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间性:主体性教育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问题既是近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又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90年代初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逐渐重视,主体性教育成为时代的教育哲学。当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态势:走向“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成为研究主体性教育的新视角,并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界。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教育作为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之一的教育理论,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蓬勃发展于80年代,成熟于9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后期,主体性教育理论不断完善。目前主体性教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主体性教育理论缘起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呼唤、反思传统教育和回归历史潮流的需要。其发展经历了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和中期对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讨论 ,80年代末到 90年代初演化为对教育者、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讨论 ,在 90年代中期以后由理论进入到实践 ,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主体性教育理论是一种时代的哲学 ,是本体的、价值的和实践的 ,促进着中国教育思想和实践由传统向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一样,是当前教育界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出现,即是培养人的教育规律的反映,又是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的结果。本文将着重对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主体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教育界针对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这种“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了素质教育的问题。与此同时,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又导致了主体性教育的兴起。那么,主体教育与素质教育究竟有何关系呢?l。主体性教育是典型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教育研究:2001年的进展述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学新 《教育科学》2002,18(6):8-13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一个热点。2001年,学者们围绕这一主题,在教育主客体关系、主体性与主体性教育、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主体性教育的目标及其实施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在教育理论领域,对主体性及其教育的探索几乎没有停止过。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课程改革背景下,主体性教育一度成为学者们普遍关注的焦点。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取向的局限性与研究范式的单一化和老化,使得该课题的研究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困境。因此,当前主体性教育研究的主导范式必须得到改变。从传统的教学论范式到当代的课程论范式,是主体性教育研究转向的一条可行路径,它与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趋向及教育实践发展的背景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近十余年来,主体性教育思想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普遍关注;是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与热点。一 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状况所谓主体性教育,简而言之,是一种以培养、发展、弘扬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教育。我国对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研究,最初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9年,于光远先生提出教育、教学“三体论”。1981年,顾明远先生在《江苏教育》第10期上发表了题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一文。此后,关于学生作为主体的研究日益增多。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发展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  相似文献   

8.
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或难点问题。本文试图站在历史唯物主义高度,对人性与主体性的关系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提出人性发展的精神维度是主体性发展的根本目标,并结合人类自身解放历程的考察和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分析,论述主体教育思想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磊 《教学与管理》2002,(10):16-18
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教育界对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展开了旷日持久的讨论。从研究的范围上来看,其研究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来展开:第一,从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到研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第二,从研究学生的主体性到研究教师的主体性以及研究教师怔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数学问题解决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观念,代表着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正在成为国际基础数学教育发展的方向。我国的数学教育要改变教学封闭的状况,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必须将生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教育思想及提出 我国教育理论界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有关弘扬学生主体性的讨论,使人们关于教育对人的发展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进而形成了对当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的主体教育思想①. 主体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育的主体性,二是主体性教育.  相似文献   

12.
曹霞 《教书育人》2006,(10):27-2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主体教育的观念、思想,并在90年代初开始,北京、河南安阳、天津、湖北荆门、深圳、湖南长沙等地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改革研究。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体、主体性等原哲学概念开始在教育界生根发芽.教育中的主体性研究呈阶段性如火如荼地展开.其相关话题至今未绝于教育理论的论坛。然而经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主体性教育的相关文献大多立足于学校教育的视野.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关注较少.对于家长教育的主体性研究还未见涉及.所以本文就此不足发表拙见。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界在"人学"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世纪80年代开始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影响教育领域,随着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我国教育理论界对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梁青 《广西教育》2005,(1A):82-83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普通教育领域,主体教育理论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近年来,我们在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受教育者主体性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体性素质的发展与培养日益得到重视。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教育理论界提出了主体教育的观念、思想,并在90年代初开始,北京、河南安阳、天津、湖北荆门、深圳、湖南长沙等地开展了中小学主体性教育改革研究。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实践研究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一、主体性教育思想概述当今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主体性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其核心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课程标准、模式研究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立题的意义 当前,幼儿教育成为具有跨时代的战略性热点课题。促进保教质量的现代化,其核心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自50年代~80年代,我国全面学习和借鉴前苏联教育理论与经验,引进学科课程与教育模式,发挥了学科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强,教师主导作用等优势,但却易造成知识割裂,太注重上课,轻视游戏活动的弊端。8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针对学科教学之弊端,强调儿童主体性、自主性,强调整体教育,以培养完整儿童为目标,进行以课程模式改革为重点的课程探索,但也存在着过于强调游戏活动的作用,忽视知识的价值,否定间接知识的重要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问题,甚至有的综合主题活动就是大拼盘,影响丁教育质量,例如,全国幼小衔接研究发现,幼儿逻辑性差和社会适应性差。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界广为流行的主体性教育思潮 ,发现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严重的问题 ,体现了教育理论的某种进步。然而 ,它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存在着误区 ,并存在较大的潜在危害。实际上 ,主体性教育思潮所针对的问题并非主体性的缺失 ,而是个人独立性的缺失 ;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能是实施“主体性教育” ,而应该是进行独立人格建构  相似文献   

19.
一、要准确把握“学生是主体”的理论含义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讨,由哲学、文学领域发端,进而向教育领域辐射,从而形成了主体性教育理论。“学生主体”是主体性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如何弘扬人的主体性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文学主体间性研究在我国的兴起既是对上世纪80年代主体性问题大讨论的批判继承,又具有自身深刻的现实根源。目前这一研究主要围绕它的理论内涵及其运用展开,并在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走向成熟。其实质在于对主体性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在新的条件下对于文学研究的反思和进一步发展。作为新的理论形态的研究,它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留下了广阔且具有重大价值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