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腾讯科学讯(过客/编译)如果这种新材料预示着新事物的到来,那么这个世界将很快看到超导体的实际应用,为医学、技术、运输以及能源等领域带来改善。威斯康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教授Chang-Beom Eom所带领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已经开发出一种独特的多层超导体,它能够传输大量的电流。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温超导材料制成的电力传输电缆,已可以在较经济运行的工作温区,在无阻损耗的情况下实现高电流密度传输。在直流输电系统中引入 高温超导技术,可以实现更高的电流传输密度,近乎为零的线路电阻损耗,大为降低的线路电压等级,并因而降低的所需绝缘材料和换流站的成本。因此可使 直流输电具有更普遍的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首批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的海归人才,高温超导领域知名专家;他们,是一群年轻人,朝气蓬勃,初生牛犊不怕虎。高温超导,让他们走在了一起。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们——李贻杰教授及其高温超导团队。  相似文献   

6.
刘航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3):I0007-I0007
最近,一个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物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经过一年的实验,借助短红外激光脉冲在一种陶瓷材料上成功实现了室温超导——虽然只有百万分之几微秒。  相似文献   

7.
液晶高分子材料兼具有晶态和液体两方面的性质,是一种新兴的功能高分子材料,近年来,液晶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例如其在液晶显示、光储存和液晶纺丝等方面的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性能更优异的液晶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8.
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兼有常导磁悬浮列车和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它的悬挂高度高达50mm,对路基和轨道平顺度的要求比常导磁悬浮列车低得多,便于大面积推广;可以静止悬浮;悬浮和导向不需要主动控制,车体较常导磁悬浮列车轻得多,结构大为简化,操作和维修十分简便,耗能极少。与低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相比,只需要液氮(77K)冷却,其价格是液氦(4.2K)的1/50,制冷系统的重量和成本低得多。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的这些优点使它在足够经费的支持下,10年左右就可以逐步走向产业化。2000年12月,我国西南交通大学已经完成了世界上第一辆…  相似文献   

9.
《大众科技》2008,(6):3-3
继铜基超导材料之后,日本和中国科学家最近相继报告发现了一类新的高温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美国《科学》杂志网站报道说,物理学界认为这是高温超导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0.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6):I0003-I0003
<正>[导读]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铁基超导材料锂铁氢氧铁硒化合物,其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0K(零下233.15摄氏度)以上,在确定该新材料的晶体结构后,科学家发现其超导电性和反铁磁共存。  相似文献   

12.
13.
时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增强材料近年的应用与发展,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生物无机化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它的发展一定要经历一段很长的过程,经过无数科学家的努力探索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于近日正式发布。作为新材料产业主攻方向之一的超导材料即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记者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国网天津电力公司的世界首台220KV超导限流器项目即将挂网运行,这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描述超导体各向异性的有效质量理论,即各向异性Ginzburg—Landau 理论(G—L理论),与临界态模型(CS模型)相结合,建立了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与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理论模型; 利用不可逆应变的定义,给出了临界电流与应变的关系,并利用临界电流与应变的关系及Norris方程,导出了高温超导带材的交流损耗与应变的关系; 利用所建立的交流损耗与临界电流的各向异性理论公式,建立了依据超导短样带材的特性(临界电流,交流损耗),计算高温超导线圈交流损耗的数值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8,(11):8-8
在制造超导器件的道路上,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要找到作为纳米尺度超导体的材料。这样的超薄超导体将在超导晶体管以及最终的超快、节能电子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20.
介绍了稀土催化材料在石油化工,化石燃料催化燃烧,机动车尾气的催化净化,有毒有害废气的治理,C1化工、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及移动制氢,稀土催化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现状,并就稀土催化材料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稀土催化材料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