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书写是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实践中最具文化批评价值的部分,主要表征为自然书写、动物批评和宗教救赎三个维度。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自然书写呈现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符号化和视角化解构、对自然的审美化融入和对生态破坏时自我救赎的讽刺。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动物书写的诗学策略体现在动物叙事视角的自然性、人类欲望膨胀对动物生命的剥夺以及“杀生”与“救赎”的讽刺性悖论。面对自然环境所存在的生态问题,少数民族网络作家汲取宗教精神中的“万物有灵”的思想、佛教“不杀生”和“众生平等”的观念及哲学思辨等思想,实现对生态困境的理论超越。  相似文献   

2.
当代文学灾害书写接续了现代文学灾害书写的现实主义传统,延续了现代文学对苦难书写的现代性叙事模式.自然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被赋予了“民族危亡”的历史想象,灾害的文学书写变成了“民族救亡”的行动,在对民族一国家的重塑中延续了现代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情怀,使文学更加贴近现实.当代文学的自然灾害书写参与者广泛,长篇叙事作品大量涌现,出现了与现代文学所不同的新质,表达了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礼赞.当代文学的灾害书写存在模式化、浅表性等不足之处,很难突破对灾害的表象书写.当代文学应积极地建构灾害的文化创伤,把灾害记忆转化成文化记忆,承担起人类应有的生态伦理责任.  相似文献   

3.
从室内“生态”设计两大关系要素“人”和“物”入手,剖析了室内设计中“人”和“物”与室内“生态”设计的相互关系,一方面,设计师的高尚人格境界和艺术素养水平决定了室内“生态”设计成败;另一方面,室内“生态”设计最终要服务于——人,对人的需求研究同样是室内“生态”设计的重要内容重内“生态”设计就是要致力于营造一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低消耗、低污染,且拥有较高的品质和效率的生活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4.
对西域生态书写的研究需要梳理历史上有关西域的史料,可以从历史地理文献、神话时代的西域想象、历代西域行记、历代西域文学作品中对西域的“集体记忆”“集体想象”文本、历代类书和志书六个类别梳理中国古代文献中对西域生态与环境书写情况。以历史文献梳理为进一步开展西域生态书写的美学研究做好文献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5.
吴组缃小说中“人的异化”主题呈现出多层次性:其对“人异化为鬼”的描绘,达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人异化为兽”的描绘,达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批判;对“人异化为物”的描绘,达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三者共铸,从而彰显出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秉承和“人的文学”的书写.  相似文献   

6.
与很多“书斋式”的生态写作不同,《野猪王》是走入现场的。满族作家胡冬林长年累月扎根于长白山,亲身实地寻访那里的动植物,并特别叙写了野猪这一稀有种群在大森林中的生长、繁衍与濒临灭亡,给人以直接而真切的情感震颤与生态启示,是在场性生态写作的典范。胡冬林还能以“长白山作家”的地域文化身份,随时随地将东北文化真切鲜活地融入生态表达之中,充分实现了“文化的在场书写”。  相似文献   

