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们都懂得四拍子(4/4)和二拍子(2/4)的打法。但它是怎么来的?什么时候产生的?恐怕就鲜为人知了。我国古代音乐是用板打拍的,打拍的板叫拍板。拍板始于隋唐时代,那时的拍板不象现在檀板的样子,鼓和板也不是一个人打,打扳的人两手各拿一块巴掌样的木板往一处击。当时的乐工都使用工尺谱,没有小节线而且直着书写,也没划分节拍。拍子的作用,打法也和现在不一样,讲究「节字」和「节句」。「节字」即每一拍打到字上;「节句」即一句末尾打一拍,目的是使演唱或演奏整齐。所  相似文献   

2.
文章病院     
两个需要纠正的字丁学兰初中语文第三册《奇特的激光》一文有两个需要纠正的字。「扣板机」的「板」,应为「扳」。「板机」无法解释,「扳机」是枪上的机件,  相似文献   

3.
对于《史记》鸿门宴中的「斗卮酒」和「生彘肩」,历来解释不一。过去有人认为「斗」字是衍文。李笠说:「《汉书·樊哙传》。「与」下无「斗」字,「斗」盖衍文。上云「赐之卮酒」,下云「卮酒安足辞」,此非泛言可知。」(《史记订补》)也有人认为「生」字有问题。梁玉绳说:「生」字疑  相似文献   

4.
作为地域概念的「中国」,有广义、狭义的两个范畴。狭义的是指中原区域,主要是华夏族聚居之地,它与「四方」、「四夷」对称。广义的「中国」是以中原为中心.远及四夷居地,也即人们所说的「大中国」。「中国」也是一个国家概念。地域概念与国家概念有时是分不开的。一个国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它的地域形成过程。作为国家概念的「中国」,最早是指京师,后来泛指王朝,最后发展成为国家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上看。根据课本编者「提示」、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题目:「骄必败」,其大意是:骄傲一定要失败.它共涉及「骄」与「败」两个方面内容,而重点又在「败」字,二者之间有因果关系。根据这个题目(论点)要求,文中所列的要么是「谦虚一定胜利」的正面论据,要么是「骄傲一定失败」的反面例子,或者正反两方面论据都有。然而文内列举的论据是:①以资历为骄,②以经验为  相似文献   

6.
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这是为什么呢?据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介绍,「苏公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始自称东坡居士……盖专慕白乐天而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放到忠州(今四川省忠县)任刺史,在城东坡种了不少树。那时,他抱定「达到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宗旨。他寄情于  相似文献   

7.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几天,一位家长把我叫到一边悄悄地告诉我:「孩子说,班里来了个大眼睛老师,长得可好看呢……」第一次听到如此甜蜜的赞美,我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腾云驾雾似地来到孩子们面前,从嘴里脱口蹦出三个字:「孩儿们……」  相似文献   

8.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指南录后序》一文中,有处断句为「……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查阅《教参》,是将「出无可奈何」译为「实在没有办法」。显然,「出」字未译。再翻翻其它资料,大多译为「实在出于没有办法」,而将「出」字译为「出于」(即「由于」之意)了。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出」字的义项;①与入相对,②发出,③拿出、交纳,④出产,⑤出现、显露,⑥超出、超过。「出」字动词,而不是副词。因而  相似文献   

9.
「好」字趣谈四川仁寿县教研室廖建华「好」字之本意,美、善也。「好」字为何是「女」加「子」呢?细析之,甚是有趣,其由有四:其一,「女子性温柔,故女子为好」(引《康熙字典》)。女子天生好打扮,爱美之心胜于男,木兰从军归来也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平时在语言运用中,往往会受到现成词语的启发,而临时仿造出与之相对照的新的词语,用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格叫仿词。请看下面几个例句。①满心「婆理」而满口「公理」的绅士们的名言暂且置之不论不议之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  相似文献   

