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杂文,鲁迅早就指出,是“古已有之”: “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加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且介亭杂文·序言》)古代的“文集”,有的分类编辑,以类相从,有的不管文体,依年月编次。如果是后者,集中诸文就显得“杂”了。古人文集还有韵文散文兼收,便更见其“杂”。南北朝时刘勰《文心雕龙》辟有《杂文》专篇,说:“汉来杂文,名号多品。或典诰誓  相似文献   

2.
连珠被《文选》立类,确立了其文体地位,但《文心雕龙》归之入“杂文”,又模糊了其文体地位,而历代的连珠作品以其短小的体制,对偶的句式,假喻以达旨的手法,讽谏的功用等特征与赋、骈文、隐语、诗歌、箴铭、论说文等文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和纠葛,从而在文体定位上引发了一定的混淆和争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种被称为“乐府诗”的诗体。乐府,最初是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主要负责采集、编录、演奏所采集来的诗篇,当时称这些诗篇为“歌诗”。到了东晋、南北朝时,才开始把这些“歌诗”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成为诗歌体裁的一种。沈约的《宋书》始有关于“乐府”的记载:“鲍照尝为古乐府,文甚遒丽。……沈林子所著诗、赋、赞、三言、箴、祭文、乐府、表、片戋、书、记、白事、启事、论老子一百二十首。”梁代刘勰《文心雕龙》单立《乐府》篇。萧统《昭明文选》对所选录的诗分类时,也划出…  相似文献   

4.
分析汉代人对《诗经》、楚辞、乐府、当代创作的论述,认为汉代人对诗歌的文体功能的认识有二:一为抒发怀抱,二为叙事。汉代人的这种认识是继承了“诗言志”与“知人论世”的传统而来,也体现了汉代人要把诗歌的文体功能与社会功能统一起来的努力,这就是汉代诗论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杂文”之名、最早见于南朝宋人范晔《后汉书文苑传》.范氏在罗列诸家著述时列有“杂文”一项,例如杜笃“所著赋、诔、吊、书、赞、七言、女诫及杂文凡十八篇”,赵壹“著赋、颂、箴、诔、哀辞、杂文凡十六篇”等.但范晔对“杂文”的义界,并未作解释.很显然,范氏意下,“杂文”在汉代及汉以前的存在,是确定无疑的.而文体尚未明确界定的时代,其文体因素的相互影响及渗透是显而易见的,何况各文体在形成其文体特征的同时,各种因素必然会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已被文学史所证明.  相似文献   

6.
一、杂文的含义、分类及作用我国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对杂文作了探讨,它包括了“典、诰、誓、问、览、略、篇、章……”,这显然是多种文体的概称。鲁迅在《且介亭杂文·序言》中指出:“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年月,不管文体,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鲁迅在这里所说  相似文献   

7.
刘勰《文心雕龙》认为“露布”和“檄”是同一种军事文书,这种说法显然有失察之处。“露布”在汉代尚未作为独立文体出现,直到后魏,才开始把“露布”作为一种报捷文书。“露布”和“檄”无论内容、风格还是写作目的,都是大不相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露布”逐渐成为一种有着固定规范的常用文体,甚至作为科举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灯下漫笔》是收在鲁迅的杂文集《坟》中的一篇,自然是杂文了。什么是杂文? 我们今天的看法,杂文是从散文分离出来的一种独立的文体。可是鲁迅在《 且介亭杂文·序言》中却另有解释,他说:“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 有之’的,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那就只按作成的年月,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处,于是成了‘杂’。”以《坟》为例,鲁迅称之为“杂文”,却并不认为 是一种文体,他在《题记》和《写在〈坟〉后面》中一再说明所收系“体式上截然不同的东 西”,是“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不…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中《杂文》多体一篇,本文从知人论世的方法论出发,认为这与当时的文学背景及刘勰自身文学思想密切相关,并在此基础上以刘勰的文体分类观为指导原则,论述《杂文》中各种文体的类属。  相似文献   

