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的关于思维的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严密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通过逐步推理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它的进行模式是阶梯式的,步骤明确,包含着一连串的严谨、连续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在逻辑思维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意识并控制整个过程,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2.
论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的互补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所谓逻辑,就是人们在实际思维过程中总结和提炼出来的关于思维的模式、规律和规则的学说。正如列宁所指出的:“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233页)值得指出的是,我们应对“逻辑”这一概念有一个比较确切的理解,既不应将它理解得过于宽泛,如将它等同于思维的合理性;又不应对它持一种简单化的看法,如认为它仅仅是一些三段论式的连接程序;而应把它理解为一种既包括形式逻辑、又包括辩证逻辑的思维科学。而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严格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律和规则,从前提通过逐步推理程序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的工具是一系列逻辑的格、式和方法,其把握现实的能力是和逻辑科学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一般地说,人类思维活动可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两种形式。所谓逻辑思维是指遵循严密的逻辑原则,通过逐步推理的方式,得出符合“二值”逻辑的必然性结论的思维形式。它进行的模式是阶梯式的,一次只前进一步,包含着一系列严密、连续的归纳或演绎过程。在它的进行过程中,主体能充分地意识到过程所包含的知识与运算,并能用语言将该过程清楚地表述出来,达到非真即假,非假即真的清晰度。因此,我们又可把这种思维形式称之为清晰思维。非逻辑思维包含模糊思维,所谓模糊思维是指不必经过明  相似文献   

4.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两种形式,逻辑思维严格遵守数学概念和逻辑演绎的规则,而直觉思维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定约束,它直接领悟事物本质,是一种跳跃式的预见,因此大大缩短思考时间.虽然逻辑思维在数学思维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但直觉是思维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两者具有辨证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直觉思维属于非逻辑思维的范畴,它是在观察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类比和联想实现认识过程中由感性到理性飞跃的一种思维形式。 数学直觉思维和数学逻辑思维不同,它不是按照通常的三段论演译逻辑进行推理的思维方式。从对数学对象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来说,它比较迅速、直接;从表现规则来说,它比较“自由”,不受逻辑规则的约束,常常是思维操作的压缩或简化。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原有逻辑程序的简化和压缩,即因为思考者具有丰富的数学经验和良好的数学修养以及熟练的数学技巧,在面临问题情境时省略了中间的推理过程,直接作出判断;另一方面是“违反”了逻辑程序,即思考中包含有不符  相似文献   

6.
<正>关于逻辑的定义,词典及权威版本是这样解释的:狭义上逻辑既指思维的规律,又指研究思维规律的学科即逻辑学。广义上逻辑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逻辑思维则是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感应现实的思维方式。笔者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广义上的逻辑思维,不仅在思考方式上主张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逻辑演绎,论证过程严谨,在内容上还包括生活常识、文化常识、人际常识等硬性内容。为什么要强调逻辑思维的训练?因为正确的逻辑思维方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基本思维形式 ,逻辑思维是有序地进行创造的过程 ,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条件。非逻辑思维是指灵感、顿悟等思维 ,它在逻辑思维中断时能起“接通”的作用使逻辑思维得以继续进行。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矛盾的对立统一 ,两者互相依存、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创造思维的过程。在培养创新能力时不能只注重灵感、顿悟等非逻辑因素 ,忽视逻辑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所谓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活动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因此,对思维的分类不可能有一个统一模式,只能大体上分为两类,即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指按照逻辑的规律、方法和形式,有步骤的、有根据的从已知的知识和条件推导出新结论的思维.  相似文献   

9.
中学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形式逻辑的思维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所谓辩证思维,就是从思维的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研究思维,研究概念、判断、推理自身的矛盾运动和辩证思维的逻辑方法.它是思维发展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高级阶段.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科学,它遵循辩证法的规律而运动、发展、变化,数学教学本身所具有的思想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多维思维是和单维思维相对而言的。所谓单维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只有一个思维起点,一个思维角度,一个思维指向,一个逻辑规则,一个评价标准,一个思维结果。这种思维方式有严重的片面性、封闭性和保守性等弊端。而多维思维恰恰相反,它是指在思维过程中,有多个思维起点,多个思维角度,多个思维指向,多个逻辑规则,多个评价标准,多个思维结果。它是一种灵  相似文献   

11.
直觉思维是指不受某种固定的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同逻辑思维一样,足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2.
所谓有序思维,是指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按照一定的程式,包括特定的顺序、线索、条理、步骤和规律来展开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以过程的有序性为特点,跟逻辑思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思维中除了我们熟悉的逻辑思维之外,还有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这就是直觉思维。它的主要特征是:思维对象的整体性、思维产生的突发性、思维过程的飞跃性、思维模式的灵活性以及思维结果的创造性。 “既然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起组成数学思维,那么在高考命题中,很自然地考虑如何对直觉思维进行考查。”而“选择题对考查考生的直觉思维有特别的作用。”针对命题者的这种意图,我们在解选择题时就不能一律使用逻辑思维,而应有选择地用直觉思维进行求解。下面用高考题加以例析,读者自己不妨与用逻辑思维的常规解法进行一下对比。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数学家彭加勒早就指出:"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的工具."直觉思维作为一种不受逻辑规则约束直接领悟本质的思维方式。它和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而直觉思维的培养,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算法和编程技术的学习运用需要大量的严格的逻辑思维,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指按照逻辑的规律、方法和形式,有步骤、有根据地从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出发推导新结论的思维。它的主要特征是有目的、有方向、有依据、有顺序。在算法的构造和编程中经常运用到这种思维。所以学习算法和编程技术十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  相似文献   

16.
第一节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以思维过程是否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为标准,可以将思维划分为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也称非逻辑思维)两种基本形式。逻辑思维始终是数学思维的主体,有关中学教学与逻辑思维的论述,可参看本刊1984年第2至12期刊登的《中学数学与思维》讲座。  相似文献   

17.
决策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决策必须遵循逻辑规则和逻辑规律,但仅有逻辑思维是不够的,还需要非逻辑思维相配合。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在决策过程中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共同支配和影响决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当代社会实践的新形态,创新思维则是创新活动的意识形式,创新思维的本质是逻辑思维与直观思维的统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态,具有超越性、发散性、创造性等特征。通过逻辑规律、精神量度与实践训练等形式,可以培养和提高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更好地适应创新型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当代创新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9.
人会思维,但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科学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指能正确地综合运用各种思维规律、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并能取得预期的思维成果的思维. 现代思维科学揭示,人的思维规律不只是抽象(逻辑)思维规律.除抽象(逻辑)思维规律外,还有形象(直感)思维规律、灵感(顿悟)思维规律、社会(集体)思维规律等.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思维客体以及大脑的破译程度,可能还会总结出其他的思维规律.纵观人类思维史,人在思维时不只用单一的思维规律,而常常是多种思维规律并用,只不过因思维对象不同使用某一种思维规律比较突出而已.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是教师们广泛说到的问题。本文列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有关例证,试图从这三种思维概念的内涵和处延进行说明,以澄清对这些概念的含混认识。一、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是指思维过程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前提、推理、结论)的思维形式。与之对应的是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是对思维趋向作判断的,若具有求异性、多向性、扩散性,则为发散性思维;若具有集中性、求同性、归一性,则为集中性思维。可见逻辑思维与发散思维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的两种思维,内涵不同,但两种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