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记者近日走访了位于南昌市新建县溪霞镇的溪霞中学,观摩了初二(3)班闵丹老师的一堂数学课。溪霞中学是中部地区典型的农村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2014年3月,南昌市启动了解决教育资源均衡试验研究课题,溪霞中学作为项目实验校采用了英特尔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将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学生们用手中的平板电脑,完成闵丹老师布置的练习题,课堂教学由传统  相似文献   

2.
本试从思想与艺术相统一的艺术美规律入手,探寻苏轼“赤壁二赋”的艺术美规律。认为“赤壁二赋”的美是在多种艺术即诗、画、乐交合作用下产生的,诗境、乐境、画境共同成就了二赋的境美。这一规律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即视觉意象的造境艺术及其象征性寓意美;听觉意象的抒情艺术及其直觉化的对应美;心理意象的寓志艺术及其理性化解的“共适”美。透过艺术美规律可把握二赋深邃的思想意蕴。  相似文献   

3.
“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一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殷周之际的淫祀文化是“登高”得以孕育的土壤,将“登高”的最初目标指向祭祀。在后世的流变中,“登高”的祭祀含义逐渐分为两途:一途演化为登庙堂之高,另一途则变为登外交盟坛之高。这一分化使得“能赋”的含义也由原始的祭祀献辞分别演化为朝堂之上的讽谏议政与盟会之所的辞令交接。“登高能赋”的活动由“大夫”来执行。“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整体内涵,遂伴随着“登高”与“能赋”含义的变化,由祭祀向着政治方向逐渐演变。  相似文献   

4.
徐喆 《文教资料》2013,(29):23-24
登高在从古至今文人的笔下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们登高望远来抒发自己的深沉的情感,或思乡,或伤时,或忧国,或抒怀,或励志。登高的起源和发展离不开文人创作的热忱,时代也推动着这一现象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程使它表达的内容纷繁复杂.也使他抒发的情感愈加丰富多变。  相似文献   

5.
6.
冷柏林 《现代语文》2006,(10):62-62
《登高》这首名作人们从很多方面已研习得相当透彻,但唯独诗中“水”这种隐性意象没有解释清楚。宋人罗大经说:“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那么这八意就应是:风、急、天、猿、渚、清、沙、鸟。  相似文献   

7.
"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简单地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具有更多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  相似文献   

9.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虞愿字士恭,会稽余姚人也。祖赉,给事中、监利侯。父望之早卒。赉中庭橘树冬熟,子孙竞来取之。愿年数岁,独不取,赉及家人皆异之。宋元嘉中,为湘东王国常侍。及明帝立,以愿儒吏学涉,兼蕃国旧恩,意遇甚厚。除太常丞,尚书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练习。石崇传房玄龄(石)崇字季伦,生于青州。少敏惠,勇而有谋。(石)苞临终,分财物与诸子,独不及崇。其母以为言,苞曰“:此儿虽小,后自能得。”年二十余,为修武令,有能名。入为散骑郎,迁城阳太守。伐吴有功,封安阳乡侯。在郡虽有职务,好学不倦,以疾自解。顷之,拜黄门郎。崇颖悟有才气,而任侠无行检。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台澳釜,崇以蜡代薪。恺作紫丝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  相似文献   

11.
古代诗词的风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本文选取中学生相对比较难懂的几类风格,以古代诗歌理论的基本知识为经,以诗词例证为纬,试作分析,以帮助大家了解这几种风格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相似文献   

13.
马蒂斯把日常所见的事物,或日常生活的—瞬间,灌注了情感、理想、观念,使它获得了超越时空流变的永恒的生命,让后世人能不断地从中领会画家对生命的独特感悟,马蒂斯作品使人见其所不能见,感其所不能感,在心驰神往、激情充盈之时,领悟到生活的意义。这种艺术体验不涉理路,不落言筌,同时也不违理路,不离言筌。这种审美体验中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体投入,使人的生命力获得了艺术的光辉。一言以蔽之,马蒂斯作品中的意象,突出了主体的情趣与色彩契合形成的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在其作品中,他表达了艺术家可以凭主观意识去改变物体的形象,使"美"成为纯粹感觉和装饰象征这样一个观点。今天再读马蒂斯作品,研究其作品中的意象对于当今艺术的创作富有究原指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因月日都是九,故日“重九”;古代阴阳五行中九属阳数。故又名重阳。重阳节这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如“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  相似文献   

15.
景晓强 《新高考》2011,(Z1):9-10
【作文题】(70分)登高,是一种行为,登临送目,怀古思今,畅发幽情;也可以是一种心境、一种追求,崇山大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有人悲叹"高处不胜寒",有人高歌"无限风光在险峰",还有人说"山高人为峰"……请以"登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写作指导】初看文题,似乎不难。但真正提笔,才发现要写好并不容易。难就难在"登高"一文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主旨。正如引言所说,"登高"一词有着相当丰富的意蕴。不过在构思时,大体上也就是这样两种思路:其一"登高"为实指,即登到高处,体会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朱光潜首创了“审美意象”的新概念,促使“意象”范畴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象”不是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处于审美主体意识观照中并在这种观照中呈现的.美的意蕴就体现在象与意、情与景、物与我、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与自然契合中.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审美意象是阅读主体的二次体验,是一种再创造,一种创造性还原.  相似文献   

17.
现行职高语文课本在“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专章介绍了“文言常用实词”,“常用文言虚词,“文言常见句式”.这些文言知识的系统介绍,对于培养和提高广大职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遗憾的是,对文言词的一些用法,即“词法”没有专章作系统介绍.笔者认为,介绍词法跟介绍实词、虚词、句式一  相似文献   

18.
化学中有一种"置换反应",反应后能产生新的物质。汉语中也有这种"置换反应",即原有的词序包括字序、语序、句序对换后,翻出新意。这就是"易序"的修辞手法。一、巧用"易序"修辞能改变语意重点。例如老舍《济南的冬天》结尾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为什么不说成"济南的冬天"呢?原来二者强调的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9.
人常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于是我慨叹文化是一个任人调戏的小姑娘。当街揩油吃豆腐的登徒子们,早非手摇折扇肥油满满的纨绔子弟,他们而今的兴趣专注于当下的环肥燕瘦——文化。文化有姿有色、有神有韵,艳若桃李、冷若冰霜、清若芙蕖,  相似文献   

20.
黄承基 《课外阅读》2011,(8):247-247
幻想有时是虚无的,不确定性的,但情感一定是真切的。我们可理解为“深层意象”。那么,“外的原素”的“声”与“色”则是韵律,也是“视觉意象”。“视觉意象”和“深层意象”合拍,才能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