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例1~例3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摆长方形的操作中初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理解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2.
3的倍数特征     
教学内容:西师版五年级(上)教材第128页例3、“课堂活动”及练习二十六的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摆图片的操作过程,探索出3的倍数的特征,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  相似文献   

3.
<正>在日常练习课上,不少老师犹如导游一样,督促学生快点儿做题,一题做完开始做下一题,一页做完开始做下一页。细想一下,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有没有让教学高效起来?真正做到“减负提质”了吗?学生有没有达到练习的目的呢?然而事与愿违,学生在我们的催促下逐渐变得不讲过程,只看结果,做完就是目的,很少思考题目为何这样做。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练一练”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蒙庆涛 《贵州教育》2010,(10):42-42
在高一化学第五章《化学键》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判断氯化氢和水的化学键类型时,错误地认为氯化氢和水的化学键应为离子键,这让我感到很困惑:课堂上明明讲得很清楚——这两种化合物中的化学键是共价键,然而为什么一到做作业或是做练习时,学生却往往出错呢?带着不解和疑惑,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  相似文献   

5.
海外传真     
美国的“探究教学”美国的“探究教学”有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 ,下面是最普通的五种。一、萨其曼探究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一般由一惊奇事件或现象开始教学 ;接着让学生对他们所观察的现象提出“是”或“否”之类的问题 ,以收集数据 ;当学生对观察结果作出推测性解释 (假设 )后 ,他们进一步通过“是”或“否”之类的提问来检验自己的假设。无论在哪一阶段提出“是”或“否”的问题 ,都必须是操作性的 ,即能用实际经验或实验来回答。二、有结构的探究有结构的探究是指 ,探究时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 ,但…  相似文献   

6.
到底是谁在问?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是谁在发问?教材认为是桃花源中人,因为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的第2小题是这样说的:“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这一观点,其“练习说明”中的答案是:“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相似文献   

7.
<正>课前慎思:“3的倍数特征”是北师大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中的内容,这一课编排在“2、5的倍数特征”之后。学习2、5的倍数特征时,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分析、验证等方法探究特征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认知经验,教材的编排仍然是借助百数表,鼓励学生探究3的倍数特征,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3的倍数特征”学情究竟如何呢?我们采用纸笔测试和询问的方式进行了前测,了解到以下情况。  相似文献   

8.
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五放”,即放手让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心得;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进行自评和互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做到“五放”呢?  相似文献   

9.
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我别有用心地设计了如下练习:快速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课件逐步出示:836、1362、3786549210)。在判断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课堂上出现了一幕幕的精彩。  相似文献   

10.
数学练习讲评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讲评练习不能就题论题,更不能停留于给个答案,而要精心设计,在“活”字上下功夫,做到讲一题带一片.下面浅谈评“活”练习的三点做法.一、“活”在概念的理解之中.如讲评判断题:“5能被2整除( )”时,不但要指出这个判断是错误的,还要举例把“整除”和“除尽”这两个不同概念讲清,同时启发、引导学生从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联想到“倍数”与“倍”的不同之处.“倍数”所表示的是能被某一自然数整除的自然数;而“倍”只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商(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倍数”和“倍”分别对应于“整除”和“除尽”是两个相近而又不同的概念.如:12÷3=4,可以说12是3的倍数,或12能被3整除;也可以说12是3的4倍,或12能被3除尽.6÷5=1.2,只能说6是5的1.2倍,或6能被5除尽;不能说6是5的倍数,或6目被5整除.10÷3=3(1/3),只能说10是3的3(1/3)倍;不能说10能被3除尽.这样,学生对“整除”和“除尽”,“倍数”和“倍”的异同点就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质数与合数”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质数与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一个非0自然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知识基础主要有因数和倍数的含义,以及2、5、3的倍数的特征。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和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认识,激发探索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判断性提问是启迪学生道德情感的良方。为避免思品课教学中学生道德认识的“负效应”,尽快将学生带向某种道德情景中,创设良好的道德认知的课堂气氛,教师提问宜删繁就简,避难求易。我们在教学《发展地看问题》一课时,首先结合课文内容,自制一套活动灯片,边放灯片,边采用最简单的“是—否”式提问,仅要求学生作出简单的“是—否”判断。配合使用富于感染力的活动灯片画面,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抽象的问题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此外,这种简单的“是—否”式提问还可以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32、33页例4和练一练,第35、36页练习五5~7题。【教学过程】一、自主提问,明确方向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和5的倍数的特征。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生:2和5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怎么去探究2和5的倍数的特征?2和5的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中师美术课素描教学中,有一部分“线造型的表现性练习”的内容。过去,我在教这部分内容时,总是先让学生临摹课本上一些范画,试图以此引导学生走进线造型绘画技能学习的大门。  相似文献   

15.
【案例】一位教师教学《比较水的多少》(科教版三年级教材),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思考:桌上有三种不同形状、大小,装有不同量的水,编为1、2、3号的瓶子,请学生猜一猜哪瓶水最多?哪瓶水最少?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议论纷纷,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一位学生说:“我把水分别倒进锥形瓶子里,看水位谁最高,谁就最多。”另一位学生说:“我再找三个大小一样的烧杯,把水一一倒进去,比较一下看谁多。”还有的说:“我用尺子量一量高度就知道了。”学生回答时,教师不做对错判断,只是问:你的理由是什么?并鼓励学生用多种方…  相似文献   

16.
《苦抽》这篇讲读课文的训练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二我在教学中抓住重点句段让学生仔细品味,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分五步展开:第一步:检查自学情况,鼓励学生质疑。在认真自学的基础上,学生的提问十分踊跃,提出了一些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伯父’为什么要买下一筐苦抽,还要送给‘小姑娘’100元钱?”、“苦袖子为什么会变甜?”、“‘那一袋苦抽,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是什么意思?”等等。第二步:学习第一部分,作出精要的点拨。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讨论:“伯父”离开家乡多少年了?“思抽病…  相似文献   

17.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对外界环节刺激的积极反映。如果能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巧用期待,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先安排如下练习:幻灯出示如下图:(1)阴影部分是什么图形?空白部分是什么图形?(2)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整体图形的面积÷2)(3)为什么要“÷2”?这两个梯形面积一样吗?(师生演示:抽拉旋转空白梯形,使两个梯形完全重台)以上练习抓住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这一知识是础,暗存着“用长方形(或…  相似文献   

18.
从人到狼     
有位老教师非常愤怒地说了一件事。她所带的高三班在“一模”之后,开了家长会,一些家长对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复习安排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我的孩子能不能得高分?还有没有潜力?他们纷纷从自己孩子的角度对教学提出各种要求。教师说,我们的复习按教学计划施行,学校也有总体安排。有个做母亲的说:“‘一模’过去了,哪些同学行,哪些学生不行,已经很清楚了,我认为教师不应当把精力花在那些考不取重点大学的学生身上,应当重点辅导像我女儿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70-72页内容。教材第一个例题要求学生分组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在充分操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为讨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提供素材。随后教材结合一道具体的乘法算式,向学生说明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第二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第三个例题主要引导学生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想想做做主要帮助学生巩固对倍数因数的理解,进一步体会确定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找次品》的学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是:怎样理解“保证”和“至少”?为什么要分三堆?为什么要尽可能平均分?教学中可以利用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找次品”的原理。一、定位原理——觅“题眼”1.出示题组(1)有3瓶钙片,其中一瓶少了3片(次品),你能设法把它找出来吗?(2)9个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