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村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唤醒和激活了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农村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教化民风、凝聚人心、彰显地方与民族特色、提升民族文化自信等重要意义。基于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文章阐述了农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反思了当前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传承路径,以此来促进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乡土文化传承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而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前沿阵地,文化传承是教育的内在功能,所以乡村文化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的助力.作为乡土社会的文化精英,乡村教师担承着时代赋予的教育责任,即在承续和改造乡土文化以及培养"文化人"的过程中推动乡村振兴.然而,在乡村发展的特殊时代节点,乡村教师传承文化的责任在多种张力的交互影响下面临着"无知""无情"和"无能"的巨大挑战.面对乡村社会结构调整带来的阶段性功能障碍,乡村教师应从"了解乡土""热爱乡土"和"改造乡土"三个方面,探索文化传承的教育作为,贡献振兴乡村文化的个人智慧和努力.  相似文献   

3.
西鹏  刘爽健 《教书育人》2023,(15):18-20
乡村文化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当前,我国乡村文化事业面临着文化意识薄弱、建设模式趋同、人才力量短缺、产业形态落后等突出问题,亟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予以破题。高校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在发展乡村文化事业方面具有学术引领、培训提升、科技赋能、资源带入等独特优势,需要进一步开展有特色的创新试验,在“后脱贫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大价值。近年来,北京大学在服务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校参与构建新的乡村文化生态具有良好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服务是高校五大基本职能之一,积极服务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既是高校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办学综合实力的内在需求。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存在的主要痛点与难点问题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智库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该校在推进地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实践与探索,以期为其他高等师范院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福泉阳戏是一种以戏剧表演的形式来反映福泉人民的生存方式、价值理念和情感体验的优秀乡村文化。在新时代还保存完好的阳戏主要分布在福泉的马田、沙子坎、谷龙、大坪、龙昌高堡、地松街上和黄土哨等村寨。它来源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长期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最终凝聚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艺术,体现出文化、经济、社会、教育、审美等多重价值。同时,为了发挥福泉阳戏文化更大的价值功能,我们在传承阳戏文化过程中要注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始终立足于新时代地方旅游经济的开发和个体人文修养的提升,促进和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文明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职业教育因其“服务地方和行业”的特征,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将起到促进产业发展、提升个人技能、发掘保护文化等不可忽略的作用。通过解剖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案例,结合新形势、新任务,探索党建引领下职业院校“产业帮扶+智力帮扶”服务乡村振兴模式,总结兼具特色及推广性的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径。  相似文献   

7.
地方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应将其职能的发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紧密结合起来,做好教师培训推动乡村教育健康发展,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助力乡村脱贫攻坚,依托学历继续教育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还面临价值不明、契合度不高、投入不足等挑战.今后地方高校继续教育应明确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定位,凸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功能,加大对服务乡村振兴的投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一方面要塑形,另一方面也要铸魂,在乡村文化振兴中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是关键,而家风文明是乡风文明的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分析新农村家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家庭结构简化、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流失、学校德育教育不全面等问题,提出发挥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的合力来有效推进新农村家风的传承和发展,促使优良家风文化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推动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则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有力举措。文章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四川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现实短板,并提出对策建议。文章认为,四川乡村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和发展要重点加强乡村文脉梳理和保护、推动文化品牌培育主体协同、实施文化品牌培育分类策略、完善文化品牌培育生态体系、促进文化品牌培育跨界融合。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文化先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是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深入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隐藏的内涵,推动乡村现代化发展。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保护方式单一、宣传力度不够、传承主体断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造成文化振兴道路曲折难行。通过加大政策支持、提高群众认知、扩大新媒介宣传、培养接班人、创新非遗产品等方式,实现非遗保护传承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民俗文化生长于乡村,繁荣于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可以寻根溯源、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乡风文明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然而,随着改革开放与城镇化进程加快,民俗文化面临传承不足、创新不足、投入不足等现实困境。解决民俗文化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要从优化乡村传承民俗文化的主体、创新民俗文化传承模式、拓宽民俗文化投融资渠道等三个方面入手,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环巢湖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现状,剖析环巢湖地区现有的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与挖掘环巢湖地区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探索良好的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成为环巢湖地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的途径,以期在微观层面上探索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景观规划的有效路径,在宏观层面上探索环巢湖地区特色乡村的文化传承和产业发展路径,为环巢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内蕴,是乡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却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基于此,应该从资源整合、优化师资结构、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和打造家校社协同关爱机制等角度出发,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推动农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区教育与乡村文化振兴直接影响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能对农村文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社区教育通过激活乡村文化场域、建立乡村文化长效良性发展机制、唤醒农民主体参与意识等方式,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落地实践.而新时期,农村社区教育仍然偏离"为农服务"的初衷,教育激励机制供给与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助推作用.在农村社区教育具体实践过程中,需不断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和文化指引作用,明确社区教育管理权责,推动地域特色教材开发,丰富社区教育教学形式,切实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战略高效落地.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为耕读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推广应用价值。常熟市支塘镇通过深挖乡村文化资源、加强乡村耕读教育、做好乡村阅读推广、建立耕读文化服务体系等进行耕读文化的推广,在促进文明乡村建设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弘扬耕读文化,引领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体育反贫困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器物层面上体育公共设施普及率大幅提高,精神层面上体育文化软实力明显提升,经济层面上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等方面。后脱贫时代,体育反贫困虽然面临新问题新挑战,但只要牢牢把握国家建“制”、地方增“智”、个人扶“志”的方向,有针对性地以反贫困政策为根本指引、以精准反贫困为主要途径、以全面提升素质能力为根本目的、以推行城乡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任务,必能形成中国特色体育反贫困的深化路径和方案,进而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建构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经济和数字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数字化转型也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的时代机遇。以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实现教育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教育全面振兴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不足、教育经费投入与实际需求错配等现实困境,推进数字化助力乡村教育振兴,需要完善乡村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提高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资源与经费供需精准匹配等。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是涵养乡村社会的文化母体,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但在我国社会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逐渐“边缘化”和“虚化”,面临断裂的危险。学校教育是乡村文化发展的根基和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乡村学校在传承乡村文化过程中面临着学校与乡村文化相背离、教师与乡村社会相疏离、学生与乡村文化相脱离的现实困境。乡村学校是乡村生活的文化高地,是更新并传承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着眼于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应大力推动乡村学校的变革,借助乡土课程的开发、乡村教师的培养和乡村学生的文化认同来建构乡村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选择。人工智能作为“手段”之利和乡村教育振兴的“目的”之需共同构成了人工智能与乡村教育融合的逻辑基础。同时,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也不是面面俱到的,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存在着乡村教育精神空虚、乡村教育文化遮蔽、乡村教育特色丢失等方面的使用限度。应从智慧助推育人本质的回归,技术借力乡土文化的传承,智能推动异质发展的促进等方面加强乡村教育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共生。  相似文献   

20.
技术赋能为乡村教育振兴带来了重要机遇,推动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的必然选择。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是利用智能技术为乡村教育振兴赋能加力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主要体现在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重塑乡村教育生态、促进地方性知识的生成、厚植乡土社会的人力资本等。推进技术赋能乡村教育振兴,需要通过提供制度保障,优化生态环境;廓清技术边界,强化专业赋能;传承乡土文化,赋予文化活力;尊重个体生命,回归育人本质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