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晔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5)
西方背景下,德育理论先干德育模式产生,德育模式的建构有着完备的德育理论做指导.但是,中国由于教育经历了文革十年的颠覆性破坏,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模式的运作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所以德育理论和德育模式是在交织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一方面道德教育理论的丰富促进了德育价值的进步,进而促进了德育模式的开展;另一方面,德育模式实施所收到的良好成效进一步端正了德育价值和生成了新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2.
3.
4.
龙永干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5(4):66-68
道德是个体的内在需要,是指向自我的生存,更是自我自由与自律的确证。道德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转变德育观念,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与时代意义。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当与学生建立对话交流关系,增强课堂的现实感与生活感, 相似文献
5.
7.
8.
生态德育观与德育生态观之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学、教育学、伦理学的相互交融碰撞产生了新的德育工作观。早在20世纪就开始盛行的生态德育观与当前提出的德育生态观是两种不同的德育工作理念。本文主要对二者的形成背景、内在涵义和具体内容加以比较,阐明二者的概念之别。 相似文献
9.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2012,41(2):95-99
Abstract: Elsewhere, the author has argued that the liberal theory of moral education is both morally dangerous and philosophically mistaken. The moral educator cannot be morally neutral, but must be morally committed, even if he is to attempt to teach children how to think for themselves about moral questions, or develop their autonomy, rather than indoctrinate them. This position implies that the moral educator must be a moral authority. The author defends this claim against subjectivists who deny the existence of moral authority by arguing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judgment creates the possibility of moral authority. 相似文献
10.
道德教育与道德知识教育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的影响以及对"灌输"理论的片面理解,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往往将道德教育简单化为道德知识教育,从而导致道德教育实效性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和评价等方面实现转型,将道德教育从实际意义上的道德知识教育转变为真正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1.
钱家珍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8(1):30-31
美育与德育是整个教育内容体系中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的重要部分。而历史的传承与现实的趋向又反映出人们对二者的关系,尤其是彼此的区别,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许多偏差,并给眼下和未来的素质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缺憾和问题。这就使对美育与德育在本质、特点、目的、方法上区别的研究和探讨成为必要和急需。 相似文献
13.
14.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了声势浩大的品德教育运动。20世纪末,为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提出了生活德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编写了中小学德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通过比较品德教育、生活德育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课程和教学,可以较清晰地把握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明确道德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为德育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段辉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11(3):35-36
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把握新的理念和质量关,以提高质量为着眼点,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促使成人高校持续发展,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6.
诗意德育是弥补知性德育的不足而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正确认识其基本内涵与理论根据,是进行诗意德育理论研究的起点和实践操作的基础。在工具理性的视阈,德育成为社会规则教化的同义语,丧失了应有的诗意魅力。从实践美学的角度审视,德育的诗意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的社会化与社会的向善化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审美化。所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建构诗意德育,就是要从本体论的高度尊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采用有魅力的言说方式,让德育富有生命的质感和活力。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变革与变革中的德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古人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20(1):31-38
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两年来德育在实践中的变革及其影响,并提出当前社会变革中德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本文认为,当前德育面临的新问题主要有:现实生活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原则的冲击;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的交织,网络虚拟的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失真,本文提出,德育应进一步作出的相应变革是:贴近生活,夯实基础,整合教育,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评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成为社会所需的责任公民。 相似文献
18.
认知式德育与信仰式德育的失衡——兼论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式德育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道德教育,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信仰式德育的弱化甚至缺位是当前高校德育陷入知行分离和实效性低迷等困境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确认信仰式德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独立地位,实现认知导向与信仰建构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Ann Chinnery 《Educational theory》2015,65(2):169-181
In contrast to the Kantian principle that we are morally accountable only for those actions over which we have control, Bernard Williams, Thomas Nagel, and others have argued that luck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moral life. Put briefly, moral luck is at play when we are appropriately praised or blamed for our moral actions despite the fact that at least some aspects of what we are being judged for lie beyond our control. In this essay, Ann Chinnery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various types of moral luck, and draws on two news stories from the summer of 2013 (one involving an incid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ther in the United Kingdom) in order to suggest that a nonideal approach to moral education could go some way toward mitigating the morally limiting effects of “constitutive bad luck.”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能力是现代型社会公民应该具有的一种理性地参与公共政治活动,合理地规划自己生活的能力。公民道德教育应该以培养公民道德能力为重要内容,关心道德生活、道德实践,塑造好公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