11.
我对于职业教育的希望是,把「职业教育」这四个字早早取消。完全取消了「职业教育」这四个字,就是职业教育的出路。我说这话,绝不是故作惊人之笔,我是在说老实话。取消「职业教育」要分两段来取消。第一步先取消「职业」,留下教育,这是剪头。第二步再取消「教育  相似文献   

12.
日语和汉语一样,也有同音不同字,同字不同音的情况.日语动词「はかる」就有六个不同的汉字.汉字不同,用法当然也不尽相同.本文就「計る、測る、量る、図る、諮る、謀る」六个不同汉字的「はかる」的不同用法和区别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古时候,有个九岁的儿童赵时春,参加「童子试」。主考官用八股文的标准衡量他的文章,认为写得很好,怀疑是别人替他写的。于是当面考试,以「子曰」二字为题,要他做八股文的「破题」。赵时春立即口头答道:「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前一句是暗示孔子,后一句暗示孔子「曰」。这个「破题」做得好,但主考官还要再试  相似文献   

14.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讲读《天天做早操》时,首先出示「日」、「十」两张卡片,巩固旧知识。然后,又巧妙地运用了童话语言,他说:同学们来到操场上,伸开两臂,头顶上的日头说:「同学们起得早」。同学们想想这是个什么字?学生答:「早」。同学们伸开两臂,即为「十」,人头上顶着的日头,即「日」,两者合并,即为「早」。这里,教师运用童话语言巩固了「早」字。  相似文献   

15.
▲音乐小节时值的计算单位叫「拍子」。▲在相同时间里,强弱有次序的重复叫「节拍」。▲在为平均律大型弦乐器调音时,除同度和八度外的各音程,在听觉上感到音量的周期性强弱叫「拍音」。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论积贮疏》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一句里的「以」字,课本注解为:「以,这里用法较特殊,大致属于助词性质,没有实在意义。」我以为这个「以」字应理解成连词,用法与「而」同。自《经传释词》提出「以」、「而」互训后,各家虚词专著多已援引认可。古文中「以」、「而」互文的例证并非鲜见,尤以骈文中为多。既然「而」可连结状语和中心词(谓语),如「顺风而呼」、「终日而思」、「时时而间进」  相似文献   

17.
睢景臣的「高祖还乡」一曲,因为其中有「也曾与我喂牛切草,拽埧扶锄」一句,历来便被许多评论者认为「有轻视劳动的思想,是应该批判的」。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8.
《木兰诗》中「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的「思」「忆」二字作何解?课后注释曰:「何所思,想的是什么」,「忆,思念」。不难看出课文是将「思、忆」注作「想」。笔者认为「思、忆」当训为「愁」。「何所思」、「何所忆」即「有什么忧愁」或「愁的是什么」。诗的开篇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就透出了木兰愁苦忧思的端倪。这位热爱生活、勤劳纯洁的少女,  相似文献   

19.
为使学生认真考虑并订正修改后的作文,在眉批和总批中打上(),让学生填写,效果颇佳。(1)选择填空。对有些常写错的字,如「武」错写为「(?)」,则可将正误两字同时写出,让学生在()内打√或打×。(2)组词填空。不少义近形似字,往往写错,如「惨死」误写成「残死」,则可「惨」「残」二字并列写上,让学生在()内组词。  相似文献   

20.
编者推荐:首段用「这是我生活、学习的地方,更是我心灵的家园」,确立全文思路——用「学习」之「象」载「心灵」之「意」,其所升华之意同所叙之事十分契合。但是,「生活」二字可删除,行文所叙三事——「《归去来兮辞》」「《呐喊》」和「抚平那早已翻皱了的页脚」——都是「学习」方面的。此文材料可变格用于2006年高考安徽卷以「读」为话题的作文,其变格的措施是:删除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第二句改为「我读我的小屋——「兰石轩」……」;后面行文依据新的首句微调;三件事中所载之「意」,有更鲜明的指向;标题改为「心在兰石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