10.
刘勰以“征圣”、“宗经”为论文宗旨,其《文心雕龙-乐府》一文,开乐府诗批评史上“品第类批评”之先河.刘勰在《乐府》中首倡“乐府”为一种文体,认为可与诗歌并列,主张诗声合一,崇雅黜郑,为其乐府论的核心所在.在“诗”与“声”两个方面,“声”主而“诗”次,并以之对汉、魏乐府与齐、梁“艳歌”进行了程度不同、形式不同之批评,得失各俱.刘勰的乐府论虽然有失偏颇,但意义非凡,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部分在学术上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它“文”、“笔”并重,强调有补于世的务实文风,是摒弃文坛浮艳文风的宣言书,是我国写作学史上文体研究的典范,是包括文学文体和各种非文学文体写作的理论指南,是构成《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其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即使是在西方现代文体学蓬勃发展的今天。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文心雕龙》进行探析:第一。《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首先体现在刘勰系统细致地研究、整理、归纳各类“体裁”所呈现出来的特殊价值及其规律上。《文心雕龙》是我国文体“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文心雕龙》的文体论还表现在对语言与语言风格以及语言表现方式层面中所呈现出的“文”的观念重视上。因此,《文心雕龙》也是我国文学语言“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本文在西方现代文体学的理论视野上看《文心雕龙》的文体论所具有超时代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14.
杂文小识     
杂文 ,古已有之。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 ,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凡有文章 ,倘若分类 ,都有类可归。如果编年 ,那就只能按作成的年月 ,不管文体 ,各种都夹在一起 ,于是成了‘杂’”。狭义的 ,仍用鲁迅先生的话说 ,叫做“讲小道理 ,或没道理 ,而又不是长篇的 ,才可谓之小品 (杂文 )”。古时各种文章的总称为“杂文”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杂文》这和鲁迅先生广义说法  相似文献   

15.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中国诗歌史上,特别是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体诗,叫做"乐府".从殷代的瞽宗、周代的大司乐、秦代的乐府来说,乐府是一个音乐官署的名称;而且按刘勰在<文心雕龙·乐府>篇里所说的内容来看,"乐府"是专指那些入乐的诗歌.在本篇里,刘勰关于乐府的含义、起源,从汉代庙堂乐府的特点到三国魏晋乐府的特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并且,还涉及到乐府总体的特征,即乐与辞的关系、雅咏与新声、协律与不入乐,把乐府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论述的原因,等等.所以说,刘勰的<乐府>篇是一篇乐府文体的文学史.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也是一部卓有成就的文章学著作。它除了对文学及文学作品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论述之外,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文章理论的精辟见解。《文心雕龙》文体论部分论述了诗、骚、乐府、赋等文学体裁,而绝大部分篇章却是论述学术文体和应用文体。其中,《论说篇》是讨论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篇章,对今天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17.
【文体概说】“乐府”原指汉代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收集、采撷文人诗和民间歌谣,并配上乐曲。后来,由乐府收集、编制的诗也被称为乐府。乐府后来发展成了一种专门的诗体,即乐府体。继《诗经》《楚辞》之后,两汉乐府诗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又一壮丽的景观,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两汉乐府诗以其匠心独运的立题命意,高超熟练的叙事技巧,以及灵活多样的体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新的范本,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直接和巨大的影响。汉乐府诗许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民间歌谣,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艺术上具有…  相似文献   

18.
《文选》六臣注的文体论与《文心雕龙》异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时有李善及五臣给《文选》作注,其注在文体下及文体的类别下、在文章题目下、在作者名下有文体论述说。而《文心雕龙》是当时文体论的集大成者,《文选》注的文体论述说,或与《文心雕龙》有相同、相似之处而又繁衍出新的内容,或与《文心雕龙》有不同之处,或有《文心雕龙》未述者,从比较中可见《文选》六臣注的功能与崇尚。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文心雕龙》文体论问题。作者认为文体论的“中”的特点体现在“中和”与“雅正”两个方面,《文心雕龙》是有着鲜明的“中和”特色的。并分析了对“中和”、“雅正”的追求,以及形成“中”的特色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论汉魏六朝俳谐杂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汉魏六朝出现并兴起了一种特殊文体,即俳谐文。由于它属于杂文范畴,故又可称之为俳谐杂文。 一 正名 俳谐文又称诽谐文,梁刘勰《文心雕龙·谐隐》:“嗤戏形貌,内怨为俳”。“谐之言皆也,辞浅会俗,皆悦笑也”。正式将“俳谐”作为一种文体来论述。而命名为“俳谐”,其意在于俳谐文虽最先起源于民间讽刺性,戏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