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建锋 《湖南教育》2004,(19):14-14
《从现在开始》(人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21课)是一篇情趣盎然的童话,主要叙述了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的故事。第一个走马上任的猫头鹰下令:“从现在开始,所有的动物必须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动物们叫苦连天。第二个就职的袋鼠颁布诏书:“从现在开始,动物们都要  相似文献   

2.
史新华 《语文知识》2005,(11):21-21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中有较多使用“至于”的例子,但是在解说时有矛盾或不统一的地方,似应统一起来。对于《六国论》一文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教材作了这样的解释:“表示由于上文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而对《伶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4.
[重点难点解读]《从现在开始》(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主要写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可猫头鹰和袋鼠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招致“民怨沸腾”,小猴子却让大家按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受大家的拥戴,成了“万兽之王”.故事内容学生一读就懂,可其中蕴含的“尊重别人,以人为本”的道理不易理解.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巧抓重点词——“叫苦连天”,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则可轻松突破,悟理明行.  相似文献   

5.
李荣军 《现代语文》2006,(1):125-125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雨霖铃》中有这样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教材将“经年”注释为“一年”,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妥,原因有二:一、林申请的《宋词三百首词典》将“经年”注释为“年复一年”,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收有余秋雨的散文<道士塔>.其中第二节谈到王道士刷白了敦煌石窟几个洞窟的洞壁,又看中座的塑雕不顺眼,于是,"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塑雕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我以为,这里的"委曲"是"委屈"之误用.  相似文献   

7.
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12课是姜夔的词《扬州慢》,词的小序中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一语。课下注释说古人常用“禾黍”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笔者认为此处的“禾黍”是对“黍离”典故的误用。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初中<语文>第四册"语文实践活动"--<诗词寄慨妙联抒怀--名胜古迹诗词对联交流>中,录入了四副岳阳楼联.原有两联录入有误,后改正了一处,但仍有一处至今未改.此联课本中为:"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其中的"河"应为"湖",错把"湖山"当"河山"了.  相似文献   

9.
10.
陶任重 《学语文》2002,(1):15-15
初中《语文》第六册《捕蛇者说》一文,对“向吾不为斯役”一句做如下注解:“假使我不当这个差。向,从前。”我认为对句子的翻译无可非议,而释“向”为“从前”颇为不妥。其原因有二: 其一,“向”字在古汉语中的义项有:①朝北的窗户;②窗户;③朝着、向着;④趋向、奔向;⑤从前、往昔;⑥假使、假如等项。孤立地看,将“向吾不为斯役”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时释“向”为⑤、⑥两个义项均可。但课本注释对全句的翻译是“假使我不当这个差”,而单释“向”为“从前”,这样一来,“向”的释义到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诗中有一句“便言多令才”,教材的注释为:“[便(bian)言多令才]口才很好,又多才能。便言,很会说话。便,敏捷。令,美好。”笔者不同意教材对“便”字的注释。“便”是个多音字,有三个读音:bian,pian  相似文献   

12.
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把重点放在探索如何指导学生去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方法科学,学习习惯良好。实践证明学会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我想以《从现在开始》一的教学为例,谈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语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新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12课《词七首》选了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其中有关“只是朱颜改”一句,课文下面作了这样的注释:“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里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我们认为这一注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4.
说“贾”     
李玉良 《学语文》2005,(5):47-47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诗前小序“委身为贾人妇”句,课文注“贾人”:商人;贾读gǔ。“贾”人们熟知它作姓氏时的读音“jiǎ”,可只要索本求源,就会发现在古代“gǔ”是“贾”的常用音,这又为何?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怀疑而争议是常事;有时,我们静心聆听他们的争议,会有意想到的收获。在教学屠格涅夫的《门槛》(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时,我深有体会。对这篇短文,我还是按一般常规的教学思路来处课文,把象征的手法和“一位姑娘”的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先介绍背景,学生通读课文后,马上就能领会到“阴森的黑暗”“发散着寒气”是沙俄专制环境的象征,也很容易地领会了“门槛”的象征意义。所以,教学的思路很快就转移到“姑娘”的形象分析上。文中“姑娘”的形象主要是通“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的问话和…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语文》第五册选录了归有光的散文《项脊轩志》,文中有一处非常美妙的写景文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但对“珊珊”一词,课本没有给出明确解释,这给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带来了理解上的困难。笔者以为在这里“珊珊”当视为象声词,可以解释为“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其理由有三:  相似文献   

17.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选入人教版初语第三册。课预习提示中明确指出,这是作青年时期出蜀赠给送别的友人的诗。对此我有异议,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必修本)所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其中的“阿姨”一词教材没有注释,容易引起误解。“阿姨”这个词在古今汉语中都很常用,似乎没有注释的必要。但现在通用的“阿姨”是对比自己年长且和母亲同辈的女性的尊称,近些年也有些城市人用“阿姨”来称呼保姆。这样的解释显然不符合《琵琶行》的语境,因为诗中的“琵琶女”在自述身世,“阿姨”当指她的亲人。那么,“阿姨”究竟指谁呢?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第五册《齐桓晋之事》一中有“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一句,对“秋毫”一词注解如下:鸟兽秋天生的羽毛,意思是非常纤细。稍加品味,你就会发现这个注解有失准确。  相似文献   

20.
在高扬人文旗帜的今天,“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当儿,执教曹植的《白马篇》(新编高中教本第三册)感受颇深。作者在文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诗人自我写照),更见艺术功力:由外“勇”到内“忠”,先叙描后抒议,先果后因;环环相扣,步步蓄势,层层剥笋,卒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