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寓林折枝》是刘国正、马达、戴山青三位同志编选的一部中国历代寓言选注。我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寓言也产生较早,它和希腊、印度的寓言一样,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有几百部古籍中均蕴藏着大量的  相似文献   

2.
如果说生命是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朵浪花,在与暗礁的撞击中,只有你追我赶,才能成为那朵又高又美的浪花。如果说生命是一座高山,那么我们每个人就是其中的一把土壤,只有不断地在狂风中飞舞,露出生命的力量,才可能成为那巍巍之巅的守卫者。如果说生命是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那么我们每个人便是其中的一株树,在争取一缕阳光、一滴雨露时,只有奋斗搏击,才能秀颀挺拔。人总是充满惰性的,享受安逸是很多人的人生追求。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劳永逸成了人们最大的愿望。然而,生命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矛盾的,生命的魅力只有在与…  相似文献   

3.
构思新颖是《柏林之围》最突出的一个艺术特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上。一是善于选材,角度新巧。……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普法之间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具体刻画抗敌英雄的光辉业绩,而是在战争之外,出人意料地讲述了一个垂危的老军人病势变化以至猝然而亡的故事从而把巴黎被普鲁士军队从围困到攻陷的悲剧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包围并攻克柏林的虚幻胜利对照起来,既从侧面相当完整地勾勒出了普法  相似文献   

4.
《林公案》是记叙林则徐的晚清小说。此书虽名为“公案”,也常与其他公案小说合集出版,但其写法独特,与当时流行的侠义公案文学有很大区别。清代侠义公案小说作品众多,以塑造侠客义士为重点,情节多离奇曲折。《林公案》则颠覆了这种写作模式,林则徐不是线索人物,而是实际主人公,书中没有塑造众多的侠客形象,也不以侠客义士为中心展开情节,而是真实描写了林则徐的为官事迹,特别是他在水利、漕务和禁烟上的贡献,表现了林则徐的民本主义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林公案》的创新写法和纪实性使其成为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的一种变体,应归类为历史演义小说。  相似文献   

5.
韩寒的《三重门》似乎刚一出炉,就成了一本家喻户晓的畅销书,顿时对韩寒的评论纷至沓来,有批评的、有赞扬的、有辱骂的、有崇拜的……各执一词。于是在如此众多的评论下,我平生买了  相似文献   

6.
一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柏林之围》与《最后一课》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被誉为爱国主义名篇。都德经历了1870至1871年的普法战争,当时还被征召入伍。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拿破仑三世为了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并为着维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向普鲁士宣战。但战争开始后,法军屡战屡败,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决战,法  相似文献   

7.
《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垓下之围》,是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试验课本(第一册)中选用的一篇文言文。《史记》是悲剧英雄的画廊,《史记·项羽本纪》笼罩着浓烈的悲剧气氛,西楚霸王项羽是悲剧群像中的典型,《垓下之围》再现了那个充满血与火的悲壮氛围,是项羽这一典型悲剧人物历史生涯的最后一幕。在这一幕中,作者以饱满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霸王别姬、东城快战和乌江自刎三个令人心灵震  相似文献   

8.
朱白清的散文贮满诗意,《春》就是一篇贮满诗意的散文精品。这篇精品的教学,主要应着眼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  相似文献   

9.
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播火者”、中国发展心理学名师林崇德教授始终关注着教育、教学、学习与学生智力成长的关系,《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学习与发展》)一书倾注了林崇德教授对青少年学习心理的执着探索以及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堪称他多年从事教育心理科学研究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0.
不知道老师喜不喜欢三岛由纪夫的作品 ,我本人是十分喜欢的。暑假里读完了他的《丰饶之海》(四部曲 )这部长、长、长的小说 ,就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套书的理解。从我的阅读经历来看 ,日本作家向来以轻柔或刚毅的文风示人 ,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甚至春上村树的书中 ,都表现出一种“纯日本”式的精神 :那些华丽的辞藻轻得像樱花的花瓣 ,而锋芒犀利的描述又仿佛武士的剑锋。无论是《古都》、《雪国》还是《罗生门》 ,都十分透彻地体现出日本民族的独特风格。而三岛由纪夫的伟大则在于 ,他使这两种美的衔接达到了辉煌的博大境界。三岛是位“变态…  相似文献   

