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观点”在高校层面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满足学生正当的个性化需求,努力打造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相似文献   

2.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体现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也体现了教育对人才的培育目标。“五育”融合要求学校和教师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更新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文章从理念引领“五育”融合发展方向、通过实践探索“五育”融合路径两方面探寻“五育”融合的实践策略,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3.
白云峰 《新教师》2023,(9):10-11
本文从构建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打造“五好”课堂、创新教研机制四个方面呈现了“五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面向党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如何整体推动“五育融合”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从逻辑特征上看,新时代“五育融合”体现为培养目标的全面发展性、培养内容的均衡嵌入性、培养过程的跨界融合性、培养机制的系统协同性。基于此,应遵循立德铸魂、培智固本、健体强基、尚美培元、以劳立身之间的内在关联,着眼于实现价值引领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教育方针”为依循、以“五育融合”为核心、以“共同行动”为支撑、以“类型特色”为目标,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五育融合”的培养模式;从打造立德树人引领的“五育融合”新体系、构建评价方式优化的“五育融合”新机制、塑造社会共同行动的“五育融合”新生态、形成多元协同育人的“五育融合”新格局、培育学生自我管理的“五育融合”新动能等方面入手设计行动路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现今高等教育面临一个迫切任务:坚持五育融合,实施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构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为了提升大学英语课程的内涵和质量,为学生长远专业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基础,本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五度教育”模式,探索如何在大学英语课程中有效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作为当下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论题之一,“五育融合”的研究多聚焦于其发展脉络、价值路向和自身建设等方面。透视现实,应加强关注“五育融合”的内涵。结合现有研究成果,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为分析框架,能够建立“五育融合”内涵的逻辑架构。以此为基,可以从政策落实、协同生态、教师培养、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优化“五育融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许芸青 《成才之路》2024,(10):125-128
基础教育关乎国家未来发展,培养出色的师范生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五育并举”理念的指导下,师范生不仅能够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能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身体素质、丰富的审美情趣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文章阐述“五育并举”理念的内涵,强调坚持“五育并举”的重要价值,提出当前师范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五育并举”理念下的师范生培养路径进行探讨,旨在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广西钦州市浦北县金浦小学为了让“五育”有效落地,积极构建第二课堂阳光课程体系,并将“五育”与第二课堂有效融合,通过“挖掘课程教学资源,打通课内外关节;整合全校力量,打造第二课堂特色实践平台;构建‘四合’模式,筑牢人生发展基石”三个策略,让“五育”理念切实融入学校第二课堂,引导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9.
郑西军 《学周刊C版》2022,(35):109-111
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五育融合”,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经成为中学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尤其是在“立德树人”背景下,中学必须立足于学校教育体系中“五育融合”的现状,坚持“五育融合”的原则优化和改进人才培养策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文章就结合“立德树人”背景下的育人要求,针对中学“五育融合”现状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随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为此,各地要不断培育优质师资、推进课程建设、革新课程样态、构建评价体系、营造生态环境,着力推动“五育融合”,变革育人方式,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三全育人”的一项重要内涵,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探索“知遇相伴·五育护航”的育心润德心理育人模式,创建“知遇心港”心理服务品牌,广泛提升“阳光铺洒”育心传播效应,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困境,创新心理育人工作路径,增强立德树人润德实效。  相似文献   

12.
“唯分数”的教育观会导致德智体美劳“五育”失衡,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秉持其发展理念,结合初中学生发展特点及成长规律,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基于此,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五育”的难度及其价值所在,提出实践途径。  相似文献   

13.
“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五育”并举,教师在把握整体育人的完整性、复杂性和生成性的基础上,设计和实施的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爱阅读、善阅读是实施五育融合整体育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者可以阅读、融通五育培育要素,蕴德智体美劳等育人点于学生阅读实践的深刻体悟中,让学生在基于阅读感知、理解、思辨和应用的过程中实现五育协同转化与整合。  相似文献   

14.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而美育在五育融合发展中不可或缺。五育融合是新时代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教育策略。音乐教育在与五育融合的关系上,具有教育政策表达的内在一贯性和深厚的历史逻辑基础。音乐教育在促进五育融合上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优势,实践和总结音乐教育在促进五育融合中的路径与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和特长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而非凡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航 《青海教育》2022,(12):34-35
西宁市中庄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育人初心,执着于“办有温度的教育,育有温度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在追求强化学校特色、提升办学质量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相似文献   

16.
当前,许多专家学者对“五育融合”展开研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体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缺少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成果亦甚为少见。基于此,探讨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五育融合”育人的现实情况,指出了“五育融合”育人存在的割裂、失衡、博弈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新的育人理念,并对“五育融合”做出统筹规划与资源配置,配合课程思政教育与教学评价体系,全方位落实“五育融合”育人的策略,旨在切实提高融合育人的有效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庆市直属机关第二小学校立足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沃土,紧紧抓住特色发展的核心——课程,坚持融合与创新:小学校办大教育,构建整体推进框架;突出课程内涵,搭建三大校本课程群;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跨学科育人。学校基于特色课程育人体系建设,持续探索、总结、优化实现“五育”并举的有效途径,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培养具有大庆品格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18.
薛林月 《教师》2020,(11):11-12
文章先对"三全育人"机制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阐述了在教学育人工作中,构建"三全育人"机制的意义和必要性;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全育人"机制的相关构建策略和建议,以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0.
“五育融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整体生成,是“五育并举”政策推动下的理论提升。对学生层面育人价值、学科层面教学价值以及社会层面发展价值的追求,构建起了“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体系。促进“五育融合”的价值在教学中实现,需要从目标、内容、主体、环境四个方面推动由观念到行为的整体转变。它具体包括从国家、地方、学校三方着力,树立起正确的五育融通式教学基本理念;把握五育融通式课程结构体系的价值定位与侧重点,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多维结构;发展好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融合育人能力;注重学校能力建设、搭建五育融合效果评价体系和采用五育融通式教学实践策略,营造出良好的五育融通式教学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