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寿阳竹马戏,也称高跷竹马,是起源于明末清初,集高跷、竹马和武打于一身的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竹马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中独树一帜。这一具有地方性的民俗活动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主要用途为祭天祈福,同时也具有多样性的文化。竹马戏传承至今,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了当地老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2.
作为乌江流域的原始戏剧剧种,酉阳阳戏历史悠久,发展至今形成了众多的戏剧角色、固定的表演场所、完整的表演程序、独特的阳戏道具、丰富的戏剧剧目、优美的戏剧音乐和灵巧的戏剧动作,构成了传统民间戏剧拥有的基本元素。但是当下阳戏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民间戏剧班子数量减少,传统剧种数目锐减,戏剧表演机会降低,酉阳阳戏陷入严峻的传承现状,优秀的民间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面对迅猛的文化冲击所带来的文化传承困境,需要社会转变保护观念,树立全民保护的意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完善的文化保护体系,借助官方及民间社会力量对酉阳阳戏进行有效合理的保护,寻找到酉阳阳戏的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小戏因其社会生活气息浓厚被称为"黄梅戏生活小戏",民间歌舞则是其生成的根基和土壤;黄梅戏生活小戏从角色分工、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三方面对民间歌舞进行了借鉴和化用,有力地推动着其表演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武安花灯是流传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武安镇许家弯一带的传统民间戏曲.这种灯戏起源于牧童的游戏,后发展成为祭祀和闹新春的民间戏曲.武安花灯有故事情节,有较为固定的人物角色,有丰富的表演曲目,有简便大方的舞蹈动作,是乡民天神崇拜的文化遗存,也是传统民间娱乐、祭祀活动的宝贵遗产.课题组通过对武安花灯表演方式、音乐形态和舞蹈特征的调查研究,尝试阐述这种古老戏曲的文化内涵,并通过例证和分析来阐释武安花灯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5.
宾阳炮龙节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之一。炮龙节的历史渊源和活动内容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内涵,融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关系和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炮龙节还具有娱乐宣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该节日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庄浪县的地摊戏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其融合音乐、舞蹈与说唱艺术于一身,表演动感十足,有极强的观赏性。无论从音乐、文学还是其社会意义各个角度来看,都是难得的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样宝贵的遗珍却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出现了演员少、观众少、演出范围狭窄等尴尬局面。文章试图通过展现庄浪地摊戏的表演风格及其艺术传承,为当地的民俗研究和地方文化研究提供真实材料,以期能够将这一地方民间传统文化精粹广播于众。  相似文献   

