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件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2.
从对比语言学角度,阐释了中国人和美国人思维模式偏向的差异。中国人倾向于主客体融合思维,讲汉语者常以“人”为思维中心;而讲英语者则对客观“事”和“物”予以更多的关注,倾向于主体思维。表现在语言上,汉语说“谁在做什么”时,我们是围绕着某人或某些人考虑问题的。我们关心的是人怎么样了,“主体”是我们的思维中心。而英语则更注意客观情况,注重人所处于的某种客观状态,考虑事物本身多余考虑做事的人。在他们的思维中更注重“客体”。  相似文献   

3.
克服阅读教学中的两个偏向偏向之一:得“道”而忘“文”以“道”为着眼点和落脚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教学的惟一目的,止步于所获取的“道”的准确、全面、深刻,而忽视对“文”的探究和学习。与此相关的是十分盛行的披文入情说。“披文以入情”对阅读教学来说必不可少,但这绝不是阅读教学的终点。把“道”的获取作为惟一目的的偏向,有深刻的原因。这就要求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负载的内容的同时,更要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不认识到这一点,教学时就会把“文”仅仅看作取“道”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教学艺术活动的核心。初中学生的思维正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因此他们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还常偏重于背诵知识的结论 ,习惯于套用这些结论进行思考 ,表现出较多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 ,我们常把“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并能正确地应用”作为语文教学的要求 ,实际上这种要求就容易形成思势定势 ,因为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思维定势才标志着学生已掌握了某种知识和方法 ,这无疑对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 ,思维定势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学生一旦形成了某种思维定势 ,在分析新的问题时 ,就会偏向于某种…  相似文献   

5.
研究发现偏向于汉语思维的学生组和偏向于英语思维的学生组在英语写作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汉语思维对英语写作的负面影响大于其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从总体上讲是写意的艺术。工笔画的工具、作画技法使它的造型方式偏向于“写实”,但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摆脱不了写意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将工笔画中的“写实”与西方所谓的“写实”区分开来。本文从工笔画的“写实”现入手探讨工笔画的创作理念,这对我们进行工笔画创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精华也将是一个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表述,使“工具派”“人文派”之争暂告一个段落。但实际上我们的语文课堂却常犯“极左”“极右”的毛病。很难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课改之前,大多偏向“工具性”,开口落实“双基”,闭口加强训练.动辄深透分析.自然遮掩了语文教学特有的灵光:课改后又偏向“人文性”,许多语文教师羞于谈知识,怯于说训练,转而高歌“情感、态度、价值观”,将语文教学搞得花样百出、神乎其神。失去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特点。今天,语文课改进入一个反思的阶段,当我们在追寻二者和谐统一的发展进程中,难免又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在我们的习惯思维中,“知二求一”往往存在于数学的众多公式之中,常常与待定系数法和解方程联系起来,其实在数学的许多概念、性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知二求一”的现象,借用“知二求一”的思维模式,去剖析数学概念、数学性质,可以提高我们思维的辩  相似文献   

9.
西方译学界过度偏向“向外而求”的元理论思维,因而导致“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易于陷入来自各种理论话语的割裂与钳制。本文在阳明心学的观照下提出“向内而求”的元理论建议,主张通过自心反思澄明良知,生发出译论认知之良能,以祛除“凝滞于物”的学理风险。这一基于中国心学智慧的思维有助于克服西方译学割裂的理论视野,远离理论话语表象的钳制,进而趋向圆融自在的学理姿态。  相似文献   

10.
任何媒介都有自己的特质,任何媒介特质都有自己的倾向性,这一固有的倾向性即媒介偏向。教材本身一旦被数字技术重塑,在时空、认知、内容等方面将呈现新的偏向特征。这些偏向具有赋予某些事物更高价值的倾向,具有干预教育甚至重塑教育的力量。数字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介,在媒介偏向上至少有三种严重影响教育的类型:时空偏向、感知偏向和内容偏向。教育实践场域中应利用数字教材的时空偏向推动以“流动空间”与“无时之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重塑;重视数字教材的感知偏向,强化媒介素养教育;紧盯数字教材的内容偏向,防止内容的琐碎化与娱乐化现象,避免教材内容“失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