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反讽是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叙事的显著特征。刘震云官场系列小说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言语反讽、情境反讽以及性格反讽三个方面,同时又蕴含着独特的审美意蕴:刘震云表面采取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实质暗含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并对其笔下的"小人物""官人"形象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而这与他平民的创作视角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刘震云的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最大的特色是反讽,刘震云以恣肆的戏谑,毫不留情地揭开被顶礼膜拜的"上帝"的神秘面纱,"上帝"从神坛走向人间。刘震云的小说分别从历史、权力、人性等切入点考察了人生存的虚妄与荒诞的图景。  相似文献   

3.
张应中 《学语文》2003,(5):36-37
根据《西方文学术语辞典》的解释 ,反讽“是词语和它们的意义之间 ,行为和后果之间 ,表面和实质之间等 ,在感觉和知觉上给人的不一致 ,不协调。这些情况中 ,都有一个荒诞和似非而是的因素存在。”这里的“似非而是”改为“似是而非”当更准确一些。学术界通常将反讽分为言语反讽和情境反讽两种基本类型 ,具体的形式则多种多样。当代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充满了反讽 ,解析其中的反讽有助于理解这部小说的深刻寓意和美学风格。具体说来 ,这部小说的反讽包括四种形式。(1)自我暴露式反讽。由于人物的自认聪明或缺乏自知之明 ,在…  相似文献   

4.
刘珊珊 《考试周刊》2008,(17):63-64
刘震云的写实小说一直以关注底层民众现实人生的生存悖谬和精神困境著称,本文从其作品的反讽叙事入手,重点分析其情节的反讽叙事手法对整体风格的影响,并阐述其作品对现实生活存在的无意义的消解与散发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刘震云的新长篇小说《一日三秋》围绕生于延津、长于延津、死于延津和逃离延津的三代人,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内,以高度戏剧化的情节推进故事,并加以戏曲、传说及神秘主义的民间要素,揭示底层生活的真相。其中,既有对“说得着”的人的继续追寻,也有对人际理解缺失的思考,建构起了作家自己的某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6.
组诗《鹰的话语》是西川于1998年创作完的。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同时《鹰的话语》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  相似文献   

7.
组诗《鹰的话语》是西川于1998年创作完的。这组诗被西川认为是他九十年代最重要的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流露出了他的“精神隐私”的作品。诗人在这组诗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对死亡、孤独、道德、真实和存在的独特认识。同时《鹰的话语》堪称西川“综合创造”的代表作,作品从古今中外广阔的文化背景取得借鉴,面向历史和现实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的反讽式观照。诗人西川通过这组《鹰的话语》,以奇形古怪的语言、散文化的风格、趣味性的叙事倾向、强烈的荒诞感向我们晦涩地讲述了他的“精神隐私”。  相似文献   

8.
郭寒铮 《海外英语》2022,(11):200-202
自我的完整性是美国当代作家罗伯特·佩恩·沃伦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沃伦的作品《国王的人马》以其深刻的哲学启思和炉火纯青的叙事风格成为美国长篇小说的经典。该文主要聚焦于作品的反讽叙事策略,阐述小说如何通过言语反讽、结构反讽、行为反讽等叙事手法,对南方转型时期工业化的扩张和物欲的滥觞而带来的精神的失落和完整自我的消解进行讽刺和批判。  相似文献   

