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帝形象包含的人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上帝的形象中包舍着人性因素,正是上帝的人性,才使得民众信仰他,才使他经蹙了各种批评争非难。上帝的人性得到不断的宝现争宣扬,井体现在他对个人争社会的关注上。  相似文献   

2.
上帝一直是西方宗教信仰的中心和焦点,是人们进行膜拜和祈祷的神圣存在和终极实体,但上帝之于人的意义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文力图通过三位诗人“以点带面”地勾画出上帝形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揭示出其中潜隐的神性的“信仰之上帝”向人性的“爱之上帝”发展的宗教观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阿奎那政治哲学在逻辑上是以理性为前提的,理性沟通上帝与人类,化解神性与人性的对立,以此为基础展开二方面内容。一是以理性为基础确立其政治哲学的系统:上帝与世俗社会,并且在信仰的前提下通过对世俗社会有限的肯定而最终将世俗社会置于上帝之下;二是在上帝与世俗社会、世俗社会内部用以服从为核心的自然秩序有机地将两个部分及世俗社会内的各方面联系起来,并最终也将世俗社会置于对上帝的信仰服从之下  相似文献   

4.
当代先锋作家北村从非理性的否定与狂乱的文字解构中成功突围,作为"时代良心的代表",贴近现实人生,注重对人生自我生存的意义和终极价值的剖析,开启了精神救赎的探索.其作品主要以信仰之光彻照人类人性和精神内部的黑暗秘密,以构筑被赋予信仰的理想国为诉求.  相似文献   

5.
作为超验主义的提倡者和遵从者,爱默生希望以上帝、精灵或超灵来替代传统对上帝的绝对信仰。爱默生坚决相信人和上帝的相连可以实现人的价值,形成真正完美的人性,这是对上帝的遵从。同时,他推崇人的精神的无限潜力,把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加以利用,从而刻意削弱了上帝控制世界的权利,强调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这是对上帝的背叛。而这一矛盾的综合体对在《论自然》中得到充分的阐发和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精神支柱缺失的背景下,通过分析《兔子跑吧》中哈里探寻其信仰的过程——受到信仰挑战,被引向怀疑上帝,最后否认上帝存在,得出在信仰缺乏的年代人们往往是得不到上帝的指引和帮助的;上帝只是一个乌托邦;即使是探寻的尝试也会以失败的形式告终。  相似文献   

7.
如果学校道德教育的效力是可以提高的,那么它必定存在一个规律,但我们很难在道德教育的诸领域内找到一条效力提高的普遍规律。由于道德行为的非理性特征及道德教育的偶然性特征,学校道德教育存在低效领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准确地界定道德教育的低效领域,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设定道德教育诸领域的目标,进而有针对性地提高道德教育的效力。  相似文献   

8.
“原罪”说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人性理论,“性善论”是儒家人性理论的主流学说。以人性论为基点,基督教揭示了人生之价值与意义在于效法上帝,儒家则指向“内圣外王”及“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二个思想体系表面看似差异巨大,实则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二者都以肯定人的存在价值为前提,重视生命价值的实现,都以道德修养作为生命把握的落点,把效法天(神)作为进一步实现人生价值的进路,最后把生命的目标上升到天人合一,以成就天(上帝)、自然万物与人类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西方杰出科学家大多信仰上帝,他们的宗教观具有如下特征:一是信仰非人格化的上帝,体现了神的存在与人的自由的和谐;二是坚信事物受法则支配,上帝只是法则制定者或第一推动力,体现了科学理论与超验力量的和谐;三是认为上帝有两部作品,体现了《圣经》与"自然之书"的和谐;四是肯定宗教在科学探索中的精神动力作用,体现了情感驱动与理性探索的和谐;五是认为科学的理性思考与宗教的价值追求应该并重,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1.
狄金森对宗教的态度极为矛盾。她不怀疑上帝的存在,却又对上帝极尽嘲讽;她拒绝皈依基督教,却又为自己冒犯上帝而具有一种负罪感。对于宗教,狄金森在信与不信之间徘徊,经过苦苦探索,最终形成了独有的个人信仰一人间即是天堂。  相似文献   

12.
以武当山紫霄宫台湾功德碑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其外观形制、碑文内容等角度入手,分析台湾功德碑的主要特征及其价值,进而尝试说明武当山玄天上帝信仰对海峡两岸信众在信仰面向、信仰理念、信仰行为上所产生的共识,以了解台湾玄天上帝信仰的炽烈和武当山朝山进香的风俗.  相似文献   

13.
洛克是经验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英国自然神论的一位重要先驱.洛克认为上帝观念不是天赋的,他非常注重对上帝存在的信仰,认为上帝的存在是合乎理性的.洛克的上帝观对自然神论者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玄天上帝信仰是道教神仙信仰的重要内容,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玄天上帝的圣诞日和飞升日,既是对传统节日的改造和化用,也是玄天上帝信仰成熟的重要标志。玄天上帝信仰与传统节日民俗的融合,一方面促进了玄天上帝信仰在民间的传播,另一方面又丰富和深化了传统节日民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选在高中教材中,这是一篇很有审美价值的文章。值得欣赏的,是他的人性之美、精神之美。 史铁生走了——不,应该说"回去了",因为他相信有上帝,也曾经与上帝相遇,把死看成是上帝的"召回"。 这是他经历了苦难独处之后的心魂皈依。  相似文献   

16.
非理性信仰的成因和功能中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由于其方式和对象的关系,非理性信仰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理性的引导和规范成为非理性信仰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德育》2008,(4):9-9
论文题目: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论文作者:张会永(复旦大学)指导教师:陈根法专业方向:伦理学学位年度:2007年康德的道德信仰是建立在道德律基础上的对至善、不朽、自由和上帝等客体的信仰。批判时期的康德认为,道德信仰与"意志"概念是紧密相关的。意志作为一种欲求能力或实现对象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形式性的道德律作为其准则的规定根据,另一方面必定把至善看作是其欲求的对象或客体。但由于人的有限性,他不能经验到至善的实在性,他甚至不能保证德性的连续性。因此,实践理性必然要把至善推远到一个超越的理智世界之中,同时悬设不朽、自由和上帝来保证实现至善的可能性。而人们对待这些客体的态度就被称为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19.
教育的基点在哪里,知识还是道德,理性还是非理性?教育无疑应该包括知识与道德、理性与非理性,但是我们认为教育的基点应该在于人的整个生命。新世纪的教育应该有生命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最高使命在于激活人的生命潜能,教育者应该珍重学生的生命价值。教育如果不以生命为基点,不尊重生命的价值,就容易产生违反人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选择:果?苗?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应该有自己的价值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有灵魂的教育。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引领受教育者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空间,必定要求受教育者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教育如果有了灵魂,那么它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的今天,而且关注他们的明天;必定不只是关注在校期间的“成功”,而且关注走上社会后的发展;必定不只是关注受教育者知识和技能堆叠的高度,而且关注他们潜藏于灵魂深处的情感态度、意志品质涵养的厚度。有灵魂的教育培养出的应该是有趣味、有追求、有信仰、有灵魂的人。然而,今天的教育似乎迷失了自身的宗旨,迷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