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在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电视媒体要立足于影像化、网络化、信息化的传播生态以及接收新语境,创新传播手段,以共情叙事升华情感力量、以场景营造强化情境张力、以跨屏互动扩大情感共鸣,运用共情传播、电视“活化”的方式,使历史文化资源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2.
国产喜剧电影从受众心理出发,通过本土化的创作模式,以幽默的形式观照社会,实现群体共情,同时延续了喜剧的精神内核;在叙事上,融入戏仿、拼贴、解构等后现代元素,渲染共情氛围,并迎合了消费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偏好;在情感上,通过逃离—寻找—回归的叙事结构,承载共情空间,通过情感共振抚慰现代人内心的困境与焦虑.这些关注普通民众生...  相似文献   

3.
谢清果  韦俊全 《现代传播》2024,(2):86-92+100
中国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文化主体性觉醒与影视新技术赋能的双重加持下,不断实现着自身审美之塑新与言说之飞跃。文化类综艺节目“大爆”与“出圈”,不仅得益于视听方式、文化内容的创新,更在于其通过表层视听展演触达到受众深层情感与心理,实现社会的情感同频共振。同时,共情传播标示着人类传播学从以往聚焦客观理性逐渐关注到人的情感本位。鉴于此,亟待从共情传播的视角,透过对文化类综艺节目共情传播现象及其内在机制的探析,深入去探讨文化类综艺何以披文入情、以情动人,以期思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在文化题材动画电影的传播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高语境叙事、东方文化特色明显、文化折扣与刻板印象等问题。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对家国情怀、文人品格、诗意人生的诠释,让观众们以诗为径,与千年前的诗人们同频共振,感受中国文化的浪漫。【方法】文章从共情传播的角度分析《长安三万里》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诠释与表达。从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维度对中华文化传播进行创新性分析。【结果】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通过个人化的切入视角,具象化的诗词呈现,别出心裁的情景叙事,有血有肉的角色形象以及现代数字技术的巧妙应用,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观众在丰富的想象中体验并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结论】该研究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共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找到一个的全新角度,创造了文化传承创新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陈雯婷 《新闻传播》2023,(17):31-33
上世纪90年代,脱口秀节目进入中国,并在国内迅速发酵,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节目类型。其中,《脱口秀大会》作为中国首档喜剧脱口秀竞技类节目,高质量的共情传播是节目成功出圈的一大关键。本文通过对节目五季以来的案例梳理和话题分析,考察其背后共情化传播的特点、效果、呈现、影响,并剖析“高传播力和影响力话题”与情绪感染和传播的复杂互动关系,探究节目的影响在共情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进一步拓展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深化对媒体与人类情绪共振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探讨短视频如何运用共情传播策略来加强信息的情感传递和观众的情感共鸣,以期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研究选取《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视频作为案例,通过文本分析法对其进行共情传播策略解读,总结以下四个触发共情的策略:拟人化叙事、“文化自信”话语、二元叙事话语和价值观念话语。借助这些共情传播策略的应用,视频激发了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欲,增强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物的“思乡之情”和“归家之愿”。  相似文献   

7.
侯钰玲  朱爱敏 《视听》2021,(7):59-60
共情是理解他人的情感并感同身受的能力.电影《你好,李焕英》通过幽默的故事情节、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母爱主题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情,因此受到大量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推荐,形成了共情传播效应.在观众的共情传播之下,《你好,李焕英》在2021年的贺岁档电影中取得超高票房,一骑绝尘.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权力的凸显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技术与创意交相辉映而生的短视频正在成为一种世界语言,在全球文化对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技术-传播-文化的内在逻辑为起点,短视频的出现使视觉融合文化得以可能,而创意短视频表现出的时空、品牌和情感向度,构成了其参与跨文化传播的共情特征.基于此,如何更好地利用创意短视频实...  相似文献   

