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通过对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生活环境的论述和对督邮的职责、品行等的考证,认为陶渊明彭泽辞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畏罪潜逃".  相似文献   

2.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陶渊明出仕及归隐的原因,研究者虽不乏其人,看法却基本一致。陶渊明出仕,不少研究者持“为贫而仕“的说法,而他的归隐,则被认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即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结果。这里作者对陶渊明的“贫“提出疑问,进而对“为贫而仕“提出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4.
关于《世说新语》何以不收陶渊明的原因,各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诸家观点有其合理成分,但也仍有可商榷之处。将讨论重点置于东晋的时代风尚与《世说新语》的甄选标准,认为陶渊明的农本思想、抱朴含真理念、拙于言辞的定位以及高士之隐的追求等方面,与《世说新语》中名士们所崇尚的贵族化风流、人工美、崇尚清谈和好“通隐”等相背离,这才是导致陶渊明事迹不见于《世说新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未收陶渊明,并非因其门第的关系,应与《世说》收录清谈风流轶事的旨趣有关。陶渊明时代,清谈之风已经式微,《世说》于此时代收录条目极少,这是《世说》不收陶渊明主要原因。另外陶渊明在当代并未有他在后世那样巨大的影响,也是《世说》疏漏陶渊明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剖析宋人神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认为,宋人主要是从人品和文品两个方面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予以神化的,宋人神化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与宋代三教合一、理学兴盛的思想状况和崇尚平淡自然、意境、韵味的文风等紧密关联。本文还就宋代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及其神化陶渊明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与东晋名僧慧远有过交游,但最终没有像别的隐士那样追随慧远,原因大致有三:①陶渊明思想复杂,但其行事上大体遵循儒家的原则。②陶渊明的哲学思想与佛教有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佛教“形尽神不灭”、“因果报应说”的怀疑。③陶渊明受桓玄影响,对慧远等人保持相当的距离。  相似文献   

8.
贯云石是元代作家“慕陶现象”的个例。从他与陶渊明家世与经历中,从东晋与元朝种族歧视与官场斗争现实中,可以看到贯云石慕陶而走向隐居的原因。贯与陶的隐居行迹虽异,但以与对屈原、李白的景仰相较,于惺惺相惜之中,他对陶渊明则情有独钟。他歌颂陶渊明,效法陶渊明,诗词曲中描绘田园风光,赞美隐逸生活,“寄酒为迹”以抒发情怀,都酷似陶渊明。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三个不同侧面,论述了陶渊明之“志”的具体内涵,探讨了陶渊明之“志”产生的时代和个人性格方面的原因,并对魏正申陶渊明“以文传世”的观点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0.
在陶渊明文名和人品声誉日臻颠峰的宋代,与他相关的绘事也开始出现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第一位有伟功于陶渊明的大画家是北宋的李公麟,他最有名的陶画是《归去来兮图》和《莲社图》。他的画构思新颖,凸现了陶渊明豪放刚烈的一面,宋代题跋、学习李公麟陶画的作家和画家不乏其人。陶渊明绘事兴盛的原因与宋代人接受和推崇陶的原因是一致的,苏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宋代的陶渊明绘事丰富了对陶本人及其作品的理解和体悟,也表明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会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对陶渊明现存的三篇辞赋进行探讨,认为这些作品对于我们把握归隐的深层原因和了解他作品的不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陶渊明的归隐,既有他向往大自然、厌弃黑暗官场的原因,更与他政治理想破灭后,恪守“忧道不忧贫”的理念有关;在表现手法上,陶渊明的辞赋继承了屈骚之思和《楚辞》注重辞章采的传统,形成了与他的诗歌颇不相同的华丽 绵密、郁勃含蓄的另一种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初中教材中的重要古代作家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作了一些解读,因为作者个人认为只有正确理解陶渊明的归隐原因,才能正确理解陶渊明,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对陶渊明的归隐原因理解,本文从外部原因和内在原因作了一些探讨,以此想说明,陶渊明的归隐是他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人格操守下的必然选择,而并不仅是大家一直认为的"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相似文献   

13.
叶康 《都江学刊》2001,13(3):61-65
本从陶渊明诗歌中蕴含的真挚朴实的思想感情入手,论述了陶渊明诗歌朴素自然的艺术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犹如偶像的文人形象,这一形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魏晋时代思想背景的影响,陶渊明自身的性格特征和作品风格,以及后世接受者在其对陶渊明接受过程中所显现的选择性特点,对陶氏偶像形成发生了一定的作用。从这三个方面阐述陶渊明偶像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醉”其实并不昏醉,王瑶所说的“并没有完全放弃了对于延年益寿的追求”也并不是其不昏醉的“更重要”原因。其不昏醉的真正原因应该从陶渊明的人生观念、身体状况、生活条件去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王给的田园山水诗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异有同。由于人生经历、性格修养等方面的原因,陶渊明的田园诗多元描写田园风光,风格是真率自然、语淡味浓;而王维的田园山水诗则以隐居山林的闲情逸致为主要描写对象,诗风清新逸致,诗中有画。但王维对陶渊明的学习,以及他们在政治上受挫后都逃往自然的生活,使得他们的诗歌在内容上都以自然为主要描写对象,语言朴素明畅,意境独特。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出仕和归隐的原因作了新的探讨,指出陶渊明不是为了实现“大济苍生”的抱负,而是为了摆脱贫困家境而出仕。文章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作了具体分析,指出陶渊明的归隐原因不是“大济苍生”的壮志落空和对现实完全绝望,而是“道不偶物”和追求身心自由等等。此外,文中指出陶渊明开始躬耕不是在三十九岁时,而是早在二十九岁以前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建构人生的自然──从个性因素看陶渊明之归隐二题裴登峰自从钟嵘提出陶渊明是“隐逸诗人之宗”之说后,关于他的出仕与归隐的探究就一直歧异纷呈,仁智互见。概括地说,对陶渊明出佳的基本动因或真实原因的讨论大致有两种看法:一是因家贫,为口腹。二是同其他众多的古代...  相似文献   

20.
东晋佛学思想对陶渊明苦难观和生死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对苦难的本质和原因的认识受到了佛学苦谛说的影响,他虽以儒家的“君子固穷”来标榜自己,同时又明确表示对固守穷节以留取身后之名的否定,陶渊明能做到固守穷节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佛学忍辱度修持方法的影响。陶渊明对待死是豁达的,儒学、玄学的生死观均未达到这种境界,而佛学十二因缘体系所体现的生死观是极为豁达的,但陶渊明委运任化的生死观并不单单是佛学对其影响的结果,同时还受到玄学“乐天委运”的思想的影响,是佛学和玄学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