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百年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资源科学》2011,33(11):2022-2029
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建立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速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幅度、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沈阳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均衡。1996年-2010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为年均扩展15.61km2,1910年-1931年城区扩展最慢,为年均扩展0.88km2;建国以前沈阳城市空间主要向东西扩展,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区以“跳跃式”扩展模式向南、向北扩展,城区形态呈掌状,有饼状发展的趋势。另外,从社会变迁视角,并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其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社会制度变迁、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因素是影响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2.
焉耆盆地库鲁克绿洲扩展时空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杰  潘晓玲 《资源科学》2009,31(8):1369-1377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时空动态预测模拟、管理规划与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是指在社会进步中各省域社会生产力发展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程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其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价值。综合运用地理软件和重心演变路径模型,从中国各省域的GDP、三次产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年末总人口等指标重心入手,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各重要指标重心演变路径进行测算及比较研究,探寻基于省域数据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重心空间变化规律,并有针对性地从各重要指标改进和缩小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两个层面提出了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姜宛贝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21,43(4):722-7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中国各类开发区基础数据,基于GIS平台建立“中国开发区地理空间数据库”。将中国开发区发展进程划分为起步、快速、规范和创新4个发展阶段。运用标准差椭圆和核密度分析方法,对中国开发区时空分布特征和产业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中国开发区发展经历了由集聚到分散、不均衡到均衡分布的进程,开发区重心经历了由东向西的转移过程;②中国开发区地域分布特征上表现出明显的东多西少,并以城市群形成组团分布的态势,省域密度分布上以上海、天津和江苏分布密度最高,各类型开发区依其性质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状态;③中国开发区的产业分布特征上,开发区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各类型产业分布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基于分析结果,对中国开发区空间优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大理市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遥感影像连续对比、GIS空间数据挖掘等技术,提取1999~2014年期间大理市城市建成区范围,进而利用城市空间扩展指数模型、等扇形法和重心转移法分析方法对城市空间扩展变化、空间扩展指数以及空间拓展的差异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市城市规模和速度一直处于扩展加速状态,2012年~2013年加速扩展随后又平稳扩展,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可概括为扇型扩展型、单轴扩展型、双翼型扩展三种类型,整体向东北和东南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7.
韩岩岩  孟燕 《科教文汇》2013,(29):148-148
中庭空间作为现代酒店建筑普遍采取的空间形式,能够增强酒店气势、美化酒店自然风光、提高酒店的价值。本课题对酒店建筑的精华——“中庭空间”的营造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中庭的概念和发展历程进行简要的介绍,随后通过对酒店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的感知调研后进行分析,最后归纳总结对酒店中庭空间景观设计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城市蔓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规划界提出了旨在平衡发展和保护关系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指出应该引导城市发展的速率和方向,保护农用地和开敞空间。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耕地损耗模型,判别泰城“精明”的空间扩展方向,并分析了泰城不同发展方向的景观格局,探讨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结果表明:泰城在东北东方向的发展偏好最强,而在北东北方向最弱;城市向北东北和北西北方向扩展时耕地的损耗最小,而向东东南和南西南方向扩展时耕地损耗最大;泰城在1996年~2005年间的扩展偏好基本符合耕地损耗最小原则;景观组分的多样性随城市发展偏好的增强而增加,但景观形状的复杂性和生态的破碎度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变化的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状城市发展偏好的强弱程度和“精明”发展偏好的排序关系来看,泰城的空间扩展应从东北东方向逐步向西西南和南东南方向转移,应积极倡导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西南方向的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在新增建设用地选址时应尽量不占耕地或占用低质量的耕地。  相似文献   

9.
