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苦旅     
记得初识自学考试.我正在拜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想想做学问挺有“味”的,当然也对作者之言有点不以为然,毕竟还年轻。“少年不识愁滋味”吗!正好同事约我陪他去报“自考”,看着报名的人挺多,也赶了次“时髦”,报上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我参加最后两科考试的时候,女儿还没过满月,家里人都一致反对。因为稍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坐月子是不能过度劳累的,尤其用眼不能过度,否则,日后身体会有损伤。我固执地坚持考完最后两科,不想放弃这次机会,爱人担心我用眼过度,他白天上班时,嘱咐我千万不要翻书,等他晚上读书让我记忆。  相似文献   

3.
生命之河淌过了三十年,经历过许多的挫折、磨难,懂得了世事的艰辛。少时,总是把未来设想得那么美好,心中充满了憧憬。也许是命运在捉弄人,其实是虚荣心在作怪,高二那年分文理科,一半是因为受“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说法的影响,一半是因为不服自己就学不好数理化的个人英雄主义起作用,于是选择了并不擅长的理科,放弃了原本有很大优势的文科。  相似文献   

4.
徐工 《现代教育》2006,(2):48-49
看了《现代教育》“自学笔记”中一位位朋友的自考故事,我的思绪也不觉飘回了自己的自考岁月。我在想,自考给了我什么呢?一纸毕业证书?一次上学的机会?一条圆梦的路?或者,自考的意义就在于它的过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有任自己的思绪在那逝去的时光中徜徉……  相似文献   

5.
无悔自考路     
四年前,在爷爷的鼓励和影响下,我报考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段专业自学考试。听战友中的师哥们讲,自学考试进去容易出来难,尤其是我报的这个专业更不好过。第一次考试我在兴奋和忐忑中只报了一门课程,没想到轻轻松松就考了79分。从此,增添了几分自信。心想,自学考试并没有那么难的,凭着自己的文学功底,三年拿下全部课程问题不大。尝到甜头的我,第二次报了四门课程,由于过度的自信,放松了学习的劲头,在喜滋滋等待又过了几门的结果时,换来的却是全军覆没,没有一门及格。是愧疚?是后悔?是害怕?还是……让我消沉了好些天,甚至产生了一种想放弃自学考试的念头。  相似文献   

6.
2002年儿月27日,我用颤抖着的手拔通自考查分热线,当电话里传来我最后的两科成绩分别是70分和77分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热泪——我终于可以拿到大专毕业证了!放下电话,回想着自考路上的风风雨雨,我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7.
每次领单科结业证的时候,我总是想,如果当年不是遇到那位老人,我大概早已放弃自学考试了。  相似文献   

8.
毕业后,我在一家商贸公司做办公室工作。这是一家小公司,虽说比不上大公司的正规和modern,薪水还是足以让我这个初出茅庐者感到满足。刚开始,工作轻闲而有条不紊,每天只是处理一些文件,市场报告、档案及一些接待工作,每天的八个小时也是像荡秋千一样悠闲自在。但是日子久了,每天的轻松让我觉得空虚无所事事,每天重复机械般的工作流程又让我觉得厌烦,面对朋友们羡慕的目光,我不禁问自己难道我这一辈子就在这三尺空间中度过吗?我还想要更多,可是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管霆 《现代教育》2005,(2):56-56
两年多以前,怀着一颗年轻的心,我迈入了大学的校门。大学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这里不是高中,没有老师的耳提面命。没有排得满满的课程表,没有成堆的作业……年轻的心总是充满躁动的音符,这种躁动的心绪让我无所适从。没有了压力。我体会到了失重的感觉.犹如我们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登上了太空.只不过他心中充满的是民族自豪感。而我心中囤积的则是失落。  相似文献   

10.
我是1985年报名参加自学考试的,当时社会上对自学考试这个名字普遍陌生,我也不太懂,只是觉得能够不去学校,一边工作一边就能上大学太棒了。那时候报名必须要通过单位领导批准同意,至于专业嘛,我只知道有法律专业,当然也就别无选择。第一次参加自学考试时,我真有点欣喜若狂的感觉,就像一个刚上学的小学生一样,考试的前一天晚上,我将准考证、钢笔统统准备好放在桌子的最显眼处。早晨早早就起来煮了两个鸡蛋,高高兴兴地走进考场,脑袋里根本就不存在自学考试可能会很难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即使上帝关闭了所有的门,他也会为你留一扇窗”。是的,我一直都坚信这一点,所以,无论遇上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满怀希望。当失去了所有的门,我也会极力去寻找那一扇窗子。  相似文献   

12.
我从小爱学习。我的座右铭是:活到老,学到老,83岁还学巧。1981年,我参加了《黑龙江青年》杂志社举办的“汉语言刊授大学”(大专)。教材简单,也没有举行考试。1985年,我又参加了《法制日报》举办的“律师函授”,1987年在烟台市举行了考试。  相似文献   

13.
一路走来     
李昕 《现代教育》2005,(8):53-53
我的自考经历其实只有三句话:一次沉重深刻的教训.一次无奈痛苦的遗憾,一次死里逃生的惊喜。其中的每句话都代表着一个故事.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刻骨铭心,难以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14.
自考像条河     
三年前的今天,我选择了面向社会开考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本来我以为自己两年就可以通过全部课程,三年毕业应该没有问题。事实上,人的动力、火一样的热情是很难持续两年的。我永远记得第一次收获成功时,所报四科全部通过,那种激动和喜悦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以后,我就再没有什么超越了,有时通过两科,有时仅仅一科,有时竟然是零。  相似文献   

15.
石念光 《现代教育》2005,(11):101-101
我是1993年4月开始参加自考的。当时,中专毕业已5年,由于种种原因,毕业后几年的大好时光白白流逝了。但看到同学们一个个小有成就时,心里不免一阵阵狂热。难道我就不如他们?我为什么就不能超过他们呢?正好,这年4月自考秘书专业首次在我省开考,我想自己在写作方面有一定基础,对秘书这一行已向往多年,何不试一下?于是,在妻子的督促下,奔波40多里前去县城报名。从此,近而立之年的我踏上了艰辛而又漫长的自考之路。  相似文献   

16.
成为自考生那年我三十岁。报考前我像许多朋友一样曾有过矛盾、复杂的心态,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我得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需要知识?需要文凭?精神寂寞?还是自己直面人一的勇敢?似乎直的被我说的“复杂”了,不就自考吗,有必要搞得像哈姆雷特说的“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那般肃穆吗?  相似文献   

17.
王同光 《现代教育》2005,(11):100-100
有幸结识自考是在1998年。当时我在中专学习,班上40多个同学集体去报考,我报了自己喜爱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专的生活本来闲散而平淡,而报考后的日子便有了诗一样的激情:大家互相督促着学习,互相提问;在睡前饭后抓紧学习,在教室里,在树阴下,在校园里不起眼的一隅,都能看到我们捧着课本自学的身影。我在这样的自学氛围里便有了一种紧迫感,把手头的零花钱攒起来,买一些参考书,或向同学借一些资料,然后就像饿狼似的吞食这些猎物。  相似文献   

18.
19.
20.
    
我是一位写作爱好者,所以我自考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在2001年完成专科学业之后,2002年又开始向本科进军。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各门课程的学习,使我的写作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我掌握了在学习中借鉴;在借鉴中融通,在融通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的写作方法,更是获益匪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