7.
汉字是先民以实践经验为基础,对客观现实及人的主观心理进行概括的书写系统。文章分析了“一”字的本义,并解释和“一”字相关的“三”、“士”、“天”、“元”等字的文化合义,从而说明汉字不只是一种书写符号,更多的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文化意识,传达分最初的朴素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8.
民族抗战的全面爆发促使边地空间的多维发现,这其中的西南边地因其特殊的空间地位而成为战时“活力中心”,涵括其中的文学、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实际发展态势亦随之生成了多元化的边地效应。如此,外来的知识分子所信奉的抗战文化理念与本土文化人存在的分歧应时而出,本土作家对外来经济大规模入驻边地经济带来的生态文化改变的担忧,外国传教士在边地区域内的传教活动对边民群体的影响,而这些面向对思考战时边地文学书写中“现代文明”的反思与建构问题具有言说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的明代广西谪宦诗歌可以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书写。就自然景观书写而言,主要涉及对广西山水风光的描写和对广西瓜果及特色风物的叙述;人文景观的书写则主要体现在对广西百姓苦难生活的描绘和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明代广西谪宦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书写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广西形象,打破了以往对广西“蛮荒之地”的认识;人文景观书写中包含了对广西社会风俗文化的记载,为更好地研究明代广西社会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此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小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本人积极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会贯通,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大同”社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描述,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理解社会主义的文化源泉。中国共产党将“为世界谋大同”书写在自己的使命旗帜上,传承“大同”思想的文化基因,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现实条件,实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的超越。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经济政治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文明交流与安全卫生事业等各个方面做出中国贡献,是在超越的基础上对实现“大同”做出的积极实践。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中国共产党“为世界谋大同”的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文化认同的历史规律,是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理论与实践层次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尸骸”意象作为一种具有独特象征意义的身体写作可以体现书写者对人本身和历史的独特认知。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既立足于新文化启蒙运动的时代精神,又对看似无所不能的“现代性”抱有警惕。与其笔下“速朽”的“尸骸”意象相比,张承志在反抗和否定精神上与之相似,但在民族“心史”建构过程中走向永远新鲜的“血衣”。不同作家对“尸骸”意象的塑造展示了历史文化环境对人的塑造以及个性的经验与表述。  相似文献   

13.
漂泊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十分繁盛,相对于漂泊母题的男性书写,女性漂泊书写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它缺乏象男性漂泊那样古老的文化历史传统;其次,它的产生建立在传统女性书写中“守望”结构的坍塌之上。因此女性漂泊意识具有自身的特质。本文阐述从“守望”到“漂泊”的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书写的结构变异,并试图以萧红的文学创作为参照阐释中国现代文学女性漂泊书写的一些特质。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我国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语境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就能在新发展观、新现代化观和新文明观指导下创造出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构建将美丽中国与地球美好家园有机结合起来的人类生态文明新格局。为此,需要把握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深刻内涵,认识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重大价值,拓宽在“两个结合”中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生态问题,归结到底是人的问题。在传统的生态文化领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一、“以人为本”,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人与自然的观念对立,强化着人类存在的反生态本质,从而导致生态的反向发展;二、“物我共生”,主张“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通过消灭主体价值,以最终实现人类的幸福。所以,生态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与伦理问题。自然,两种不同的生态文化伦理,必然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态后果,保护生态环境应该从文化开始。  相似文献   

16.
苏轼贬谪儋州期间的诗文创作,接受并融入了大量富有地方特色的意象和词汇,这些意象和词汇所代表的特殊地域生态书写,从根本上说明了我国古代传统的生态文学书写是基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同族群的和睦相处,进而有助于我们从经典出发,切实体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时代内涵与文化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在西方流行的“文化进化论”中有一些成分值得中国地域文化研究者加以批判借鉴。其中,“文化生态学”和“文化进化能量法”以及“新进化论”等学说,均在一定程度上与唯物史观有所契合,对我们解剖中国地域文化的异同提供了某种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8.
吴汉全 《成才之路》2011,(35):51-52
物理文化是历代物理学家在创建物理理论过程中形成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仪器设备以及约定俗成的上述方法的总和。所以物理文化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综合体,其中人是物理文化“活”的载体,物是物理文化“死”的载体,以及人和物作用创造出来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全面分析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重点论述了在以数字化、融合化、互动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时代,在以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为主要特征的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大学英语美育教学中有效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而作的传承、创新与传播。一方面有利于克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单向文化”不良教学生态和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宣传和传播,进一步促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范成大仕桂期间的诗歌作品折射出南宋士人眼中广西的本土生态以及历史文化基因,他对这片土地的吟咏塑造影响着后人对岭南风物的观照。范成大仕桂诗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家国情怀介入地方书写,表现了南宋士人的历史责任感;二是在摹山范水的同时将自身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外在的山水形态高度结合,赋予了山水独特的文化魅力;三是改变了前代旅桂文人对岭南的他者书写模式,表征了广西的地方文化特质,塑造了人文广西形象。范成大的个案研究表明,当地方书写能够表达地方认同、塑造地方形象并在地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场域中凝聚地方特色时,它就具有了建构区域意象的功能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