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2.
《故乡》是一篇用第一人称写的短篇小说,根据小说情节, 课文作了一幅插图,插图里有作者本人鲁迅的像,显然鲁迅这个像就是小说中的“我”了。我认为,这个插图不当。鲁迅的小说(除了历史小说)里,人物大都有生活原型,小说中出现的“我”多少  相似文献   

3.
张利珍 《学语文》2004,(6):17-18
在语文阅读中,小说是最受欢迎的文学样式。任何一篇小说都是通过生动曲折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它容量大,与现实生活贴近,因而深受读者喜爱。写人是小说的主要任务,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读罢一篇小说,文中那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无不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子里。教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也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4.
于勒是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倾轧的一个受害者和失败者。在小说中,于勒首先是一个推动情节发展变化的人物,是一条线索。于勒的命运构成了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围绕“于勒”这条线索,作者安排了四个情节发展的过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这样使文章条分缕析,一线贯之。  相似文献   

5.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的一部著名的短篇小说,虽然情节并不曲折、复杂,但内容真挚感人,摄人心魄。小说讲的是法国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听韩麦尔先生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和心境。它是一篇爱国主义小说,但我觉得它在教育学方面更有意义。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看看有效教学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议项链”,是《项链》这篇小说的最后一个情节,也是这篇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它把小说的情节推到了一个更新的境界,成了世界小说名作中令人叹为观止的“豹尾”。从情节看,小说从“借项链”写起,经过“失项链”,写到“赔项链”,故事已经结束,主题已经体现,结构已属完整,为什么还要写“议项链”?按照小说创作的基本要求来看,的确,创作目标已经达到,但是,它的高明之处更在于:写了“议项链”这个情节,点破了钻石项链是假的,使情节发展出现了新天地,使作品更具有激动人心、发人深省的艺术魅力,结构更加奇特、完美、自然。这…  相似文献   

7.
舍伍德·安德森在短篇小说《鸡蛋》中成功的塑造了“我”的父亲这样的一个屡遭失败和挫折的一个畸人,《鸡蛋》也是被公认为他的最好的两篇短篇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中通过“鸡蛋”作为象征物来展现人物命运的这一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对于人物的塑造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微型小说,顾名思义,“微小”是它的基本特点,而“微小”又突出地表现在篇幅短、人物少、情节简单等方面。但这些仅仅是表面的特点。微型小说固然难以展示宏大的历史画卷,但同样能够表现丰富的社会生活、深刻的人生主题。微型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从文体特征上看,自有它独特的内部审美机制,概括地说,就是点面结合,言微意远,以小见大。在美学特征上,微型小说以高度的艺术概括的手段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为单纯美与含蓄美的融合。日本著名作家星新一认为,一篇优秀的微型小说,应该具备三个要素:一、立意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这可以说是我们鉴赏微型小说的一个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9.
<安恩和奶牛>是第一次选入七年级语文教材的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它是约翰尼斯·延森最出名的一篇短篇小说,在丹麦几乎家喻户晓.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构思精巧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在课堂教学时,我颇有一些感受.  相似文献   

10.
考测点导航1.学会对小说中的人物、情节、环境和思想、感情的初步赏析。2.能对小说中的重要内容作出自己的评议。典型题点击阅读《老妪》一文,回答文后各题。①那个老妪是一个卖茶蛋的。在12月的一个冷天,在北京龙庆峡附近。儿子须作一篇“游记”,我带他到那儿“体验生活”。  相似文献   

11.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6,(25):40-42
2001年底,我写了个短篇小说《父亲和城市》。上海《少年文艺》在刊发这篇小说时,却把它安排在“纪实文学”专栏。收到样书后,我有些迷惑,但仔细想想也就明白了。编辑部那样编排是有道理的,我那篇作品写得太真实,如同一篇实实在在的纪实文学,其实却是篇虚构的小说。写这篇小说时,我心底很苦涩,含着泪写,当写到最末一段时,我已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几乎哭出了声……“母亲凄楚地笑笑,啥都没说,只把糯米面送给瘸腿师傅,然后抱着父亲的骨灰盒子拉着我的手,踏上了回乡的路……郭幺叔、刘文胜和二三十个民工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乡亲们无言地站在…  相似文献   

