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晓东 《大观周刊》2011,(13):119-119,117
对于“儒学是不是宗教”的问题,从80年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但可以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儒教是教”说,另一种是儒学“隐宗教或泛宗教”说。本文试从两种观点反映的问题入手,分析儒学的宗教性特质。并以此特点出发,结合社会现实,探索了几条儒家复兴的途径。一是,儒学宗教化道路;二是,作为文化,为现代人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2.
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是日本当前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和民族学研究中心.该馆创设初期,馆长就博物馆学入门、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方向,曾和支持与关心该馆事业的日本社会名流,举行过多次对谈,本文是馆长梅棹忠夫和日本著名人类学家、东京大学教授中根千枝的一次对谈.谈话中他们对博物馆展示与研究的关系,展品、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各自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书根据梁漱溟先生1980年与美国艾恺教授对谈录音整理而成,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释道各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回顾了先生一生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等),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先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4.
[资讯]     
《出版广角》2013,(17):95-96
《学者笔谈》聚焦大学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8月17日在上海举行了题为"象牙塔中的精神守望和人文情怀"的对谈和《学者笔谈》新书签售。《学者笔谈》系列为上海交通大学主页上推出的"学者笔谈"专栏文章集结而成,丛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徐飞教授携《学者笔谈》中的三位作者:上海交大船舶  相似文献   

5.
《出版参考》2012,(25):29
正本刊讯(记者缪立平)8月30日,一场由一本畅销书《因为痛,所以叫青春》带出的主题沙龙对谈,在韩国年度畅销之王、主题书的作者首尔大学教授金兰都,中国著名作家毕淑敏与天才少女蒋方舟之间展开。  相似文献   

6.
刘炎迅  丁尘馨 《中国新闻周刊》2014,(14):20-26,28-30
王石越来越像思想者,但他显然是个焦灼的思想者,在与本刊记者对谈时他忍不住提议:不如陪我来审判王石。  相似文献   

7.
文件运动轨迹与社会实践活动关系本质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关于描述和界定文件运动轨迹时是否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联的问题,目前档案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一是认为必须紧密相联,这就是笔者所持的观点;其二是认为不能相联,且只能抽象地跳开文件所依托的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看问题,这就是我国著名文件运动理论专家何嘉荪教授所持观点。  相似文献   

8.
对峙与赞同     
华罗庚教授曾说过:“我们常常遇到这样情况:一个学术权威或技术行家,不一定是一个理想的作者。原因是写作经验不足,或是文字修养较差。前者需要编辑的帮助,后者是编辑比较头疼的问题。”笔者在漫长的编辑生涯中,遇到上述类型的作者是不少的。要修改好专家、学者的著...  相似文献   

9.
《制度儒学》干春松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近代以来的中国,一直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制度忧患意识;而这种制度忧患意识又自然而然地与儒学的现代命运问题纠结在一起,从而也与儒学和制度之间的关系问题纠结在一起。中国现代思想领域的这种现象,其实早已在事实上构成了制度儒学的论域,然而却一直没有在学术上得到一种  相似文献   

10.
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延续前两年形成的惯例,第三次与网友对话。两个多小时的对谈,几乎句句涉及敏感的民生话题,把"幸福"侃成了关键词。这当然绝不是什么小资的文艺腔,  相似文献   

11.
7自23日下午,来自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蓝鸿文教授、中国新闻学院徐占■教授、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文仁和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建明教授等新闻学专家,在访问《华西都市报》后,应本刊邀请采编辑部指导工作,就有关办刊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如何进一步办好本刊提出了宝贵意见。本刊主编何光珽首先同专家们介绍了刊物的有关情况,专家们才能有机会进行这种交流感到高兴。蓝鸿文教授从《新闻界》杂志创办之初,就对刊物的发展给予了关心与支持,有份特殊的情结。他说:对《新闻界》杂志,用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近年来越办越好。接着他…  相似文献   

12.
以ChatGPT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定义了AI发展的新里程碑。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有望塑造内容生产的新范式,成为智能数字交往的基础设施。在《传媒观察》与知名学术社团数字交往小组联合主办的“激荡AIGC”主题对谈中,彭兰、邓建国、王成军、胡泳、张子柯、杜骏飞、曹轲、邹军八位新闻传播学学者分别以“ChatGPT与人机交流的未来”、“AIGC:搬运还是创新”、“AI时代的计算叙事”、“ChatGPT作为文化现象”、“AGI个性化与用户自我化问题”、“AIGC与数字平等”、“AIGC与AI新闻时代”以及“AIGC与数据治理”为题进行内容分享,并就“对AIGC应秉持怎样的预判”、“AIGC对媒介实践和新闻生产的影响”以及“AIGC时代人类世界认知的变化”等议题展开了一场雄辩争锋、思想和鸣的学术对谈。本文梳理了此次对谈中八位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相似文献   

