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谎言不同于会话含义,是说话人一种试图隐藏的过程,在表面上合作但事实上是否合作要分情况而视,在不同情况下对格赖斯合作原则是否遵循,不遵循又是如何违反合作原则。用合作原则可以解释一些谎言现象,本文中,笔者试图以教育的眼光探究合作原则与谎言。找出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2.
讨论善意谎言的定义,从善意谎言产生的后果对其进行分类,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善意谎言与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关系,分析善意谎言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某种程度上,詹姆斯·洛温《老师的谎言》中所谓的谎言并不是真正的谎言,这种谎言的出现是由于在认知维度、伦理维度、审美维度和政治维度之间的解释不同而导致的。讨论由“谎言”引发的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谎言研究主要是对谎言定义和分类的零星讨论,没有关注谎言和认知的关系.谎言本质上是一种认知语用效果,是交际者根据自己的认知语境假设对某一言语表述进行主观判断的结果.谎言的生成和理解都离不开认知语境的参与,而认知又和意识程度密切相关.人在说谎时总是具有很高的意识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社会谎言的理想认知模型框架下,对社会谎言典型与偏离语料进行了认知语用分析.回答了为什么社会谎言是违背事实的陈述.却是人们日常言语交际中必不可少的润滑剂.这些都可以在Leech的礼貌原则及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威胁理论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6.
善意的谎言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语用策略,它能够对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和说话人良好人际关系的维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说话人的视角,从语用学角度分析,认为善意谎言产生的动因主要有合作原则和期望原则。将原有的合作原则的相关准则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并试探性地提出了"期望原则"及其相关准则。  相似文献   

7.
谎言的破绽     
谎言违反真实性这一言语交际基本原则,以话语编造假象掩盖实情和说话人真实意图,虽然可以蒙骗不少人,但还是有破绽的。同时谎言欺骗行为的实现又往往损害受话人物质或精神利益,其中还有相当大一部分与说谎者的犯罪行为有关。因此,不论从日常交际。还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看,探讨谎言言语破绽的规律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言而有信乃为人之本,十岁左右的孩童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有意和无意的谎言却影响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甚至影响他们的品德。这种状况,需要教育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孩子分清事实和愿望的区别,去掉过失谎言。对于有意谎言则是需要教育者潜心研究学生谎言的来源,找准根源,对症下药。教师通过榜样力量,为学生讲诚信故事,以及促进评价等措施让学生彻底走出谎言的误区,让诚信成为每个孩子通向未来的名片。  相似文献   

9.
谎言,欺骗之话语也。有人将之分为两类:善意的谎言和恶意的谎言。其实,不管善意也好,恶意也罢,谎言终归是说假话,不实事求是,与诚信背道而驰。所谓善意的谎言,只是说谎者自欺欺人的“小伎俩”而已。课堂乃授业解惑之地,追求真理之所,净化心灵之殿,更应尊重事实,不能因为怕给青少年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说假话、官话、瞎话,课堂上应追...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语用学的发展,谎言研究不再是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灰姑娘。最近几十年涌现出了大量的谎言研究文献。通过对自建的"中美电视剧剧本语料库"中谎言例子的分类对比研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同类谎言的使用存在着量的差异。对产生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和个体因素的进一步分析为这种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12.
谎言是一种语用现象,多发生在言语交际中,因此必须有交际者及其认知语境因素的参与。交际者的主体性、认知语境的因人而异性和动态性使得谎言具有主体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罗生门》故事简单,情节却很离奇;出场人物很少,内涵却很深刻。它在深刻揭示人心险恶,人性丑陋的同时,也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提出了有益警示。  相似文献   

14.
语气词"咧"在汾阳方言中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它既可以用于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句末,也可以用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中,所承载的信息非常丰富。从"咧"的诸多语法特点和语用功能中可以看到,汾阳方言中的"咧"与其他语气词,如"哩、呢"的一些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5.
历史文本化是20世纪历史哲学叙事转向后的一个重要命题,彰显了语言的建构作用。当语言成为问题,神性、历史、真理便不再具有确定性,一个又一个充满悖谬的人物形象也由此诞生。在这一背景下,翁贝托·埃科的小说《波多里诺》就集中体现了主人公波多里诺的悖谬性。本文分析了自称说谎者的波多里诺虽然谎话连篇却体现出对亲情、爱情、友情和追求的真诚。他的谎言处在亦真亦假的边缘,质问了历史与真理;他的追寻更是来源于虚构,但他的孜孜以求却与其他人利欲熏心地着眼于现实利益形成鲜明对比。至此,虚与实不再有一个严格的界限。  相似文献   

16.
说谎是对交际的偏离,必然留有可察、可查的“偏离”迹象.用于甄别谎言的全息是有关言者、社会、语境、所在言语片段的全息.全息必须真实、正确;全息不一定要“全”,只要够用就行,但一定要够用.如果被发现的偏离全部在全息中找到了其存在的正常性、合理性,那么,该偏离就被说明并非说谎性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因此被认定为“实话”;如果言语中被发现的偏离有且至少有一项与全息形成矛盾、冲突,那么,该偏离就被全息证实的确是“偏离”,被鉴定的言语对象因此而被认定为“谎言”.谎言的全息审查偏离法为谎言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其过程可以用文字描述、固定,经得起推敲与反证,具有普适性与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说谎在小说中的比重,作用,动机,哈克的说谎心理以及马克.吐温对这一心理的准确把握和艺术再现,马哈.吐温既是一位小说大师,幽默大师,也是一位深谙儿童心理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8.
选取188名城市小学生为实验对象。研究材料为3张A4图片,图片上画着各种水果,每张图片上都有10个水果用1-10的数字标出。实验要求被试利用30秒的时间观察图片并记忆水果的位置,然后闭上眼睛凭记忆用笔在标有数字的水果上点一个黑点。实验设计分三种情境:游戏情境、奖励情境、惩罚情境。研究结果表明,奖励和惩罚会诱发小学生说谎和欺骗行为;奖励和惩罚更易于诱发低、中年级小学生说谎和欺骗,对高年级小学生影响较小;即使在没有奖励和惩罚的条件下,小学生依然存在说谎和欺骗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概念整合理论探究电影《假结婚》中谎言产生及说谎者心理空间的动态变化过程,重点分析其产生机制。影片中谎言的整合过程总体上可以分四步进行:事实间矛盾的意识建构,建构替代品,形成新的概念和结果,说谎者进行认知运作。通过对影片中女主人公谎言的认知机制分析,旨在为谎言的产生机制提供认知机制和认知动力,并为探究说谎者在说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认知活动提供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具有外磁场的landau—lifshitz方程的一种RKMK(李群)解法,基本的思想是先把偏微分方程化成dY/dt=A(t,Y)Y的形式,然后应用这种方法.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这种算法比经典的Runge—Kutta方法能更好的保持离散方程的平方守恒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