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作为伦理智倡导一种经过理性省察的伦理生活,他通过“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3个理性主义伦理命题,集中探讨了美德的存在形态以及美德的可传达性问题,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伦理学直接影响了其身后的以后至近代的伦理学发展的模式,他提问题的方式,他的伦理问题及其背后的社会化背景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邱兰君 《广西教育》2013,(26):20-21
苏格拉底一生致力于探索伦理哲学和公众教育,“知识即美德”是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知识即美德”观蕴涵着去私存理、智中存美、德行可教等伦理哲学,不失为别具一格的美育方法,与学生美德的系统培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在“知识即美德”视域中探讨学生美德的建构颇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苏格拉底同为中西文明史上的先哲。“仁知统一”是孔子所追求的道德理想的特征,它与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在把认识论与伦理学相统一方面不谋而合,但二者在本质上也存在着差异。分析二者之间的同和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沟通、融合、互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西方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斯多亚学派作为研究对象 ,着重分析其伦理学部分。本文采取溯流追源的方式 ,首先探讨了斯多亚伦理学与古典希腊传统的关系 ,认为在经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传统之外 ,还有一条悠久的“犬儒 -斯多亚”伦理学传统。斯多亚伦理学在希腊化时期走向繁荣 ,提出了“按自然生活”作为伦理学的终极原则。本文通过对“自然”及“人之自然”的伦理学内涵的揭示 ,分析了斯多亚伦理学中的德性、理性、自然之间的关系 ,认为斯多亚伦理学是希腊的理性精神在希腊化时代的深化和发展 ,并且构成了与古典希腊、基督教伦理学并立的一条重要伦理学传统  相似文献   

7.
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上的主要思想是强调道德与知识的统一.我们对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历史性的通俗理解,同时也使我们看到了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及唯理性.我们不只停留在对这个命题的论证是否合理,我们更要注重社会实践与理性、非理性的结合的真正意义,及在今天社会中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的核心命题,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分析:一、该命题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二、这一命题的具体含义及其何以成立;三、这一观点对后世哲学和社会科学产生的影响.由此,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思想进行一个总体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哲学界对于儒家“亲亲相隐”争鸣不止,其中尤以舜“窃负而逃”个案成为争鸣焦点所在,或斥之为典型的腐败行为,或称赞为伟大的美德壮举。引证和反驳过程中,双方都涉及到了游叙弗伦“子告父罪”的案例。面对同一问题,为什么孟子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和抉择截然不同?以情感和理性为视角,来探析孟子伦理学和苏格拉底伦理观建立的基点,以达到“同情的理解”。同时,也采用对比的方式,辩证地分析孔孟伦理学中所彰显出来的温情脉脉的道德情感和苏格拉底伦理观中彻底普遍的理性精神;再则,解析两者在面临父子之情与法律尊严挟择时的不足。此外,在反思这两者不足的同时,关照现今法律社会对此类案例的处理,实现了将道德义务或法律强性规定向个人权利可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吴中才 《数学教学》2011,(8):2+1-F0002,1
早在两千四百多年前,著名的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通过实践总结了一种教学方法,现在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则称之为“产婆术”,意思是为思想接生,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苏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终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称“问答法”.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留下有关他自己的任何教育思想和活动的记录。现在关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知识是从他的弟子柏拉图的记录中得到的。这些记录绝大部分以苏格拉底作为主要角色写成对话形式,在这些对话中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即“苏格拉底法”,又称“产婆术”。这种教学方法在东西方有着深刻的影响。一、“产婆术”对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1.“产婆术”教学方法的实质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认识自己达到获得知识,最终成为有智慧、有完善道德品质的人。他首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错了,他并不指出错在哪里和为什么错,而通…  相似文献   

12.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绝对道德观念的探索,而不是对我们周围现实世界的认识,人不能认识自然,只有认识自己,但人要掌握自己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并非易事,应在外界的帮助下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苏格拉底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播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获得头脑中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认识能力。苏格拉底的这种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或“苏格拉底法”,它是现代启发式教学法的重要源泉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我们以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的职业倾向测验为基础,精心编制了这套“职业倾向自测”问卷,目的在于帮助高中生更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在填报志愿时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相似文献   

14.
在苏格拉底那里,哲学教育的中心问题乃是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也即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达成德性与幸福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出发点,“认识自己无知”,由此保持自我不断地求知智慧,也即“爱智慧”,乃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反诘式对话是苏格拉底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个体成长乃是从天性舒展出发,逐步过渡到理性的生成。苏格拉底哲学教育主要面对成年人而非儿童展开。儿童教育乃是从儿童身体自然出发,激活天赋本能与生命活力,走向积极而非节制的儿童生活。伴随个体成长,个体开始以反思走向个体精神自觉,教育也从诗性教育转向哲学教育,由此而显明个体成长的内在秩序与哲学教育的审慎。  相似文献   

15.
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德即知识”是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伦理现之一。章介绍了苏格拉底伦理现中,“美德”的涵义和其中的具体品质,同时还分析了各种美德与知识的关系。“美德即知识”包含了三部分紧密相关的内容,即“无人有意为恶”、“无知即恶”和“知识的可教性”。而且,人们要具备美德就必须掌握两方面的知识。最后,章还介绍了该命题成为苏格拉底道德哲学的主旋律的政治立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认识你自己”。  相似文献   

16.
肖灵娟 《文教资料》2014,(12):19-20
雅典是西方文明的发源,作为世界上最早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自由与民主是它的标签,雅典人素来以智慧和勇敢自诩。然而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城邦竟然“容不下”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审判”及“苏格拉底之死”不仅是西方哲学史上的核心事件,而且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桩公案。在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已然无法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发掘真相,只能依靠为数不多的史料及后世流传下来的苏格拉底的“申辩辞”探寻历史真相。在众多题为《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作品中,最著名的是柏拉图的作品。本文主要根据对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的解读,详细分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历史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     
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特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认识你自己!”你认识你自己吗?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认识我自己,我知道自己很无知。大约在苏格拉底40岁那一年,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去神殿里求神谕。朋友问:是否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神谕答复说没有。苏格拉底听到这个消息,大惊,这怎么可能呢?于是,苏格拉底到处访问雅典城内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政客、诗人、手工艺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凭借自己的专长而自以为是,不知道自己实际上很无知。于是他明白了:我起码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们却以不知为…  相似文献   

18.
沈岚霞 《上海教育》2007,(7A):42-44
苏格拉底将一生绝大部分精力投入于教育青年的实践,坚信通过教育能够训练出大批具有聪颖智慧、美好道德的人才去治理国家,倡导“认识你自己”的理性命题。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美德,使人达到至善,因而提出了“知德合一”的道德教育模式,力图通过教育使雅典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知识和美德。 苏格拉底所提出的“精神助产术”倡导问答式谈话教学法,至今对世界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在逻辑学和伦理学的研究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因为公开反对奴隶主阶级的一个学术派别,对手以传播异教、毒害青年、反对民主等罪名控告了他。公元前399年,法庭判了苏格拉底死刑。  相似文献   

20.
古希腊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有人问德尔斐庙里的神灵,谁是雅典最聪明最富有智慧的人?神曰:“凡人之中,最聪明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得知后十分诧异。于是四下拜访雅典那些被公认为最聪明的人,试探的结果却发现,那些聪明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即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不愿承认自己的无知。由此苏格拉底悟出了神谕的含义: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正是在于自知自己的一无所知。显然哲学中所讲的“智慧”和“聪明”与自知相伴,与追求相联。他是对存在意义的不懈追问,是对人生真理的永恒追求。同样教育也如此。“按创造性的方式以智慧去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