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川黔古盐道     
陈鑫明 《寻根》2011,(5):108-113
川盐运往贵州习水的古道有一条近路,就是从四川合江福宝大漕河码头背(驮)盐起坡,沿大漕沟古道进天堂坝(25公里),在龙氏客栈夜宿,第二天一早上路,登轿子山红牵子岩,出川黔两省交界的武定门。在关口上,经官兵检验交纳过境税放行。沿岩半古道,下贵州习水县三盆河乡的天水村(25公里),就把川盐背(驮)到习水河上船(40公里),走水路下行梓潼、遵义,上水走太平、二郎古镇。  相似文献   

2.
大理诗钞     
天威径怀古兴来探访天威径,一路山泉伴野花。蹄印深深贾商迹,道痕漫漫文墨觞。摩崖石刻遗旧韵,幽壑蕙颜沁新香。樵者遥唱古风曲,黯然惆怅临洱江。注:天威径,位于下关天生桥西,现存塘子铺至四十里桥约20公里古道,为古代博南道启始路段。古道名源于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之传说。遗李根源“天威径”摩崖石刻等。古城花韵一、山茶花画意种茶不为饮,只为来赏花。雍容牡丹态,典雅芍药妆。雪中一片彩,风里百般霞。何费丹青笔,画意犹自谙。二、野樱桃诗情叶榆出佳木,樱树实可观。凛凛严寒俏,盈盈九冽芳。繁花盖云锦,盛蕾舒羽裳。一夜清风舞,满城嗅艳香…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与党中央"一带一路"国策的推进,中国古代西部特有的一条经济交流要道——"茶马古道"的民族团结大道、中外交流纽带等的社会属性更加凸显,旅游人文色彩更加浓郁。本文试图以四川雅安段为例,"茶马古道"背后的人文内涵及旅游开发思路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4.
探访凤鸣桥     
杨泽文 《大理文化》2012,(11):69-72
秋风送爽,阳光灿烂。没人陪伴的我独自行走在一段有迹可寻的博南古道上,而满心的愿望就是去探访凤鸣桥。 早年间时常翻阅《徐霞客游记》,在“滇游日记八”中所记载的一座桥梁曾经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它是徐霞客所记载的五十余座云南古桥里,唯一一座未被徐霞客经过而又对其形态进行过简单描述的桥梁。后来知道凤鸣桥虽然历经千年风雨,但至今还依旧横跨在滇西永平县杉阳镇的倒流河上,为当地百姓提供着通行便利,以至成为了博南古道上还在使用着的仅存的一座古老石拱桥。  相似文献   

5.
永平有佳景     
霁虹桥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由官家操办,民众出力,在兰津古渡上修建起了一座桥,可惜是很简易的竹木软桥。兰津桥再次修葺,是明成化十一年,即公元1475年,由竹木软桥更新为铁索吊桥,并改名为"霁虹桥"。霁虹桥巍峨雄壮,全长106米,宽3.7米,由18根铁索组成,铁索两端固定在澜沧江两岸的峭壁上,横跨于云南永平县西部杉阳镇岩洞村和保山市水寨乡平坡村之间的澜沧江上。此桥是博南古道上的重要桥梁,也是我国最早的铁索桥,有"西南第一桥"之誉,在桥梁史、文化史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6.
霞飞三江     
云起澜沧   我曾经沿着澜沧汀中段跋涉过,江边那蔽日遮天的原始森林,那一路"猴见愁""鹰难飞"的博南、永昌古道(南方陆上丝绸之路的一部分),那"上有六龙迴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迪川"的盘山险路等等的惊险壮美自不待说,而最最迷人的还是那江中生起的彩云了.……  相似文献   

7.
水井街酒坊,在明清成都城东门外,洪武年间(1368—1398年)在此处设锦官驿。在府河与南河(锦江)交汇处,锦江北岸有合江亭,此亭毁于南宋末年战火,明朝在此设立锦官驿站,于是逐渐形成的街市延至今九眼桥(万历二十五年,即1597年修造成,当时称洪济桥,镇江桥)。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云南和青藏高原考古材料的分析认为:"茶马古道"兴起前数千年乃至上万年前,有一条连接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的古道就已经存在。这条古道自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延续不断、连绵不绝,为后来茶马古道的兴起创造了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张继强 《大理文化》2011,(4):104-112
博南古道的发现"博南古道"被冠以"南方古丝绸之路"的称誉,又被美国著名作家埃德加·斯诺称为"云南的皇家古道"和"通往印度的黄金之路"。事实上"博南古道"是我国南方最早对外进行开放贸易、建  相似文献   

10.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作。随着"一带一路"的提出、"北丝绸之路"及"大运河"的申遗成功,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热度持续升温。保护并利用好这类集自然与文化资源、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遗产,对串联区域、整合资源、再现历史上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地区生态文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线性文化遗产概念和研究进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以"茶马古道"雅安段遗产作为实地调研对象,对其遗产内容和保护与利用现状做相应的解读,并综合诸多建议模式,最终形成5个层次统摄下的保护与利用方案,亦对现阶段"茶马古道"雅安段文化景观的打造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1.
鹤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茶马古道上的文化重镇.鹤庆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北端,长期以来在滇西北的商贸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活跃在茶马古道上的鹤庆商帮,不仅促进了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和轻手工业的发展,而且架起了沟通国际商贸的桥梁.今天,鹤庆商帮的后代继承前辈事业,仍有上万名商人、工匠在这条千年古道上演绎新的篇章.为了进一步挖掘茶马古道文化资源,再现茶马古道历史风采,弘扬茶马古道优秀文化,发展茶马古道文化旅游,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中共鹤庆县委、鹤庆县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中国·鹤庆茶马古道文化旅游节".  相似文献   

