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育是由具体的人构成的世界,而具体人具有三重生命——“种生命”、“类生命”与“个生命”,且具体人的三重生命既各有特色、相互区分,也相互依存、互为贯通.从具体人的三重生命观来看,教育应敬畏人的“种生命”,省思身体教育;提升人的“类生命”,坚守教育理想;增值人的“个生命”,完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2.
"阴阳刚柔"、"万物化生"借阴阳的生态转换与生命的生成节律来说明宇宙的发生及万物的起源,蕴含着深刻的生命智慧和生存智慧."阴阳刚柔"、"万物化生"不仅是艺术生成及诗意性存在的内在依据,而且是中国艺术生命精神产生的动因.它确立了中国艺术以体现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弘扬人的生命精神为最高原则的审美境界."阴阳刚柔"与"万物化生"的智慧作为生命思想的所指.必然使中国文艺具有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生命色彩与诗性智慧,这就确立了中国文艺以人的生命体验为中心的价值基础和以表现生命的诗意和形而上的境界为动因的独特的生命艺术范式.中国艺术创生的动因源自阴阳二气的变化、转换而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交融,而对审美主体而言,艺术创生的发生则基于生命精神的寄托,审美主体借艺术之载体的运行而表达自己的生命体验,提升审美境界.从这种意义上看,艺术审美一定程度上也是表现这种平衡性的审美.其中动态的审美心态与虚静的审美心态实际上是阴阳之气、刚柔之性的融合变化,并在人的心灵中的不同反映,它们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真正的艺术杰作必须在协调好二者关系的基础上才能产生.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曾说: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相似文献   

4.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断领悟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存在的意义.教学是对生活世界的一种体验,而体验本身就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思想的表达,它与人和人性无法分离.教学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生成的动态过程,体现着教育的动态生成之美.教学与美学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教育美学理论的指导下,创造性地运用审美教学手段,通过丰富而具有情感的英语语言材料,师生共同感受世界之多彩,感悟生命之绚丽.教育美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使语言在艺术化的基础上展现了人性之美,生命之美,体现了教学是生命化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一、生命是唯一的 现代教育界喜欢用"生命教育"来应对教育的异化,即教育变成智性的获取和社会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生命教育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即教育不仅是手段与工具,也是目的,也就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通过教育使人由一个野蛮的人变成文明、有教养的人,通过教育让生命的张力得以发挥,从而获得人生的最高追求,即对幸福的索求,而教育对生命的忽视已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相似文献   

6.
美,作为人类丰富潜能的创造性实现,作为人的生命活力的自由表现,从其历史流动性来说,是与人的生命活力具有时空对立性的.“美的概念”随着人的生命活力的发展、人的丰富潜能的不断实现而得到不断地丰富充实.  相似文献   

7.
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生命是自由的,也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不仅局限于对现实世界的满足,同时也在不断追求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超越和升华.而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就要靠教育.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命而存在,生命的生长需要才是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为了青少年的生命健康与和谐发展而进行的一种教育,也是当前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让受教育者珍爱自己的生命并更好地生活,是当代教育应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教育的应有本质.作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和价值升华的生命教育,要求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转变观念,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培植人的生命的意识,高扬人的生命的旗帜.  相似文献   

9.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问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0.
生命教育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生命教育逐渐受到学校的关注,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趋向.心理辅导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而健康的价值在于提升人的生命意义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整体把握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作.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用质朴而真挚的语言,道尽了奉献者真实而坦诚的胸襟,引发人们对人生、对生命深深的思考.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文章,看作者从普通的行道树身上,获得了怎样的生命感悟.  相似文献   

12.
教育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 自东之先秦、西之古希腊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要真正理解文本中的真理,就必须将"人与书"的关系变成"人与人"的关系,因为真理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显现的.在书本出现之前,真理不在"写"而在"说"和"做",真理在言传身教中显见和绵延,自然而然地在人与人的语境中"传""说".然而,书本出、"大伪"现,真理由生命之动进入了生命之静,真理沉睡甚至冻结在了书本的世界里.真理须通过对话方能唤醒其灵动真实的生命之光.人之复归生命需要吸氧,真理之恢复灵气需要进入对话.  相似文献   

13.
毕淑敏小说有着独特的生命阐释,向我们呈现了具有多重意蕴的生命意象:一、生命的尊严;二、生命的人道主义关怀;三、自然生命的超越.在作品中,作者力图真切地呈现生命内涵,从生命的高度关注人的尊严,书写了人的生命尊严,追求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呼吁社会从人道主义视野珍爱生命、关爱生命,肯定超越人的自然生命而达到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4.
刘长平 《四川教育》2004,(11):18-19
学习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本质特征,对人的生命成长自始至终起着重要推动作用;学习生命伴随着个体生命健康成长,推动着群体生命创造新的生产力,与人的精神生命共延续.而学习生命的延续其实质就是学习力的延伸,即人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的发展,并以此作支撑.就学习力这三个要素而言,它需要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去锻炼、丰富和形成,它需要自主作内在驱动力.所以,自主支撑学习力,学习力支撑学习生命.于是,自主就成了延续学习生命的有力支柱.  相似文献   

15.
一、生命道德的提出及其价值 1.生帝道德的提出 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而人与生命之间也是一种关系,故人与生命之间有道德可言.以往谈到人的关系世界时,只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集体)、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将人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纳入. 对人类道德发展历程稍加回顾.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伴随着人类自身的解放,人类的道德范畴已由"中观"的社会道德(人际道德)向宏观的自然道德(生态道德)和微观的自身道德(个人美好生活)两个维度拓展.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与协调:平等视域中的生境伦理构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够促进人、自然、生命共存共生的发展观,必是能引导"人与天调"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得以生成的价值基石,只能是生境伦理.生境伦理揭示伦理本身的生态性与整体性,源于生命世界与生存于其中的全部个体生命之间的共生互生.这种共生与互生必须以完全平等为平台,以生命的被创造性与待创造性之双重现实为推动力.因为人类不过是生命世界之一生命形态,生命的权利界限构成了人类的权利限度;生命的利益得失构成了人类利益的动态运动.在这个动态生成的生命世界里,没有单独的人的法则、人的规律、人的权利,只有个体与整体、生命与生境互为体用、共生互生的生存法则、生命规律、利益原则,才有资格构成人人必须遵守的最高原理.人,唯有遵循和呵护这些原理,他才可能真正获得人的地位与尊严.  相似文献   

17.
论生命与教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雪 《教育导刊》2002,(5):8-11
本文认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促进生命成长和完善的过程;生命的意义体现在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之中,而这一过程需要教育的关怀和引导.教育以"人"为研究起点,理当关注生命、尊重生命、完善生命.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个双重生命的存在,既具有自然的种生命,又具有超自然的类生命.同时人还具有可教育性,而教育则源于人生命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却遮蔽了这种本原性的需求,把教育的目的异化为知识和技能,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导致人的存在感的丧失.当今要实现教育对人之生命意义的建构,我们就要用认识人的方式来认识学生,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思考教育,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关注学生内隐的生命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建研究 课程是人投入其中的"生命流",人在课程中表现自己的生命,并在表现的同时体验自己的生命.[1]当我们把课程的着眼点从知识转向生命时,课程的"德育性"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时,就会有对于人生方向之思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讲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过程是以生命滋养生命、以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为的不仅是学生生命的丰富与发展,更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彰湿与绽放,而现实的教育活动,在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同时却忽视r教师生命意义的探寻,教师的生命意义被遮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