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内容变化和理论进展,从演变模式、驱动机制、模拟预测和优化调控四个方面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城市空间扩展研究趋势进行述评。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对比国内外相关研究,以期能对国内城市空间扩展的研究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749hm2,林地、园地面积增加了12 106hm2,居民点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77 674hm2;北京地区10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0.95%。耕地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年变化率分别达到5.28%和2.86%;1990年~1995年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北,1995年~2000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为东南方向,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不规则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对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城市人口、GDP因子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陈伟芬  郭际 《中国科技信息》2009,(24):198-198,201
本文以国内外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历史发展为研究内容,对国内不同时期的学生体质标准的产生背景、内容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日美等过的体质标准进行了探讨,都呈现评价重心均从单一的体质评价向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转变的趋势.我国的学生体质健康测量与评价标准的发展演变,都有着明显的时代背景,在促进和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凉  徐浙峰  苏尔斌 《科教文汇》2009,(13):260-261
以杭州萧山区为例。利用1991、2005两年的TH遥感数据,通过遥感专题信息提取和GIS空间叠加分析技术,结合萧山人口、GDP、人均收入等统计数据动态监测城市化的进程.着重分析萧山区从1991年到2005年15年问城市扩展的面积、速度和方向、城市扩展侵占周围用地的情况以及城市扩展的驱动力。分析表明.萧山市的城市空间扩展速度较快.1991年城市用地规模比2005年扩大了近8倍.城市用地扩展主要是侵占周围的耕地,萧山市经济发展、郊区小城镇发展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是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保定市城市用地扩展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曾磊  鲁奇  宗勇 《资源科学》2004,26(4):96-103
城市地域空间扩展情况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测度指标.该文以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为研究对象,以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城市统计资料、城市土地利用图为研究基础,以GIS空间分析、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为研究手段对保定历史时期及近50年来的城市土地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将保定市城市土地扩展的时间演变过程划分为2个主要历史时期和3个次要阶段,即1948年前的传统城市发展时期和1949年~2000年的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其中现代城市化发展时期又可进一步化分为3个次要阶段:1949年~1963年的跳跃式发展阶段,1963年~1981年的波动式发展阶段以及1981年~2000年的稳定快速发展阶段.并基于图层叠加对保定城市用地空间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城市用地扩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该文简要讨论了其中最主要的3个驱动力: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4.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中国森林植被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为了研究中国森林植被的时空变化 ,该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 ,对中国近 5a来森林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通过空间分析 ,对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空间差异分析、流失流向分析以及重心迁移分析 ,对森林植被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 ,并对森林植被时空变化的机制与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土地利用格局主要由草地、林地、未利用地和耕地为主 ,其中 ,草地面积最大 ,林地与草地在空间分布上都存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的三度空间规律性变化 ;5a中林草地变化的总趋势是减少的 ,耕地的增加主要以减少林草地为代价的 ,5a间林地重心向西南方向迁移 4km ,草地重心向南偏西方向迁移 2 .7km ;经济发展加速、人类活动增强是导致林草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依据矿产资源型产业1996-2012年技术创新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及马尔可夫链分析模型,对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分布及发展演变趋势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单峰——双峰——单峰"的演变过程,不同产业之间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存在不平衡性,产业链后续产业对上游产业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矿产资源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出向高水平状态转移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繁荣、全面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以江苏省为例,基于Innojoy数据库中2010—2020年的专利申请数据,运用位序—规模法则、重心迁移模型、变异系数等多种方法,系统分析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呈由苏南向苏北梯度扩散的分布格局;技术创新重心先向东南方向迁移,而后持续向西北方向迁移,但始终分布在全省几何中心的东南方位。从内部差异看,江苏省三大地理分区技术创新发展的绝对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而相对差异呈敛缩趋势。全局Moran’s Ⅰ指数和空间计量结果均显示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科技支出、资本富集程度、产业结构和环境污染程度5个因素对城市技术创新发展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客观揭示江苏省城市技术创新演变驱动因素,为推动高质量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技术产业作为创新驱动主体,创新效率是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研究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意义重大。本文通过2001-2017年高技术产业的统计数据,测度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利用重心模型、重心移动距离模型、重心耦合态势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创新效率时空演变过程及与经济重心的关系及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整体创新效率不高,发展不平衡;创新效率重心朝东南方向移动,经济重心朝西南方向移动;创新效率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重叠度高,变动一致性高;创新效率与经济增长整体协调水平偏低。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与分形理论的天山北坡城乡空间演变综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和GIS并结合分形理论研究区域城乡空间形态演变,揭示其变化规律,还是一项较为前沿的研究领域。本文集成GIS和分形研究等方法对天山北坡进行了区域和流域两个层面的城乡空间演变研究,初步探究了天山北坡城乡用地扩展方式的时空演变规律,对区域城乡发展的空间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结果表明该区域城乡空间形态具有较好的分形特征,城市形态分维数由1.238减小为1.234;城镇聚落具有较乡村聚落更为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依次为市县(1.549)、乡镇(1.236)、村(1.213);城镇用地较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展迅速,城镇用地变化指数(0.47)大于农村居民点用地(0.16),城镇用地扩展以外延型为主,城镇化发展较快;城乡用地变化和分形特征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干旱区绿洲型特征;区域研究和流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9.
基于长江经济带109个城市2004—2015年的专利授权量,利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探索性空间分析及面板数据门槛模型等方法,研究其创新速度的空间集聚及其门槛效应,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创新速度的区域差异呈现"四升四降"的双M型波动下降形态;城市间有显著的正空间作用且有增强趋势;冷热点空间分布随时间变化,热点区向长江中上游地区转移,冷点区向下游地区集聚;趋势面平缓,区域间的空间差异不明显,南方向上的城市实现了对北方向上城市的赶超;资本投入和信息化水平对创新速度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三门槛效应。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涛  陶凯俐 《资源科学》2013,35(4):758-763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年-2009年,粮食单产、耕地数量、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等4因素的变化对粮食产出的累积效果依次减小;其间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稳中有升和调整回复3个阶段,粮食单产促总产的效应分阶段逐步减弱,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逐步增强,复种指数变化的效应经历了正负反复的过程.现阶段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对粮食的增产贡献南低北高,而耕地减少和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则南高北低,由此导致江苏省粮食生产南退北进的空间分化格局.由于构成粮食产量的4个因素可以代表耕地利用的不同方向,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