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京历史文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利用价值.但是,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南京非物质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现代文明的挑战,生存环境受到威胁.本文首先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分类,然后重点评析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并在中外对比中对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提出了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她们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对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来说,文化遗产作为现存的文化记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在我国的非遗保护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主管部门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公共性意识不够等。为使我国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发扬,政府必须转变态度和做法,避免使其功利化、加强有关非遗的基础教育等措施。面对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大力研究非遗的内在含义、分析其问题所在、探索其保护对策,将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西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的省区。旅游开发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保护利用形式,而旅游产品开发又是旅游开发的一项核心任务。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工作日益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学术界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提出了研究中的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今后研究工作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池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众多,其中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27项,市级非遗51项,涵盖了绘画、戏剧、传统手工艺等类别。然而很多非遗项目只有传统手工艺制作的产品,并没有文创产品,仅有的文创产品又呈现出模式单一、用户粘性不足、产品缺乏内容与形式创新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在体验经济视角下,研究国内外优秀文创设计案例、消费者需求等方面信息,梳理出体验经济下文创产品的特点。通过新技术手段、宣传及营销策略,探究符合消费经济背景下的非遗文创产品的策略,以此来推动池州非遗资源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目前遗产研究领域的新热点。笔者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的保护模式、相关主体、旅游开发和涉及的法律及政策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且指出文化空间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转型、对国外成熟理论和个案研究的借鉴将成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无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保护日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话题,邢台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具有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不同层次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外宣翻译现状并不理想。本文探讨与非物质文化相关的翻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数码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正成为文化遗产现代传播和未来传承的主要推动力量。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支持、技术支持及国内外研究与实践的系统梳理,进一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世界各个民族由于生活区域不同,所呈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千差万别,其共同特征是人类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生活和生产经验。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强烈地域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呈现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非物化流变性等,成为区分各个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显著特征,也构成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丰富性、文化差异性和特色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准,也是各个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独特价值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文创产业化,把"非遗"资源与创意结合,使其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而实现完整的由"创意"到"产业"的全过程,转化出真正的生命力。将非遗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衍生到文创产品的模式中,或直接以非遗的新文化来进行文化产业创新。锡伯族"非遗"的活态传承发展只有融入生活才能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其动力的根源来自于对文化内涵的再生产。这些探索既可以给"非遗"传承人群带来经济效益提供就业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其文化自信意识,促进了文化的有效传播,从而使文化的跨地域交流融合成为生活化可能。进而,促进文化创新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我们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单纯的记录、保存和隔离的做法都不能起到十分有效的保护效果,因而应强调从转变观惫、更新理念、深层研究、动态保护等方面加以认真思考。本文以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研究的着眼点。力求通过对“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以此更进一步促进和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是一项独特的旅游资源,旅游和文化的深度结合正越来越成为吸引人们旅游的重要动力。金华市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旅游发展自然离不开文化,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旅游文化商品开发,为旅游创造经济价值,旅游产业将得到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贾曼 《文教资料》2009,(33):59-60
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入手.确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延,提出了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由传承人传承的。但随着遗产濒危程度的加剧和各国政府的出手相救,除传承主体之外,又出现了一个由政府、学界、商界以及新闻媒体等共同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从表面看,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均基于遗产保护而生,但实际上两者功能完全不同。传承主体负责传承,保护主体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动、弘扬等外围工作。如果我们弄乱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职能上的区别,作为保护主体的政府放着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做,而亲自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来,就很容易将自己所熟知的官方文化、当代文化等外来文化添加进来而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有基因使“民俗”变成“官俗”,使“真遗产”变成“伪遗产”。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破坏,许多都与各级政府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改编风”有关。这种错位性制度安排,必须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注意。  相似文献   

17.
以金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关注焦点,强调了其研究意义,分析了其保护现状与现存问题,如保护意识淡薄、保护方法不当等,从高科技数字化保护技术、公众参与、实施登录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保护对策,并指出应注意的问题,为深入开展金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科学开展金坛"非遗"保护工作,推动其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当今,从国外到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成为一种热潮,各国政府在讲,地方政府在讲,学界在讲,民间也在讲,但真正落实到保护上,却又难以操作。我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9.
外宣途径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效果至关重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要想取得成功,真正“走出去”,除了保证翻译质量外,更重要的是应该为它们构建一条国内国外相结合的立体化外宣途径。尤其是结合时代潮流、关注传媒方式变革,注重运用新媒体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  相似文献   

20.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全国上下的一个热门话题。因国家政治权利的参与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推动,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着重从文化主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