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秋叶翩翩     
流年不自忘.一叶便知秋。义恐这个天高云淡,秋叶翩翩的季节。总记得眼前还是一片葱郁的颜色,周围还是一片炽热的空气,耳畔还有知知不休的蝉呜,还有那池塘夜色里聒聒烦躁的蛙声。  相似文献   

2.
每次教读《荷塘月色》,都有学生就课文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提出疑问,那个句子是这样写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说最热闹的要数水里的蛙声,无可非议,但要说数树上的蝉声热闹,总觉得有些不妥。因为据蝉的生活习性和人们日常的观察和调查,蝉到了晚上,似乎就不再呜叫了;宋瑞庭先生在《(荷塘月色)一疑》(《中语参》1999.8-9)中谈到此问题时也是大惑不解;即便是朱自清先生自己,自此文一出,如此质疑的信函亦是纷至沓来,为此,他还专程走访了高中老师,大学教授,昆虫专家,但都不了了之。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诗词歌赋中.人们往往借助“蝉”这一物象,运用比兴、托物言志等艺术手法来表情达意。蝉,也叫知了,本身是一种昆虫。主要生活在夏季和秋季。常常在枝头呜叫。这是它们的习性使然,然而被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听来,就赋予了“蝉”不同的意味。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犹以唐朝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这三首诗最为后人所称道,被誉为唐朝“咏蝉三绝”。  相似文献   

4.
咏蝉诗话     
蝉,俗称“知了”,是夏日的“歌唱家”。它和青蛙不舍昼夜呜叫,为夏日增添了无限生机。蝉和蝉鸣,历来成为诗人寓意的爱物,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唐代虞世南的咏《蝉》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写景抒怀,托物言志。前两句写蝉高栖枝头,吸吮洁净的露水,并不时发出欢快的呜叫,悦耳的呜叫从稀疏的桐树中传  相似文献   

5.
夏天是大自然谱写的最肆意、最奔放的旋律:雨是那样大胆,风是那样放纵,而风雨之后的烈日,更是那么的热情奔放。夏,充满活力,当然也充满美妙。在朦胧的月色中,你可以品味蛙声一片的寂静,你可以领会蝉呜心更静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韵味”第一篇课文。教学目标1.学习9个生字,正确读写“蝉呜蛙噪、诞生、内涵、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  相似文献   

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是鲁迅先生对自己已逝童年生活的回忆.百草园中那些拟人化了的动植物,历历可见,声声如闻,充满着童真稚趣,为我们写童年生活回忆类作文提供了范例.一、用拟人法写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用“长吟”“低唱”“弹琴”这三个拟人写出了三种动物的呜叫.鸣蝉的叫声长,像是拉长了声音在吟诵诗句一般,故用“长吟”;“低唱”形容油蛉细小、孤独而又悦耳动听的呜叫,十分贴切;蟋蟀“唧唧瞿——唧唧瞿——”的叫声抑扬顿挫,节奏感强,“们”字,写出了多个蟋蟀呜叫时发出的和声.  相似文献   

8.
《同学少年》2010,(5):54-55
一、命题作文 1.明天我在哪里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蛙声”是“丰年”的音符,是“绿色”的象征,是“梦想”的角声。然而如今,“蛙声”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地远去……  相似文献   

9.
《云南教育》2010,(14):46-48
命题作文 1.明天我在哪里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蛀声一片”,“蛙声”是“丰年”的音符,是“绿色”的象征,是“梦想”的角声。然而如今,“蛙声”正从人们的生活中渐渐地远去……  相似文献   

10.
农民守望麦田,期待收获;我们守望乡村教育,期待孩子“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的幸福……  相似文献   

11.
“叫蝉”是一种用竹木制作的民间玩具,由鸣蝉(发音体)、细线和木棒构成(图1)。转动木棒,使细线带动鸣蝉做圆周运动,此时将会听到音调起伏变化的呜叫声(类似蝉鸣)。运用“叫蝉”作为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音调变化的规律,从而引出多普勒效应,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形象深刻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明月别枝惊鹃,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相似文献   

13.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工维给了我们蝉噪与鸟鸣的情境,计我们感觉到了山与林的幽雅寂静,给了我们一种大自然幽雅美的感受;大自然如此.教学也是如此.过去的数学教学近乎死水做澜,数学问题与生活严重隔绝使数学成了“失却活水的涸泽之鱼”.  相似文献   

14.
屈杨冰洁 《新读写》2011,(10):21-22
如果动物也有感情的话,青蛙无疑是最欢乐的动物之一,整天瞪着一双圆鼓鼓的大眼睛,“呱呱呱”、“呱呱呱”地叫着,在田埂上从目出唱到日落,给庄稼人增添了不少乐趣。难怪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还要感叹:“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辛弃疾的《西江月》一词,在《教师参考用书》上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了这样的解释:“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呜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很显然,编者把词中的“说”字当作“谈论”来解释了,而课本并未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16.
刘琪 《江西教育》2009,(9):34-34
刚送走一届初中毕业生、又接一个初一新班。尝八月酷暑.听窗外蝉呜,空调的丝丝凉风平息不了我心中的阵阵翻腾今年是江西省教育创新发展年。近十年的课改经历在我心中酿成诸多理念,《江西教育》“育人艺术”栏目带给我诸多启示……这一切在我心中组结成一个问号:我怎样创新地接我的新生?  相似文献   

17.
夏乃声音的季节,有雨声。有雷声,有蛙声、鸟鸣及蝉唱。蝉声足以代表夏,故夏天像一首绝句。  相似文献   

18.
10月8日 晴 昨天.我们度过国庆假期,又离开了温馨的家,来到了学校,开始了两周的独立生活。 晚上,熄了灯,大家都安安静静地躺在床上,做好了进入梦乡的准备。“呜呜呜——呜呜呜呜呜——”我们被一阵哽咽声惊醒.“怎么了?是谁?”舍友们都关切地问。谢丙瑶,她哭了,哭得很伤心.她想家,想爸妈.  相似文献   

19.
一、续编故事,激发说的兴趣 低年级的课文比较浅显易懂,这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也为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说话和写话。如在教学古诗《所见》时,在学生读懂古诗的前提下让学生续编故事。“牧童捉到呜蝉了吗?”学生对编故事很感兴趣。他们便津津乐道地说起来。有的说,牧童捉到了鸣蝉,他看到鸣蝉后悄悄地爬上树干,就捉住了鸣蝉;有的说牧童拿来一个打鱼的鱼网,一下子就把鸣蝉逮住了;  相似文献   

20.
也谈别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天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这是辛稼轩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老老实实地描写他深夜在山野中赶路时所见所闻,不掉文,不用典,完全用口语。这种词是最容易懂的。但是,第一句中的“别枝”,几乎使所有的注释家、欣赏家都堕入陷坑,没有能把这首词讲得完全正确。“明月别枝惊鹊”这一句,如果改成散文句法,就是“明月惊别枝之鹊”。“惊”是全句的动词。“别枝”呢?有人解释为“斜枝”,“惊起了睡在斜枝上的乌鹊”。有人解释为“横斜突兀的树枝”,全句的意义是说“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