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 教学过程:主题活动一:看图推理,故事引入,感知等量代换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2.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量感”是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的教学中,沿“使用工具重视操作体验,建立1克的质量标准;少用工具重视思维体验,建立更多的质量标准;不用工具重视直觉体验,内化更多的质量标准”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量感直觉,助力其量感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0页~第64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猜测、归纳、评价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掌握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的意义.2.让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探索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74页。教学目标:1.通过数一数、拨一拨等活动能准确地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理解各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1000的大小。2.经历计数单位“千”的产生过程,理解相邻计数单位之间“满十进一”的十进制关系,积累根据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计数单位数数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学生能独立地数100个物体。对计数单位“个”、“十”、“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2.通过调查、数数活动,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建立量感有助于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发展量感的主要方式就是体验,多维的体验活动能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构建清晰而准确的“量”的表象。近日观摩了杨慧老师执教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这节课,  相似文献   

7.
徐贤文 《新教师》2023,(4):47-48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缺乏对体验、感知等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对量的表征、判断、概念等方面常出现误区,影响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元为例,从纠正认知误区、改变教学策略、拓展学习内涵等方面对量感的教学及培养进行思考及阐述。  相似文献   

8.
?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的内容,为了完成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来感知面积的概念,理解面积的实际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并感知每个单位面积的实际空间大小;培养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学习数学知识,并培养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概括总结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笔者结合课的内容采取联系生活来巧学数学.  相似文献   

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2,“想想做做”第1~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以较小质量间接感知1吨有多重,初步建立1吨的表象;知道1吨=1000千克,能用吨作单位描述和解释一些生活现象。2.使学生在感知1吨有多重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推理、想象等能力,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喝橙汁比赛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建立“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相似文献   

11.
<正>时间感是量感的重要内容之一。时间因其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对它的感知比长度、面积等量的感知要困难得多。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几时几分”这节课是学生真正感受时间是一个个单位量累积的起始课。学生对“几时几分”的认知障碍在哪里?怎样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时间,发展时间量感?为充分了解学情,我们分别在二、三年级进行了一次微型调查,希望能够结合调查数据,找到学生的认知障碍点,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时间量感。  相似文献   

12.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体积”内容的核心要求是培养学生的量感,并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中,教师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对待测物进行量化,实现量感的进一步发展呢?笔者以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为例,做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为例,论述采用SOLO分类理论的可行性,并提出四大教学举措:直观感知,形成量感;单位度量,发展量感;估测对比,增强量感;类比教学,形成结构。  相似文献   

14.
量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一个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学生若要建立关于长度的量感,则需对不同的长度单位形成直观的感知和认识,进而能够结合不同的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测量“单位”。在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量一量,比一比”的教学中,教师按照“创设无工具测量情境,代入量感初体验;增大无工具测量难度,加强量感直观体验;感受无工具测量发展史,促进量感感悟”的路径进行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在真实情境下进行无工具测量的深度体验,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测量经验并发展量感。  相似文献   

15.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拓展课。教学目标:1.经历二十四节气的发展过程,理解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月份、天数之间的度量关系,培养量感。2.知道“[]”的取整意义,并运用计算节气的具体日期培养数感和符号意识。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二十四节气发展的历史意义,培养应用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正>课前思考:1.基于学情把握教学起点。了解学情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也是教学策略选择与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备课前,只有对学情进行全面分析,课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圆柱与圆锥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但在此次教学评审活动中教师的教学对象为五年级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学习六年级的内容具有较大的挑战,也成为制订本节课教学目标最大的思考点与突破点。为衔接本节课的学习,该班学生在一周时间内粗略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圆的认识”两大板块知识内容。  相似文献   

17.
罗忠  方启贵 《贵州教育》2009,(23):34-3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115-11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并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7~6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1000是一个大数,知道每两个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制关系,会数1000以内的数,借助计数器使学生会读、写1000以内的数,并知道每个数的组成。  相似文献   

19.
“克与千克”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数学下册量与计量知识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之后,并有最初步的感知重量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我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课题。  相似文献   

20.
较大计量单位的量感形成需要“经验”支持。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1千米有多长”的教学为基础,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1千米”的量感表现。结合案例,提出“真实体验,建立‘量的表象’”“多维感知,丰富‘量的体验’”“先估后测,重视‘量的估计’”等量感培养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