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独特的"伤春"情怀,这和她自身际遇以及外部压力有关,本文从"伤春"意识入手,探析林黛玉伤春情怀的表现、成因以及代表作,探究其独特的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2.
唐宋词人喜爱以春天为背景描写"落花",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伤春情绪。其原因首先在于唐宋词具有应歌的功能,其次在于承袭自古已有的"春女善怀"的传统。选择象征春天离去的"落花"意象表现女性化的伤春情思.成为唐宋婉约词典型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伤春、悲秋两大主题源远流长。这两大主题之间既有紧密的联系,有许多一致或相似的地方,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伤春、悲秋主题从本质看,在内在情感上一致;从题材分类看,类型上重复。中国古代文学中伤春与悲秋主题的差异表现在:伤春者多为女子,而男子更易悲秋;从美感体验上看,伤春之作委婉、曲折、缠绵、悱恻,悲秋之作凄清、深沉、苍凉、悲壮;从表现形式上看,伤春之作主要是对美好事物逝去的叹惋,悲秋之作侧重于秋天景物与人生遭际、心境的比照。  相似文献   

4.
"感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词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其词伤春伤别哀怨淋淋,哀国悲志更具特色,表现了一种饱含哲理而又脱俗的伤感。本文从"哀愁"、"浓愁"、"思恋"三个角度分析了李清照词对丈夫长期在外做官而产生的相思之愁。  相似文献   

5.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闺怨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的一朵奇葩。它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从其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下面几类。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和吴文英独特的悲剧性情感体验使他们因情感世,形成了悲情性审美心理结构。他们作品的情思以“伤春”为主题,刻意抒写阻隔、孤寂等内在情绪型感慨,表现出细微、曲折的艺术特征,创造出感伤、深挚的情思美。  相似文献   

8.
以汉魏六朝咏春诗歌为对象,以其主题、意象与艺术特色为重点,提出在汉魏六朝咏春诗主题中,与喜春主题相比,伤春主题占更大部分,尤需引起关注;此时期咏春诗中意象的选取主要以自然意象为主,其中柳意象的选取尤具特色;同时汉魏六朝咏春诗歌在审美情趣上体现出由铺张繁丽向生活化、性灵化的渐变。  相似文献   

9.
咏春,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纵观古今,描写春天的诗文真是汗牛充栋。赏春、惜春、伤春……各具特色,充满着诗情画意和真挚的情感色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诗经·豳风·七月》),这是最早写春的文字记载,俨然一幅明媚春光、和平劳  相似文献   

10.
重点探讨王国维词主题及情思内涵。王国维词主题在对传统题材的沿袭上多有新意,尤其是对传统的伤春伤别、伤春悲秋词赋予了独特内涵,其中包括对传统诗词中女性形象的突破,对伤春悲秋词的哲学思考。词集中多次出现“人间”意象,寄托了王国维对人生的感悟,本文围绕此意象从哲学内涵的角度做了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入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与立春日迎春的礼制习俗不同,春尽日送春是独属于诗人的春暮送别仪式。唐代早期文人已有送春意识的萌芽,诗歌中也出现了“送春”一词的独立使用,但至中唐时期才真正出现了以送春为主题的诗歌创作。唐诗人对送春时间的选择经历了一个从模糊的“春欲尽”到具体的送春日的过程,在诗篇中抒发诗家或普遍或个性化的送春情怀,融入其生命体验,奠定了送春主题伤春别春、感时叹老的情感基调,影响着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3.
唐宋词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生命力,其内容、题材更多姿多彩。本文从闺情相思、伤春伤别的题材表象,揭示唐宋"闲愁词"中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4.
在“诗庄词媚”的影响下,宋词在学生的理解中,更多的成为“伤春惜别,离愁别绪”的象征。在教学中,教师要力图突破宋词的题材表象,从人文角度出发,关照现实,来揭示宋词“闲愁”主题下的“忧生伤世”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5.
漫步中国古代诗林,发现有一类别的题材——闺怨,其中的女主人公往往是满腹哀怨,哀怨又凄婉,细究一下,其中有些现象值得我们关注,今列如下,供大方之家含笑指正。其一,中国古代闺怨诗的类别,其"怨"的原因或者内涵。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  相似文献   

16.
春来春去,人生浮华,流水落花,总带着些许的惆怅。花落本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花落花开总关春。  相似文献   

17.
新派武侠与网路武侠同属武侠小说范畴,它们的主题表现存在共性,也有差异。它们都共同注重"侠义"、"爱情"、"友情"、"归隐"主题的表现,但在共同主题表现下,又存在着各种不同。主要体现为"侠义"主题在内涵诠释上的不同。"爱情"主题在表现模式与深度上的不同,"友情"主题的理解不同,主人公最终命运"归隐"主题的寓意不同。这些共性与差异使二者在武侠观念上表现出了不同风貌,这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差异所致。从金庸"射雕三部曲"到小椴武侠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主题表现上的差异及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这个春天,你是当伤春的宅女,还是当出击的辣妹?别再等待了!见到心仪的他,就去搭讪吧!直奔主题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巴克内尔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男性最喜欢的女性搭讪  相似文献   

19.
京剧莎剧<王子复仇记>实现了京剧与莎剧之间的互文.这种互文性和改写表现在莎剧<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题在得到表现的基础上,实现了主题与形式的替换与重塑.从而将现代意识灌注于京剧<王子复仇记>之中,在"情与理"戏剧观念的转换与音舞对叙事的改写中,形成了内容与形式、演出方式、戏剧观念等新的互文关系,即表现为借鉴的"互文性主题"与表现为再造的"音舞性主题".  相似文献   

20.
散文经典篇目《春》在思想主题和艺术手法上获得了非凡的成就,各路名家对《春》进行了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构想。基于此,《春》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坚持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取其精华,开拓创新,从而甄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明晰教学步骤,正所谓"集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