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通过描写人物反映历史的名著,文学成就较高。其特点之一是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来刻划人物性格,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清章学诚说:“记言之文,则非作者之言也,为文为质,期于适如其人之言,非作者所能自主也。”(《文史通义·古义十弊》)《左传》做到了人物语言“适如其人”,使人闻其声则知其人。从节选自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的《秦晋殽之战》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3.
《之战》集中体现了《左传》的高度文学成就 ,它是《左传》叙战争的名篇之一。在不满千字的文章中 ,由“蹇叔哭师”、“王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视馆”、“文嬴释俘”、“阳处父追囚”、“穆公悲迎败将”等生动的小故事构成完整的情节。描述了十几个思想各异 ,情态各别 ,个性各殊 ,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实在令人拍案称绝。蹇叔是全文的中心人物 ,也是作者用力刻划的人物。他活动在战前 ,而战事的发展、结局与他的分析、预见无毫发爽 ,千载而后 ,闻其言 ,似面其人。他是秦穆公时的元老重臣 ,国有大事 ,穆公多与之相商。当穆公…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是《左传》中描写战争的名著。它写了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主要的却是在写秦晋争霸的一场战争。秦晋本是姻戚之国,在对楚的“城濮之战”中又是并肩作战的盟国,晋郑两国又是姬姓之国,理应友好相处。但是,秦伯背信弃义,乘晋侯治丧之机出师袭郑,在  相似文献   

5.
《骰之战》里写到了十几个人物,除了王孙满是周恭王之孙外,其余人物涉及秦、晋、郑三国,有些人物之间还有着特殊的关系,但是课本中缺少必要的注释。弄清这些特殊人物关系,对理解课文内容会有帮助。秦军三帅孟明、西乞、白乙,课  相似文献   

6.
《殽之战》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记叙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文章按照秦军东征争霸中原这个中心事件作为发展顺序,周绕“蹇叔论战”这个纲,反映了支配这场战争的秦、晋、郑三方的四重矛盾:秦与郑的矛盾;秦与晋的矛盾;秦内部主战派与反战派的矛盾;晋内部主张击秦与反对击秦、主张纵秦囚和反对纵秦囚的矛盾。文章没有直接叙述和描写这场战争,而是针对这场战争,围绕上述四重矛盾,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重点放在人物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异说江苏南通市三中陆精康《之战》末段,秦穆公引咎自责的一段话,标点解释一向颇多歧见。关键句子的意义,通常的、权威的说法是:①“不替孟明”:不撤去孟明的职务。②“大夫何罪”:孟明等人有什么罪?③“不以一眚掩大德”:不因为孟明的一次过失而抹杀他...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有许多百读不厌的篇什,《秦晋之战》是其中之一。作者从作品中人物语了中显示出来的对比美、和谐美、精炼美和动态美四方面浅析了人物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五册中的《殽之战》,选自《左传》鲁僖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左传》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或作《左氏春秋》),它是配合《春秋》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它的作者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孔子著《春秋》,“笔则笔,削则削”,记载十分简略,同一事件,在《春秋》里,往往只有事件的结果和评论;《左传》则对它补充了比较多的历史材料,象《殽之战》这样一件大事,《春秋》中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到《左传》里,则成了一个首尾完整的故事。《左传》和《春秋》一样,记年都是用鲁国国君的年号,《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0.
本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传文,内容是叙述秦晋之间的战争.缘两年前,(僖公三十年)秦晋曾结盟进攻郑国,后因郑大夫烛之武说服秦王,秦才撤军回国,并派祀子等人带兵入郑,协助郑国巩固国防,以抵御晋国.晋文公由于感激秦国曾助他回国掌握政权的恩德,两国关系并未破裂.两年后,晋文公死,晋国发生内乱,当时派驻郑国的秦使祀子便密报秦穆公,建议借机出兵袭郑,自己则准备作内应,以使秦王能完成既定的东进计划称霸中原,但袭郑必经晋地,因此,遇到晋军在殽山的阻击.本篇就是叙述秦晋两军战于殽山的史实.  相似文献   

