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和田布扎克基地出土的两具彩绘木棺为观察点,结合我国长安等地发现的形制类似的佛舍利棺椁,对唐一五代时期佛教与道教文化碰撞交流融合发展,尤其是佛舍利棺椁上的中国化变异、同时以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的状况进行了探讨,并指出这种变异也影响了西域和田地区.  相似文献   

2.
畲族服饰纹样作为本民族特殊含义的图腾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通过收集部分福建畲族服饰纹样实例,在题材内容、构成方式、色彩搭配、审美趣味等方面与汉族传统纹样进行对比研究,结合畲族历史源流,梳理其内在变化原因,论证了畲族服饰纹样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又与汉文化不断融合这一在审美上的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3.
习水县千余座的鲴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鲴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髯人”或“雾鲳”。另一支鳕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鲳国。故鳕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雾鳕”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鲳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鳕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鳕鱼是鲴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鳕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鲴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鲳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4.
习水县千余座的鳛人石棺椁墓葬文化,堪称贵州第一。今贵州黔北的夜郎系民族的远古先人是不狼山(濮郎山)人。其中的一支鳛人,进入四川,跟纵目的蜀人(蚕丛氏)文化融合,友好相处,被称为"髳人"或"髳鳛"。另一支鳛人在习水河流域,建立了鳛国。故鳛人跟髦人都曾经有过类似的石室文化。《百家姓考略》"髳鳛"部族"皆巴蜀之民也"。鳛国在历史上共存在了3324年。鳛人石棺椁墓葬品类齐全,时代序列完整,数量很多,共分崖石棺和石棺椁两类。《酉阳直隶州志》的记载。猪婆龙抢宝的两边为对称的两尾鳛鱼是鳛部民族典型的图腾崇拜,因而是鳛国的国徽。习水的仓头坝应该是鳛国的首府。日本弥生时代的石棺椁和石瓮是夜郎鳛国石棺椁的日本化。  相似文献   

5.
彩绘装饰艺术是皖北传统建筑装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其艺术文化的重要渠道。彩绘装饰图案在材料的运用、工艺的组合及施工方法方面通过复杂、细致、多层次而又有机联系的手段,达到既满足对建筑外观形象的要求,又确保其质量并且施工过程方便可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了汉族民间信仰与儒、释、道之间的关系。认为 :一 ,由于儒家在汉族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汉族民间信仰形成了一切讲究实用、利用更甚于崇拜的独特文化个性。这是汉族民间信仰长期滞留在较低级的宗教形态中的原因。二 ,汉族民间信仰与佛、道之间长期的双向交流 ,使得汉族民间信仰虽已趋向衰微 ,却又得以顽强地存活下来 ,始终未能被人为宗教所取代  相似文献   

7.
邓爱忠 《中学文科》2007,(11):145-146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融结的统一体,有56个民族,其中人数最多的是汉族。而汉族本身也是历史上许多族融合而成的。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在春秋时期,华夏族与戎狄等族逐渐融合;其后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与匈奴、鲜卑、氐、羌等族融合而成为汉族。在宋元明清时代,汉族又与契丹、女真族结合;进入20世纪,汉族与满、蒙、维吾尔、苗、藏、彝、壮等少数民族汇合而成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经了数千年,在这悠长的发展过程中,边疆的族群不断向中原汇聚,使中华民族的主体族群不断壮大,文化不断丰富。[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亳州建筑彩绘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彩绘图案样式呈现出特有的地方特色,在"儒、道、释"三教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彩绘样式以旋子彩画、玺彩画和苏式彩画等样式展现三教文化。在亳州大杂居、小聚居和围寺而居的居民分布形式下,彩绘图案样式呈现民族文化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作为徽州古建筑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皖南彩绘壁画是美化建筑内外墙壁的一种装饰绘画艺术,其在徽州建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皖南彩绘壁画具有艺术性、丰富性、地域性与教育性的特点。教化功能是皖南彩绘壁画区别于其他民居壁画的一个重要特征,皖南彩绘壁画寓道理于故事中并以此传播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儒家思想。皖南彩绘壁画的教化作用具有寓教于美、雅俗共赏、惩恶劝善、陶冶情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1984年夏,笔者在别列泽克河上游进行古代游牧文化复查时,又发现了一组与史前文化遗存有密切联系的洞窟彩绘岩画。 在该流域地段,笔者曾发现过手掌形,脚形,带有椭园斑之马形,有角饰的萨满形象,类祭台形以及持三角盾牌之神形等洞窟彩绘中的重要题材,而这一次的发现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着“”状衣袍的人形,一些与彩陶文化相一致的符号,类黍状之人面形,短杠组群以及椭园斑组群等重要洞窟彩绘题材。应在此把这批岩画的内容及初步分析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彩绘是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刺激着幼儿的感官和想象。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喜欢彩绘,又愿意用多种方式彩绘,从而在自由的绘画活动中表现自己的想法及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元代回族文学家》一书,对回族古代文学的产生时间、范围、评价尺度等问题提出个人看法,同时对元代回族文学的自觉化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族文学和伊斯兰教教律是影响回族古代文学形成的主要元素,对汉族文学的过继和民族文化心理是回族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棺椁制度是我国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棺椁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时已发展成为一套等级分明、规整统一的制度。棺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分裂动荡而被破坏,逐步走向衰微。通过对棺椁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衰落过程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产生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发展之完善对我国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汉族教师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是密切藏汉关系、联系藏汉文化、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有力纽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教师包括汉族教师,责任心不强且不安心本职工作。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又会对民族团结造成一定影响。经过访谈与问卷调查后分析认为: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上,汉族教师有责任心强的一面,但在协调学校与社会和家庭的关系方面、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在学习教育理论方面的责任心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5.
中华古文字的起源虽然在文字画和记事符号方面都不是空白,但从夏家店下层文化彩绘陶纹饰中分离出来的、具有独立性的单一图形、图案,是多民族不断迁徙、接触、融合的、充满中华和谐的文化元素,这是人类文字由画到字,由原始到成熟的产生、发展的活态样本,为汉字发生发展提供了具体生动的佐证。希望通过研究让汉字文化起源有一个完整的序列,为文化自信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闽王祠灰塑与彩绘艺术是福州传统祠堂装饰的典型案例。它饰域完整、工艺丰富,展示了传统建筑装饰工艺的审美特色;题材鲜明、表意通俗,体现了闽东祠堂装饰文化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典型特征;造型秀逸、格调清丽,充溢着“海滨邹鲁”的福州人文底蕴和闽东独特的海洋文化气息。闽王祠灰塑与彩绘艺术的造型语言和审美样式丰富了福州祠堂文化的审美内容,同时也为闽东灰塑彩绘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文化审美支撑。  相似文献   

17.
回族作为以伊斯兰为民族文化根源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伊斯兰教的内化与对汉族文化涵化同时发生而联系又紧密的特点。回族服饰具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华文化二元一体的结构特点,在伊斯兰文化语境下又体现出宗教文化的象征性。伊斯兰教的内化和汉族文化涵化构成了回族服饰文化的核心和其演变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香妃》是喀什的第一部现代民族音乐剧,该剧的音乐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维族与汉族、中国与西方等多元文化于一体的特点,但在多元文化中,西域特色彰显不够,使本应该惊艳的喀什元素并没有从多元文化中突围出来.  相似文献   

19.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倡导学习汉民族文化,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登上了元代诗坛。“他们有着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精通汉族语言,创作诗词,工丽精深,其成就卓著,往往超过同代的汉族作家。”①泰不华便是这样一位接受汉民族文化较深而又成就卓著的少数民族诗人。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