然红色文化在网络空间的传播面临着多重困境,主要表现为:部分年轻化的网络主体阻滞红色基因的传承、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解构红色历史的真实性、单维度的网络平台束缚红色经典的宣传和自由式的网络生态淡化红色精神的重要性等.因此,推动红色文化的网络化传播需要组织专业化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融媒体联动宣传、以法治网和以德润网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红色文化形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是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深刻认识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完善资源建设、增强议题设置力、打造传播高地、加快成果转化、提高传播实效,发挥图书馆红色文化馆藏资源的最大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现状;提出弘扬红色文化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认为新征程上弘扬红色文化具有时代价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增强中国人民精神力量,为世界提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丰富思政教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然而,目前部分高校在这项工作中还存在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有待深入、红色文化资源利用尚需加强、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尚需优化完善等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价值认识,不断增强红色文化认同感;充分利用融媒体技术,开发特色更鲜明的创意产品;充分发挥融媒体技术优势,构建红色文化共享媒体平台;紧跟融媒体时代发展,促进思政教育的融媒体分享。  相似文献   

19.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提炼出来的文化精髓,是我国意识形态天然的同盟军和资源宝库.在当前中国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背景下,面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暴露出的问题,我们急需研究红色文化在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价值,从中汲取养分,同时探索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路径,为加强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20.
《柳州师专学报》2019,(2):138-141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时代,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粉丝。加强红色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就必须充分利用高校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以新媒体技术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传播形式以及课堂教学,来贴近大学生的接受特点,提高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接受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