11.
全文有四处分别完整地记叙了郑商人弦高、郑卿皇武子和晋文公以及秦将孟明的外交辞令。这些外交辞令都写得从容委婉,意味深长,充满智慧,富有策略,符合人物身份,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战争的正面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课本《殽之战》一文注解疏失较多,全篇共出注73条,我以为值得商榷的有12条。《左传》有言:“弥缝其阙,而匡救其灾”。现将笔者管见略述于后,冀“就有道而正焉”行文次第,一依教材,先出《左传》原文,次列课本注解,后加笔者按语,俾醒目而便览。 (1)(原文)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背景简介 殽之战发生在公元前六二七年,是秦晋之间的一次重要战役。这次战役是以秦袭郑为导火线,但其深刻的原因则是秦晋双方的争霸意图。在这次战役的前五年(公元前六三二年),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了楚国,阻止了楚国的势力向中原推进,被周天子策命为“侯伯”,从而确立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对此,秦国当然不会甘心。过了两年(即前六三○年),秦晋两国虽然合兵围郑,但这个联盟  相似文献   

14.
1.句末的“所”现在一般都将“勤而无所”的“所”看作所字短语的省略式,认为它和“所求”、“所需”、“所能”、“所思所感”、“所作所为”的“所”一样,都是辅助性的代词。殊不知,所字短语的省略式,省略的都是“所”而不是所字后面的动词,如“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国语·勾践栖会稽》。括号处为省略的“所”字,下同),“此百世之()怨,而赵之  相似文献   

15.
(一)一、教学目的:1、弄懂失道寡助,必致失败的道理.2、掌握本文围绕中心剪材的艺术技巧和运用语言、动作刻划人物形象的方法。二、导读步骤:1、《殽之战》虽只短短几百字,却牵涉到秦、晋、郑、东周、滑等国,所写人物单是有名有姓的就有二十几个,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地理错综难辨,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不少麻烦,因此,在教学前,必须扼要介绍复杂的人  相似文献   

16.
《殽之战》练习献疑陕西商州市中学任俊荣《之战》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三大题题目要求:“从下列各题中各选出两个意义相同的加点词。”人教社配套《教参》备有“参考答案”。其中的第1组题及“参考答案”如下:1.A.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B.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  相似文献   

17.
《殽之战》的中心思想,人教社高语第五册参考书是这样归纳的:“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此,笔者认为不够准确,“贪”、“轻”并非战争必败的因果规律。春秋时期是强凌弱、兼并攻伐极频繁的年代。殽之战是秦晋之间争夺中原霸权的斗争。所谓“贪”,是原轸站在晋国的立场上说的——“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看,争夺霸权是每一个诸侯  相似文献   

18.
《殽之战》叙秦晋殽之战,象《曹刿论战》一样,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秦晋殽之战的过程的记述,着重反映秦师必败的原因——“贪”和“轻”。《曹刿论战》明确地以齐鲁长勺之战的结果印证曹刿对战争的议论;这篇文章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以蹇叔对战争的预见为纲,全文叙事纲举目张,脉络分明。事件的开端是秦穆公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劝告,出兵伐郑。蹇叔在秦师出发之际对这场战争的议论是全面而深刻的,他分  相似文献   

19.
《殽之战》是一篇典范的叙事作品。它记叙春秋时代秦晋争夺中原霸权的一场战争,通篇却只字不写战斗的场面,而去纵笔铺叙蹇叔进谏哭师,王孙满观兵,弦高犒师,先轸论战等事实,以揭示决定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从侧面渲染战争气氛,预示战争结局,表现出高超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勤而无所课本注为:“勤劳而无所得。”我认为“所”作“所得”解,在古汉语中,似极少见。“所”本义为“处所”,可以引伸为“恰当而合理的安排、处置”。如“各得其所”就是“各人都得到了恰当的安排”之意。《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不如早为之所”的“所”也是这个意思。因此,“勤而无所”就该译为“让士兵勤劳吃苦,而却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