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瞿秋白的文化思想十分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瞿秋白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于中国文化现实的过程中,形成了对中国新文化的崭新认识,即中国新文化是时代性和传承性的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应以人民大众为主体。  相似文献   

2.
二十一世纪,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中,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逐渐地融入综合国力的各个要素中,成为决定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成为创新的灵魂;文化发展战略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文化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手段,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深刻研究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研究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文化观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架构文化理论以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诠释文化概念,打破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与非文化的界限,强调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文化视角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化观是人们关于网络文化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认识网络文化问题的基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以及网络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模式等几个方面的认识上,其内容主要包括先进文化观、和谐文化观、文化科学发展观、文化建设和管理对象观;主要特性:一是突出的民族性,二是鲜明的导向性,三是强烈的实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观进行了阐述,强调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经历了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转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的过程,又在更高起点上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分模式回归经济、政治、文化三分模式的过程。这种社会结构研究范式的转换,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出发而自觉实现的。江泽民经历了我们党在社会结构研究范式上两次转换的过程,并在第二次转换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发展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不能滞后于经济改革,否则会阻碍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新民本社会主义政治观的重心是权力观、政绩观。政治的改革、发展,有赖于权力观、政绩观的端正。  相似文献   

7.
文化观之称为"观",就在其既以哲学的视角观察和思考文化问题,又以文化的视角充实和发展哲学问题,两者互为中介而融合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新文化观,它包括文化存在观、文化实践观、文化价值观。文化存在观认为,"三"是文化形态存在的基本方式,包括生活形态的文化、生产形态的文化、生命形态的文化;文化发展的三维属性,启示我们去把握三个不同等级的规律,即落后民族文化建设规律(个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特殊)、世界文化建设规律(普遍);科学技术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生产力的科学、作为生产关系的科学、作为生产方式的科学。文化实践观认为,"三"是文化实践的基本方式,即教育创造了独特的三维方式,包括作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为经济实践的教育、作为人本实践的教育;文明进步可归纳为三维类型,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理想追求包括三维境界,它以追求和谐、追求创新、追求幸福为最高境界。文化价值观,是指通过对商品内在的价值考察(客体)、对认识选择的价值分析(主体)、对行为规范的价值判断(主客体),从而揭示出人文生活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价值。  相似文献   

8.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关系一直是近现代知识分子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与许多文化先驱一样,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转折过程。李大钊以开放、平等的心态,既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又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他以多元互补的视野提出建立融通和创造的新文化,即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第三文明"。李大钊的中国文化观既有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又具有现实前瞻性,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文化研究的勃兴促使翻译研究中文化意识的觉醒,开辟了除语言之外研究翻译的历史和文化视角。本文从翻译与文化的关系谈起,回顾与介绍了译学研究的历史、翻译文化观的确立及其主要理论,并探讨了文化研究对于翻译研究的启发性意义,最后对翻译文化观的地位和影响进行了辨证思考,从而证明其为推动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发展阶段。邓小平提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逐步形成。江泽民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成熟。胡锦涛提出的"和谐文化观",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保证。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是伴随着拨乱反正的完成和全面改革的逐步展开而逐渐形成和日益丰富完善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始终立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始终围绕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而形成的重大创新理论成果。认真分析研究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文化观,对于当前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疑有着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张钰 《文教资料》2013,(29):62-63,72
“新文化”先驱们在《新青年》上以“新”字为核心,通过确定“新青年”的实施主体地位、“新”与“旧”的评判标准和破“旧”立“新”的践行方法,希图创设一套“新”文化观并将其引入具体实践。而实际上,《新青年》在后期转向共户主义之前,一直也没有明确的、惟一的理念形成,因此有必要回归到“新”文化观生成的源头去,探究“新”文化观的内涵及其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的近代化和西方近代科学的输入紧密相关。在近代的不同时期产生不同的科学文化观,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时期形成的科学文化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日臻成熟和完善,科学文化观在形成的同时也在引领近代科学的发展。当前需要一个具备新时代特征的科学文化观。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我国翻译发展进程中出现重视语言轻视文化、重视微观轻视宏观的现象,详细阐述对翻译文化意识的认识,通过推进文化观,确立翻译指导理念,以多元文化为视角深刻探究翻译实质。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来,随着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深入,对毛泽东文化观或毛泽东文化思想的研究也逐渐形成一个分支,并取得很大成绩.围绕毛泽东各个时期文化观的形成、标志、内容、体系、特点、来源,以及与邓小平文化观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学术界发表了许多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王征国教授撰写的《三维文化观——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观研究》一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选题意义重大,它不仅对于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研究,梳理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对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目前国内同类著作相比,该书独特地运用了三维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7.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学界所谓的“决裂说”和“融合说”都有局限.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对待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  相似文献   

18.
贝林通过对美国公立学校起源问题的研究,将教育转变为一个社会——化的命题。他在1960年发表了堪称新教育史学奠基之作《美国社会形成中的教育》,将教育定义为“化逐代相承的全过程”^①。按照他的理解,教育归根结底是对某种化的适应。教育与社会其它部分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不应将教育作狭隘的理解。教育史研究重心必须有所调整,研究方法需要更新。历史学家要以一种更精确的态度研究过去的教育现象,加强历史研究的批判性,不应隐恶扬善,回避矛盾与冲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总结最近,特别是九十年以来关于人类智力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开放的观点探讨有关智力的大量问题,考察智力研究的认知观、生物观、心理测量观及最近广泛的理论,认为各理论在试图弄清个体为更好地满足环境的要求而适应、选择和改造环境的机制方面存在共同之处。智力研究各范式并非对立,而是互相补充,呈现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与文化主义相结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列宁晚年新社会主义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从马、恩的理论到实践,在实践中又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大体上,可以把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划分为五个阶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的观点,是在其晚年形成的许多新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列宁经过长期深入思考、仔细斟酌后所作的具有长远历史意义的重要论断。我们应当从总体上全面地来研究列宁晚年的新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