9.
周翔  付迎红 《现代传播》2022,(6):108-114
在共情、视觉语法等理论关照下,“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焕发出新活力。在共情策略上,纪录片采用“自我”与“他者”的双重内部视角讲述“我们”的故事,激发受众共情。在视觉语法设计上,纪录片在再现意义层面利用叙事再现生活世界,传递情感共情;在互动意义层面构建亲密关系,唤起共情;在构图意义上通过整体布局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共情力。在层层递进、彼此映照的“叙事—共情—跨文化”互动机制模型中,“对话”被视为动态的协议过程,多元文化主体共同参与意义建构。影像故事的跨文化共情抵达要求跨文化传播者对自身的位置和身份进行“反身性”思考,在充分尊重文化“异质性”的基础上探索意义共造,确保主体间对话的可能性,同时应以对话为旨归,在跨文化际遇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呵护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在深层意义上推进“共在”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际传播力亟待加强。在情感化和视频化的双重转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YouTube平台上李子柒、阿木爷爷和滇西小哥三位视频博主的非遗文化视频,发现这些视频通过为受众创造情感知觉的条件和融入共通共享的情感体验,在国际传播中形成了一定的共情模式。在借鉴上述模式传播非遗文化的同时,仍需从在地文化场景、共享情感类型和共情内在机理三方面进行反思,更好地讲述中国的非遗故事。  相似文献   

11.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球化的西方文化中心模式已经无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新型全球化提供理论阐释。在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趋同性交织缠绕的背景下,传播学者顺势提出杂糅共生、兼容并蓄的“转文化”理念。转文化传播关注的不单单是文化信息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异质文化流动的可能性,在转化中消解异质文化的冲突和对抗,以和平的方式促进彼此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转文化传播在技术上借助社交短视频平台提升传播速度和效率,在情感上调动受众的共情能力增强地球村的强烈认同感,在内容上打造风靡全球的迷因产品促进文化的创新再生产。这些创新路径为破除文化壁垒、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家对外传播形象做出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河南卫视不断推出以节日、节气为主题的“奇妙游”系列文化类节目,在全网收获了上亿次浏览量,被外交部转发至外网,节目频频“出圈”。河南卫视“奇妙游”系列节目利用新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与线下场景,积极与受众进行情感连接,激发受众的共情心理,并通过创新叙事方式打破不同文化圈层壁垒,唤醒人们主动参与到节目内容传播之中,构建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让人们看到了传统节目创新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文化传播载体和文化传承模式已发生历史性变革,如何让受传者在新环境中入脑入心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研究从受众体验角度出发,以共情传播为视角,选取两家具有代表性的线上展馆,探索了线上文化传播模式下的文化传承规律。研究发现:在感同身受的文化传播中,受众先后表现出体验感知、情感共鸣、记忆延伸的层层递进规律,表现出共情传播发生、共情传播过程和共情传播效果三阶段身心记忆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转文化传播的逻辑后,探讨综艺节目出海转文化传播的可能性,并提出未来综艺节目可通过打造多元主体、传播内容在地化、搭建优质传播平台等方式来实现“出海”,更好地进行转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转文化传播是对跨文化传播的发展和超越,以多元、平等、间性、对话、融合为特征,是适用于我国国际传播的一种新兴理念。中外合拍纪录片《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具有典型的转文化传播特征,由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担任撰稿和主持,并作为首届“中国影像节”重点节目在全球进行了展映。本文从议程设置、对话叙事和共情修辞三方面分析该片的创新之处,总结当前运用转文化传播范式的中外合拍纪录片在国际传播效能提升方面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时代,技术的发展为文化的创新和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短视频作为当今时代人们使用最广泛的主导性媒介,其出现为技术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可能。作为当下跨文化传播较为成功的案例,李子柒古风美食类短视频在海外的爆红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相较于复杂的文字符号,视频符号生动性、可视性、临场性的特征使其在打造“共情”叙事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马秀兰  周丽 《新闻世界》2024,(3):101-103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一带一路”题材纪录片的传播实践不断焕发新活力。本文以微纪录片《美美与共——“一带一路”上的文明对话》为例,探析其共情传播策略。从共情传播意义看,“一带一路”题材微纪录片能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偏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从共情传播条件看,《美美与共》具备“情境:环境条件”“内容:情感条件”“方式:身体共在”三个条件;从共情传播策略看,该纪录片通过“自我”与“他者”双重讲述加强角色认同,通过符号互动,构建共通意义空间,网状化叙事,构建集体记忆等策略,实现共情传播。  相似文献   

19.
王平阳 《今传媒》2023,(4):104-106
影视作品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影视作品“出海”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于跨文化传播,转文化传播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提倡各文化主体平等交流互鉴,强调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从转文化传播角度解析中国影视作品的“出海”方案,对传播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基于转文化传播视角,从文化共生、文化互构与文化转型三个维度,分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影视作品“出海”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周宁 《新闻前哨》2023,(24):25-26
面对信息化和互联网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全国不少主流媒体探索各种方式,以共情力增强传播力。围绕此话题,本文基于相关主流媒体爆款新媒体产品案例,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