11.
作家聂华苓第一次见到殷海光的时候,印象并不是很好,后来她在“追记”中这样描述:“乍见之下,最令人触目的是他那生硬的举止,头一硬,胸一挺,提脚就大踏阔步地走去;矮小的身躯,配着一个笔挺的希腊鼻;一双细小的眼睛镶在鼻的两旁闪烁,两道清光,从两个小黑洞射出,直射入人心底;一抹蓬乱的短发任性地搭在额前;  相似文献   

12.
许谦是元代“北山学派”的四书学大家,其代表作为《读四书丛说》八卷。该书对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证成和补充,是研究四书学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13.
读《死之默想》随笔石万能(《广西中师》杂志编辑)讨论的是人类的死这一普泛的问题,却主要只从文学名著中找立论的材料,这便须阅读大量的涉及“死”这一永恒文学主题的作品。首先使钦佩著者在一个较窄的取材面上所下的深掘的功夫。这是一本功力扎实的书。不宜一口气往...  相似文献   

14.
读林国平《林兆恩与三一教》张克伟从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衰嬗变的历史思潮来看,三教合一的思想由来已久,其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牟子所撰写的《理惑论》。自始以后,三教合一的思想逐渐流行,终于汇聚成一股不可忽视的思潮。宋元时期,公开倡导三教合一论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5.
林非是当代文坛一位卓有建树的学者,其《人海沉思录》具有很高的学术品格,在大胆引入随笔这种“舶来”文体的同时,也自觉汲纳了此种文体所擅长的精神思辨特点,从而将学术建设与思想言说有机地嫁接于一本,构成了思想对学术的引领与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前,网络新闻语言已经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林纲博士的江苏省哲社基金项目研究成果《网络新闻语言的语用分析》已经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8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广义的语用综观论为理论背景,系统全面地分析网络新闻语言现象、描述网络新闻语言传播规律的专著。  相似文献   

17.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 1、《柏林之围》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二年制)最后一篇小说。课本把它安排为阅读教材是有道理的。因为小说构思新颖,情节生动,形象鲜明,主题突出,尤其在人物塑造上采取了多种表现手法,所以可以通过这篇课文,进一步复习和掌握有关复杂记叙的知识,提高阅读和鉴赏短篇小说的能力。 2、这篇小说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善于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行动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还善于通过场景描写,烘托气氛,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因此在指导同学阅读时,应该着重要求其学习如何通过肖像描写、言语行动描写、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的方法。 3、由于作家描写的生动,儒夫上校的思想很容易感动人。这时尤其需要引导同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儒夫上校的爱国主义,其实质是什么,分清无产阶级爱国主义和资产阶级爱国主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从而认识儒夫上校(也是作者)思想的局限性,提高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能力。二、问题讨论 1、儒夫上校是个热诚的爱国者,但是作品里并没有写他什么爱国的壮举,那么作品是通过什么来反映他的爱国主义感情的? 提示:作品通过儒夫上校病情的变化,巧妙地揭示了洋溢在人物心灵深处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因为他的病情是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而转化的。儒夫上校的病情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突然发病阶段。当普法战争中第一个惨败的消息传来时,这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象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作者特地补写了一笔他的外貌:高大魁  相似文献   

18.
一、课前提示都德的《柏林之围》写于一八七三年.一八七○年至一八七一年发生的普法战争,其挑起者是法兰西国王拿破仑三世.然而,战争开始不久,法军便节节败退,拿破仑亲率十万大军在色当地区向普鲁士军投降.从此,昔日的被侵略者变成了侵略者,普军乘胜进击,长驱直入,进军巴黎.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作者以巴黎被普军包围为背景,通过韦医生之口,描叙了儒夫上校病情的变化,揭露普军入侵法兰西的罪行,反映了法国人民所遭受的深重灾难,  相似文献   

19.
目前,见之于报刊的关于《柏林之围》的主题的概括,大抵有如下几种: 一、“小说通过这个悲剧故事,刻划了儒夫上校两代人的鲜明性格,揭示和歌颂了法国人民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语文学习》1983、2、二、“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国人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及其所遭受的深重灾难。”——《五年制高中第四册教学参考书》  相似文献   

20.
张雨生同志写得一手好杂文。他的杂文集《坞城札记》近已出书。其中的《虎皮鹦鹉之死》(1980年作)被选入《现代文选读》(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试教本)。我把我读此文的感想写出来,以应《语文教学与研究》之雅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