12.
弥渡古驿道     
熊旺丽 《大理文化》2012,(12):96-99
弥渡,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地位,成为滇西地区有史以来交通绞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并数度成为枢纽线,是历代中央及地方统治中心与滇西通联的必经之路。弥渡境内的古道有三条:定西岭古道、弥蒙古道、开南古道。古道沿线文物古迹遗存十分丰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3.
马儿灯     
《寻根》2017,(2)
正东大路走滇黔,盐茶古道马帮来。溜溜马,千百年,穿行驿道下川南。驿铺栈房红灯亮,人住上房马添料。清早一碗豆花饭,马锣一敲上古道。路途生火炊烟淡,锅儿煮汤菜当饭。号子吼起灯戏演,马儿灯戏传百代。当我看完泸县牛滩场杨书孝表演的民间传统百戏之一——马儿灯,耳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在报纸、杂志上常常看到一些描写阐述茶马古道的文章,有的用散文抒写古道遗韵,有的用小说描述马帮存亡,还有的用纪实文体图文并茂地再现马站遗址,骡马蹄印及古道精神.其中,不少内容还被拍成电影或是电视专题片,从而使古道精神重又鲜活起来,使连接内地与边疆、山里与山外的这条多层重叠的茶马古道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茶马古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古道之一,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纽带,也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相存、长期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茶马古道是一个以川藏、滇藏、青藏三条干道组成的庞大交通网,其中,川藏茶马古道是历史最古老、地位最重要的道路,有两千年的历史。至今西藏所用之茶,绝大部分仍来自四川。而川藏茶马古道最早的一段路,恰恰和"南丝路"的第一段(即汉代的"旄牛道")基本重合。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成都邛崃早在秦汉时作为西南商贸中心的地位。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茶马古道路线的在不同历史时代的变化,论证了川藏茶马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如何在当今条件下,发掘茶马古道的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历史价值。认为在打造四川邛崃旅游吸引物上,茶马古道与"南丝路"可相辅相成,并可发展成为川、滇、藏旅游联动的最佳纽带。  相似文献   

16.
石玉 《大理文化》2022,(1):76-80
被誉为"白国故地、西汉旧郡、十赕沃壤、六诏咽喉"的弥渡,曾经是通往滇西和滇西北的交通要道.古代过境弥渡著名的古驿道有清溪路、开南古道、弥蒙古道三条.弥蒙古道起于祥云云南驿,抵达弥城后出城西门,过天渡桥(即西大桥),经龙门邑(罗摩衙铺)进入蒙化箐,经拦你哨、桃园哨、石佛哨,过隆庆关到蒙化城,也就是现如今的巍山县城.在48...  相似文献   

17.
杨鲲峰 《大理文化》2012,(12):69-73
在当地文友的引领下,一个夏雨初晴的清晨,经过云锁雾封的叮当关,我们终于在博南山巅的古道旁找到了向往以久的升庵祠。升庵祠在博南古道西边的一片密林中。沿着长着青苔和铺满落叶的石阶拾级而上,由于雨雾的漫漶,踩在青苔和枯叶上的脚步声也显得很宁静。  相似文献   

18.
正一条道路,历经两千多年时光,不仅没有消失在岁月的风雨里,反而常常被许多专家、学者、文人、旅人提起,那么,这条道路一定有引人入胜之处。博南古道就是如此。元梅元梅是古道上的一道风景。元梅在花桥村的"博南古道博物馆"内。据史料记载,花桥曾是博南县(今永平县)县衙所在地,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博南古道穿村而过,  相似文献   

19.
雨燕的村庄     
王家庄是博南古道上一个少为人知的古老村落,坐落在永平县城的西面,离县城大约七十多公里的路程。这里曾是“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历经岁月的沧桑更迭,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当年的那些商贾马队,是如何翻山越岭,艰苦跋涉,把云龙诺邓出产的井盐,经由此地,源源不断地贩运到下关、昆明甚至东南亚各国的。  相似文献   

20.
旧故乡     
小城漾濞的底晕是旧的.不说别的,单凭它以集镇的形式存在六百多年的历史,已足够滋养出一种淡定、温婉的旧来. 那段不算太长也不算太短的历史,更多地凭依于一条古道、一湾江流.古道是西南丝绸古道,它包括漾濞在内的滇西南境内的长长一段,又被称为博南古道.据说,这西南丝绸古道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时间上,早于西汉张骞的西北丝绸之路.最初作为古道上的人马驿站的小镇漾濞,是被古道的风尘和赶马人的汗水滋养出来的一个小小埠头.那一湾江流是漾濞江,它恒久地流过小镇的脚下,在这里打了一个柔和的弯,之后,往远处去了.史书上没有说,这同样名为漾濞的小镇和江流,到底是镇因江而得名,还是江因镇而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