9.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11):29-31
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叙事基调是反讽的,它的叙事中充满了“创造性的讽刺意识”。在小说中作者将词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和结构反讽等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反讽张力.旨在揭示这样的主题:人性的黑暗具有普遍性,人类的暴力与杀戮源于人类自身中的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的构思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反讽叙事手法,揭示了作者在喜剧中不得不隐藏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作品透显出惊人的现代性。文章欲探讨《爱的徒劳》这部喜剧的三种反讽:戏剧题目与文本之间的反讽,戏剧人物禀性与其剧中行为之间的反讽,戏剧本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反讽。凭借反讽,作品彰显出深刻的现代性:消解人生意义和神圣爱情的叙事倾向,虚无人生与执着于肉体生命的荒诞性,以及沉醉于本能爱欲中的无能为力感。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分别作为两部小说核心的日常意象,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首先,它们共同为小说奠定了日常化的叙事基调;其次,这两个意象蕴含重要的结构功能,从表层结构来说,它们具有线索功能,从深层结构来说,它们含有揭示小说主题的功能;再者,这两个意象还有反讽功能,作者立足于“形而下”之基,直指“形而上”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斯.弗里施是瑞士著名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其代表小说《施蒂勒》直指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认同危机。作家采用离间手法、片段式叙述、多重叙事视角及冷峻的叙事语言将小说主人公在两个自我之间的挣扎与徘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认同危机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说最高成就和现代性的标志,反讽叙事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批判精神受到更多现代作家的青睐。美国幽默大师马克斯.舒尔曼高超的反讽叙事艺术在其经典反讽叙事短篇《爱情是谬误》中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运用反讽小说理论中二元对立、不可靠叙述及情境反讽等技巧,舒尔曼建构了一场发生在三个大学生之间的爱情闹剧,从而营造出强烈的反讽效果。小说在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对当下美国青年一代物质爱情观的荒谬进行了戏谑的嘲讽和批判,引发读者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初期,作家囿于传统的思想结构、思维方式以及意识心态话语方式的规训,文学叙事还停留在大面积叙事控诉的层面,继而,随着思想启蒙的深入,作家终于摆脱了思想的束缚,开始以反讽的意识和姿态进入文本.尽管反讽式叙事在新时期初期尚处于弱势,但作家从叙事控诉到叙述反讽的转变,一方面完成了主体自身的解放,一方面深化了对极左意识形态的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15.
余华作为有底层情怀的作家之一,在其作品《第七天》中,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生活状态的描绘,为底层人强势发声。在叙事策略上,余华运用了亡灵视角、荒诞风格和诗意语言等叙事策略进行底层书写。通过亡灵视角将生死两个世界衔接,突出底层人的无力与绝望。通过荒诞的风格讽刺了社会麻木不仁等现象。同时又运用诗意的语言给予底层阶级爱的幻象。从以上叙事策略中可以看出余华的人道主义精神与他的底层情结,同时可以得出其底层叙事的价值所在,也是本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6.
刘震云持之以恒地关注权力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被权力挟持的荒诞生活更是被他提升到一种寓言化、传奇化的境界。在游刃有余、幽默迭出、清简传神的明清话本风格般的叙述中,刘震云展示了敢于担当的民间精神对荒诞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反抗,暴露出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的荒诞性,从而逼迫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可能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7.
“荒诞派”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戏剧流派。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在《荒诞派戏剧》中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分析了它们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把它们正式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的主要代表作家有贝克特、品特、尤涅斯库、阿达莫夫、涡比和库塞尼等。他们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世界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不可理喻的荒诞性;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孤独陌生的荒诞状态;人被物化、人与物隶属关系的彻底颠倒;人失去自我本质的异化。荒诞派戏  相似文献   

18.
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十分重要的作家,也被誉为"中国生活的批评家"。作为一位对时代思潮极为敏感和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知识分子,刘震云对人的生存环境以及人的存在状态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他的小说往往于嬉笑怒骂中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在幽默表述中揭示人物存在的荒谬与虚无。本文试图从存在主义角度切入刘震云的小说创作,解读小说在历史叙事中的人性关怀和文化反思,为其文学作品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一、何为荒诞所谓“荒诞”( absurd) ,源于拉丁文字 ( absur-dus) ,意思是“悖理”和“刺耳”。在一般的字典中 ,荒诞被解释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荒谬、无意义和不可理喻。荒诞一词进入到二十世纪时 ,则由一般的日常生活语义上升到指述人类生存处境的荒诞 ,即一种无意义的生存状态。这是本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家在彻悟之后的发现。[1] 而作家把这种“彻悟发现”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了出来 ,这样的文学作品就被称为荒诞文学。荒诞文学大概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作品大都揭示世界和人生的荒诞 ,即人与环境的隔膜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交…  相似文献   

20.
河南作家乔典运和刘震云把幽默作为一种进行深刻反思的手段,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行为语言等的戏剧化处理,揭示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乔典运的作品多以寓言的形式,把深刻的思想包含在故事情节里,用冷静的语调表达一个富含讽刺的意义;刘震云的作品善于运用反讽、戏谑的语言,把严肃的事件戏谑化,以玩笑与戏拟的手段对历史重大事件进行重新叙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