13.
《档案》1997,(4)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于6月28日在香港签署了《中英关于香港档案移交的纪要》,这是一项与香港政权交接直接有关的重要工作。《中英关于香港档案移交的纪要》载明了中英双方就外交档案、防务档案、地方档案等所达成的协议。纪要写明,中方确认已收到英方提交的外交事务档案复制件冲方确认已收到英方根据第十九次防务与治安专家会议双方达成的共识所提交的供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使用的军营产业档案资料。双方同意,地方档案移交无须移动档案本身,英方承诺,为将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常行政管理的需要而必须移交的一切档案都将移交。中国政府…  相似文献   

14.
朱熹学派,指的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所开创。并以其为代表的,包括其弟子以及再传、续传在内的南宋理学思想学派。近年来,海外尤其是东南亚的一些学者多将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称为"新儒学",以区别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厦门大学教授高令印先生认为:"朱熹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的代表者。……孔子和与孔子有关的儒家经典都是经过朱熹比较准确地整理和注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技术的兴盛,不论在理论发展或是研究方法层面,都给传播学科的受众与效果研究带来了新契机。本文立足于国际前沿和本土研究的视角,通过与祝建华教授和杰佛瑞·汉考克教授的学术对谈,探讨了智能时代受众研究和媒介效果研究的前沿动向和理论思考,分析了数据时代传播研究方法的变迁,同时展望了传播学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并针对中国情境下的受众与效果研究如何更好地走向国际化,给出了相应建议。技术与数据为用户研究增添了新的细节,微观和中观层面的理论聚焦依然重要,多元方法、计算技能和数据伦理需要重视,理论化和普适化是中国传播学者尚需提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家图书馆培训中心和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学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于2016年11月14日至19日举办了主题为“开启未来新形态”的图书馆创客研习营,邀请了国内有着图书馆创客空间运营和研究经验的专家,与来自美国、英国、丹麦的图书馆馆长和机构专员一起,分享最新的创客空间构建和服务经验;同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举办了“图书馆创客——中外专家对谈”专场论坛,吸引了来自国内外100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馆员和学生的参与。  相似文献   

17.
对谈人:张威,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比较新闻学课程主讲人, 张焱:南京大学新闻系研究生 研究生:虽然学习了6年的新闻学,但对比较新闻学还比较陌生,直到上了您的选修课,才第一次系统地接触比较新闻学。不过,我对比较新闻学的一些基础性内容仍有所疑惑,如果我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无法说服自己继续将比较新闻学的研究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8.
(一) 图书馆事业作为文化事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文化发展特点的制约。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学发展为主要形态,而西方文化以古希腊的哲科学为主体。中国文化在先秦诸子时代已经形成,而先秦诸子文化直接源于巫史文化(注1)。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从巫史文化起,经诸子宏扬达到高潮。西汉以后中国文化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儒学与据了一统地位,这一段历史成了儒学的自我演化时期。其中,在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儒道佛融合的现象,逐渐完善了中国文化。宋明理学和清代经学的出现,实际上是对传统儒学的反思与批判,儒学进入了解体时期。雅片战争以后,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对儒学)的瓦解起了一定的作用。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科学引进的并存时期。然而,旧中国并无科学,传统文化以其二千余年的历史惯性禁锢着人们的社会文化意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科学才发达起来。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社会文化形态。综观中国古代文化潮流,基本上只有一个高潮,即诸子  相似文献   

19.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与英国签订《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议定长沙为通商口岸。由于各方对于条约文本的不同理解,致使英商贝纳赐入城贸易受阻。中英双方围绕开埠过程中城内设立关栈、厘金征收与治外法权等问题,持有不同意见,反复交涉。本文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档案,阐述中外各方的观点与矛盾,分析各界对于关栈、厘金、治权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为庆祝我国第一个记者节,为配合举办“新闻知识有奖赛”活动,由湖南日报社新闻研究所组织编写、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新闻知识 500问》一书, 9月中旬与广大读者见面。   这本共约 25万字的新闻知识普及读物,共分九大部分,均邀国内新闻院校和媒体研究所(室)的专家、学者、教授撰写--   新闻业务:上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骏德教授;   新闻理论:南京大学新闻系主任丁柏铨教授和湖南师范大学新闻系主任田中阳教授;   第四媒体:上海东方网中心主任吴谷平及萧萧、凌雄、高国营等专家,《新闻记者》主编吕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