7.
我国历代民间歌谣十分丰富而生动,以其鲜活、独立的民间姿态保存着社会生活和民间普遍社会情绪的原生态。它的传播与流变准确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变迁和民众情感与审美倾向。随着人们对区域文化研究的重视,也愈来愈重视在文化视角下对文学现象的全息研究。河洛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积淀丰厚,其传统文化生态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而民间歌谣是河洛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时代民间精神生活的活化石,在河洛文化视野下研究它,无疑是我们对河洛文化的全息化观照。所以调查和研究民间歌谣,对于丰富河洛文化的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对红河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的名称、流派属性、表演形式等进行客观分类,其具有娱乐性、祭祀性、风俗性及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风格和特点,也具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社会交往、社会教育等功用。研究认为,红河彝族民间原生态舞蹈是复述和再现历代红河彝族先民社会文化生活,是了解研究红河彝族社会生活的历史依据,是红河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的遗产之一,对研究有关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美学、艺术学的科学考察研究提供重要的材料,同时将为文艺工作者从事舞蹈创作、表演、教学等多方面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藏文化象征的面具,是伴随宗教的传播发展而产生的。西藏面具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多少年来被广泛地应用于祭记跳神、戏剧表演及民间歌舞等方面。面具包容着神密妙幻的佛教文化艺术和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综合地体现了西藏的历史、宗教和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民间,侗戏是特色的戏种,其在审美的方面有着比较鲜明的特色,侗戏的身上承载着整个侗族的文化和传统。基于此,本文由侗戏的基础表演形式以及习俗等方面对侗戏进行一些深入的探索与研究,体现了侗戏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特色上展现出来的文化艺术特征,让人们更加了解侗戏,对侗戏的魅力能更好的把握。并且可以本文的探讨和研究中看出侗戏在很大程度上充实和提高了所有侗族人民的精神文化,促进了民族的团结,增强了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东河戏是一个历史渊源较长的地方剧种,有自身的文化艺术特质。在传承递嬗的过程中,宗族社会结构的变化及宗族成员社会的变迁给予了东河戏差异性的功能定位。在此,试图将东河戏放在历史宗族的文化背景下解读,在研究方法上,重视民间文化的本位立场,从民间叙事的角度分析民间讲述人口头叙述的东河戏剧目所呈现的民间故事形态,并从研究方法上强调了民间叙事研究者所应具有的乡民与研究者两个身份特征。民间叙事的方法是还原东河戏原初形态的一个较为可行之路,其根本则是对传统文化之重视,是对民众日常生活秩序的理性重建。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的发展,民间侗戏已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需求,我们应该要改变不同的表演形式来保护与传承侗族戏剧。民间娱乐的侗戏是侗族人民逢年过节进行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立足于民间,出发点是节日娱乐大众。而随着市场变化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民间侗戏也要在保护其原有的本质基础上进行改变,这样才能使侗戏让多数的观众接受和喜爱,由此更好的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3.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础。传统家风家训、村规民约作为一笔重要的财富,对于维系社会秩序,实现社会整合,发挥着重要的功能。需要重视民间地方文献中包含的宗教、民间信仰、社会生活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祖先与民间神灵祭拜融合,形成家族传承,进而将民间信仰的神圣维度与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世俗维度进行关联,并弥散在个体与家庭、邻里、社区、国家、天下百姓的系统关系结构中,实现社会规范和文化教化,维系和再生产了传统社会秩序,安顿了地方民众的精神心灵秩序。  相似文献   

14.
栽秧鼓舞是以牛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且专由女子表演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多种多样、纵横交织、多元素的起源传说,展示了彝族历代先民农耕稻作生产生活文化的遗韵,蕴藏着深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原始村社祭祀和期佑谷物丰稔意识,反映了彝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激烈斗争的历史更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赣南东河戏作为民间传统曲艺,面临着社会转型下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如何立足于地方社会来进行保护与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和紧迫的议题。传统东河戏在曲艺资源、组织建设、文化空间、外部环境等方面均有困境,进而文化生态变迁、文化消费转型、文化政策不足均构成当下东河戏保护与发展的瓶颈。研究发现,从"保护性传承"转向以"发展性传承"为主线的公共文化服务逻辑是实现民间传统曲艺复兴与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践行赣南乡村社会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之道,是实现东河戏及民间传统曲艺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的名山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则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无论是从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来考察,还是从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采探究。武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和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滇南彝族栽秧鼓舞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秧鼓舞是以牛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且专由女子表演的彝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多种多样、纵横交织、多元素的起源传说,展示了彝族历代先民农耕稻作生产生活文化的遗韵,蕴藏着深厚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具有原始村社祭祀和期佑谷物丰稔意识,反映了彝族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激烈斗争的历史更迭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论闽台民间信仰的社会历史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素有“好巫尚鬼”的传统,民间信仰特别发达,它以深不可拔的传统和无孔不入的力量,对闽台社会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闽台民间信仰曾经为闽台先民拓展生活空间提供精神支柱,并在维系基层社会的政党秩序,传承文化传统,丰富民众经济文化生活,以及参与社会教化,凝取民族精神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闽台民间信仰仍然在民间发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其中联系海峡两岸骨肉亲情关系的纽带作用还得到一定的强化。  相似文献   

19.
社火是民间节日期间举行的各种游艺杂戏活动的总称,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在中国各地城乡、尤其是广大农村流行颇广。作为城乡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火有其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社火表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及社会功能。城市社火和乡村社火作为同一民俗事项,具有许多相同点,但由于表演语境等诸因素的不同,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差异。本文即重点对西宁城乡社火的表现形态和文化功能作一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民间艺术,是指根植于民间,由广大生活在社会最基层、最普通的劳动人民群众群体为满足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依附于古老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是群众性最广泛、与社会生活关系最密切、历史文化内涵最丰富、地域最广阔、民族地域特征最鲜明的源远流长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