12.
《红高梁》这部小说,我自己是把它作为长篇来看待,刚开始写的时候没想到要写一个长篇。写完《红高梁》这个中篇之后,接下来的约稿就很多,我也就觉得余兴未尽还似乎可以接着写。(镐梁酒》《高梁殡》《狗道》《奇死》,就是在1985年、1986年这两年一鼓作气写的。这五部中篇是可以独立成篇的,但它们之间又有联系,人物是连贯的。而且很多情节是交叉写的,时空打得很乱,画面切割得很碎。因为小说的叙事主人公实际上是“我”。小说还有一个视角,就是“我奶奶、我爷爷、我父亲”这样一个复合的视角。为什么要采用这么一个视角?我想,这也是被逼得没有办法了。  相似文献   

13.
试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而闻名。“无情节”结构是其写作技巧和风格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它突破了传统的小说形式,开创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叙述手法,为英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文章从五个方面对曼斯菲尔德小说的结构特点进行了探讨:一、小说的开头从中间开始(inmediasres);二、细节的安排以人物心理情绪的变化为线索,同时注意时间的转换与流动;三、“粘连”式与“迂回”式两种结构在较长的小说中的运用;四、小说以一个有意义的瞬间的洞察为高潮;五、“负结尾”或“零结尾”。  相似文献   

14.
如果说,一般小说(指长、中、短篇小说,下同)的情节是通过叙述一系列具体事件而构成了情节的复杂性的话,那么,微型小说的情节则是通过叙述一个具体事件而构成了它情节的单一性。但是,微型小说情节的这种单一性并不意味着情节的单调和简朴。在极有限的艺术篇幅里,微型小说的情节同样需要激活读者欣赏兴趣和艺术感受,同样需要讲究一种小说美学提倡的“既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这种艺术上的变化和波澜相当集中地体现在微型小说情节的曲转上。然而,由于微型小说这种文体有着不同于其它一般小说的审美特征,这使得微型小说情  相似文献   

15.
叶老的短篇小说《夜》是第一篇反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力作,虽是五十多年前的作品,但因其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方面,的确是一篇理想的课文。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要素,自然也应是教学小说时应抓住的主要方面。《夜》的情节并不复杂。同学们不易准确把握的是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性格发展,容易疏忽的是环境描写所起的烘托作用。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应为教学的重点。 《夜》作为课文是比较长的,如果逐段串讲,很可能会因教学的拖沓而不能使人物  相似文献   

16.
一、教学重点的确定《小桔灯》是一篇传统课文。我们根据作者的意见,作为一个真实的故事来教,既不象小说那样把人物作为艺术典型来分析,也不象一般散文那样侧重于事件或感情发展的线索。我们是这样来确定教学重点的:1.这篇故事内容不太深,结构也不复杂,它的特点是:通过“我”的回忆,引出事件和人物;故事情节的揭示,人物性格的揭示,都和“我”感情的发展融合在一起。初一  相似文献   

17.
莫泊桑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作家 ,一生写了近三百篇中、短篇小说和六部长篇小说 ,被誉为世界级的短篇“圣手”。他的小说题材丰富多样 ,构思新颖别致 ,人物鲜明生动 ,情节引人入胜 ,语言洗炼明快 ,但在结构上的艺术———滚动式的特点 ,却不太被人们所重视 ,尤其在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中 ,这一特点尤为突出。小说伊始交待了“我”家庭的经济状况 ,父亲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 ,“挣钱不多” ,“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一家五口 ,生活拮据 ,母亲过日子精打细算 ,处处抠抠索索 ,买什么东西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别…  相似文献   

18.
小知识     
微型小说又名小小说,超短篇小说,一分钟小说。它是一种通过对细节、场面的描写,以小见大地表现人物及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它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小”,一般只有千字左右,人物少,情节简单。它在写作上追求的目标是:微、新、密、奇。微,指的是篇幅微小,一般不超过1500字;新,指  相似文献   

19.
我认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小说《伤逝》情节发展的关键,即《伤逝》的整个情节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一个“死”字展开的,而这也正好体现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特点“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相似文献   

20.
在我的印象中,高三女中学生姜荻写的散文,篇幅都不长,而语言却到位,叙述有节制,且张扬着人物或故事的音容笑貌;似乎一切都运作在她叙述的故事或事件里,又似乎是在为单纯的成熟的篇章做准备。这就是短篇小说《谁最忙》出现的必然。读《谁最忙》,是在读一篇小说,勿宁说是在读一篇诙谐、幽默的故事,或是说读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童话,一篇凝缩当代社会影像的童话。这篇小说,围绕着“忙”而展开,在“忙”中延伸情节,又在“忙”中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小说开头便写小镇上的人都很忙,忙着干自己的事情,第19届镇长因为大家都忙使他开展不了工作而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