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委婉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一些想法和行为产生影响,让人按照其他的方法来获取一些信息。暗示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在日常生活中,常运用积极的暗示可以让一个人坚韧不拔,战胜困难与挫折,更加乐观豁达地成长。本文就是从生活环境暗示、表扬心理暗示、肢体语言暗示三个方面描述了在后进生积极暗示有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2.
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洛扎夫创立的。我在美术教学中,移植了这项实验,取得了显著成效。 所谓暗示,就是运用各种手段,含蓄地间接地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暗示的方法很多,我在美术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权威暗示、音乐暗示、联想暗示、情景暗示等。  相似文献   

3.
心理暗示是人类固有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心理暗示,对学生建立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了心理暗示的概念、特征及作用,探讨了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修养暗示等心理暗示方法,指出了运用心理暗示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教学中暗示的方法,其作用过程是通过教师的某种暗示对学生进行感召、熏陶、移情,达到师生间在情感上的认同。这种情感迁移后,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起到激励作用,产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常用的暗示方法有: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生活叫。是相当普遍的,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暗示”这种心理学方法,也能产生恰到好处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管理暗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自我意识正在形成并逐渐增强,他们十分注意外界(教师、家长、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外界的反应极其敏感,一个眼神、一句平常的话,都会引起他们的警觉。因此,当发现学生有问题时,班主任要给予学生的,首先应该是准确、及时、不伤害其自尊心的暗示。这种暗示,应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暗示教育的方法主要有:研讨暗示、类似暗示、因果暗示等。研讨暗示。以中学生早恋问题为例。早恋多数是由一种对异性的好奇心理,产生了与异性交往的愿望而导致的。我班里有过这样一个女生,只因一个男生主动…  相似文献   

7.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8.
王铁柱 《教师》2021,(17):69-70
暗示教学法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通过权威暗示、两重交流水平、音乐暗示、情景暗示、想象暗示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增强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教学理念下,共同进步,携手向前,将暗示教学法的作用不断升华,达到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9.
蔡丽霞 《考试周刊》2009,(45):206-206
暗示教育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向被暗示者提供信息,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或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从而达到与暗示者的意志相吻合的目的。积极的暗示会在学生的潜意识中积累与沉淀,产生心理变化,从而激发行为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庄琴 《考试周刊》2010,(35):228-229
根据心理学,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其中,对学生的"暗示"可以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消极的暗示是学生心灵的腐蚀剂,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  相似文献   

11.
苏永坚 《中学文科》2007,(11):152-152
一、暗示心理学理论 暗示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暗示心理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所谓暗示,就是用含蓄、间接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采用言语的形式、文字和非文字形式,也可以用手势、表情或其他暗示以及用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等方法来进行。暗示可以由他人施授,也可以来自自身。[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态度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这种心理影响表现为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暗示可以是来自别人的“他人暗示”,也可以是来自自己的“自我暗示”。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不自觉地运用各种暗示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启发帮助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通过暗示创设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育方式,但是如何才能正确地运用暗示?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暗示的作用?这是教师应该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暗示的性质、类型及影响因素作系统地分析,并找出有效地发挥暗示作用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谈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暗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是环境和个人间连续不断的信息交流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家喻户晓的故事“杯弓蛇影”、“望梅止渴”都是暗示现象。将暗示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无疑能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注意力、记忆力、想像力和创造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的一点认识。一、课堂教学中心理暗示的形式1.语言暗示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教师的教学语言往往藏有丰富的潜台词,语调的轻重缓急、快慢节奏都带有“弦外之音”…  相似文献   

15.
教师对"半空巢"中学生管理,可以采取心理暗示方法,借暗示语言与学生建立沟通渠道,运用暗示体态语传递信息,利用书面语的暗示缩短相互交流距离,此外还可运用"共生效应"、"沙丁鱼效应"等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16.
一、暗示的概述及作用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信息.暗示学专家们也常把暗示定义为环境与个人之间的不停交流,通过它可以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可以激发人的潜能.暗示对人的影响是直接渗透的,比理智更加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它的作用快而突发.暗示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两种,暗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语言暗示、行为暗示和环境暗示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可暗示性,洛扎诺夫将人的可暗示性认为是“人类个体之中一种普遍的品质,由于它,才使人和环境间的无意识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王婷 《考试周刊》2010,(41):143-144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完善自我的强大潜意识流,正全方位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从各方面影响着现代生活。本文作者立足于中国国情对心理暗示在英语教学方面的启示予以深入探讨.对心理暗示本身的机制及特点、英语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促进教学的前提和方法等作了系统解释.并联系小学英语教学实际。具体深入心理暗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从而总结出一套以心理暗示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也有所加深,一旦发现自己某些地方不如人时,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悲观失望、自卑心理、挫败感等消极情绪。因此,让学生学会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显得尤其重要。我们可以从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三方面入手,辅导学生进行积极自我心理暗示,还可以教给他们一些自我暗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实验证明,在英语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心理暗示,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口语自我效能感.建议教师学会一定心理暗示的方法和技巧,如语言暗示、情绪暗示、行为暗示、环境暗示、自我暗示等.  相似文献   

20.
暗示与宣泄     
暗示是人类一种固有而特殊的心理现象。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语、一个信号等形式把某种观念传递给对方,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或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暗示可分为他暗示(通常简称“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等。还可以分为积极的暗示和消极的暗示。因此,暗示既能引起人的一些良好的学习交往行为,又能造成人的一些盲从行为;既可以对人的身心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又能引起人的身心疾病。换句话说,暗示能治病,也能致病。我们要运用积极的暗示方法,学会心理调适,学会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