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聚焦数字社会中的“逆行者”——技术排斥者,采用深度访谈法收集数据,采用编码分析访谈文本,探究其技术排斥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实现“脱贫”的策略,旨在塑造更包容的数字社会。在表现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可分为坚决排斥、高度排斥、比较排斥和轻微排斥,完全的技术排斥行为少,对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的排斥高;在成因方面,技术排斥行为受个人特质、心理认知、ICT应用等综合影响;在策略方面,并非所有的技术排斥者都需要扶贫,个体层面的扶贫需要“时机”+“社会网络”+“正向使用体验”,国家层面的扶贫需强化网络监管,提高ICT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农民数字化贫困的结构性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丰富的田野研究数据、经验和理论,界定了数字化贫困的范畴,提炼出数字化贫困的八个核心要素,即数字化物质实体、数字化服务、数字化心理、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社会规范、数字化社会支持和数字化影响。根据数字化贫困现象的典型特征,以八个核心要素为维度识别并描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常见的数字化贫困人群:物质匮乏者、数字化文盲、脆弱的贫困者、孤独的贫困者、懒惰的贫困者、抵触的贫困者、徒劳无益者以及数字化赤贫者。在界定结构性贫困的前提下,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作为四个结构性强的成因,并依据田野数据论证其存在的事实,分析它们对上述常见的不同数字化贫困类型的多重作用机理。本研究强调数字化贫困的个体性成因不容忽视,但更需要关注结构性成因,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数字化脱贫提出战略思考。表3。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3.
农民数字化贫困自我归因分析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本文通过对安徽东至县、甘肃天祝县和天津静海县农村数字化贫困田野研究的访谈文本数据进行扎根理论研究,归纳出中国农村居民数字化贫困的常见归因类型:数字化能力、数字化努力、数字化情境和社会支持。数字化能力的缺失归纳为四种情况:数字化生理能力、数字化经济能力、数字化心理能力和数字化素养的缺失,这四种能力的缺失组合起来形成了数字化能力贫困的不同情形。数字化努力包含投入到数字化行为中的时间及基于此积累的使用经验。数字化情境是数字化贫困个体所处的信息基础设施、社会规范(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及传统认知)和运气。社会支持是数字化贫困个体从社会关系和社会机构中获得的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化脱贫动态模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数字化脱贫策略。图1。表5。参考文献30。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天津市静海县惠丰西村和土河村两村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当地居民在获取和使用数字化工具过程中如何跨越“偶现式数字鸿沟”,尤其是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更加依赖内部社会资本来实现数字化脱贫;中年人会综合利用内部和外部社会资本,但倾向于利用外部社会资本;青少年则一般利用朋友或售后服务等外部社会资本来解决其所面临的困难.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逻辑斯蒂回归分析方法、田野调查之焦点小组和一对一深度访谈等方法,以CFPS 2008年调查数据库和访谈文本数据为依据,从宏观统计和微观层面分析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因素及年龄等变量对数字贫困社群实现向数字中产社群的信息社会流动关键行为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数字贫困社群实现信息社会流动的关键行为受到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正向影响,受到年龄变量的反向影响;社会因素(含社会资本、社会地位感知等)对于该行为的影响在京沪粤宏观层面不显著,但从京津晋的社会个体层面可以找到二者相关性的证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经济发展和公益信息制度方面的公共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问题包括:多种数字化贫困现象如何在现实社会个体身上组合起来,社会网络对哪些数字化贫困者来说是雪中送炭,对哪些数字化贫困者来说是锦上添花。论文深入挖掘中国六个省市乡村田野研究搜集的117位数字化贫困者和47位非数字化贫困者的个案数据,客观评估其数字化贫困特征值,精确描述所涉个案的数字化贫困程度及类型;发现强关系和弱关系与现实中不同数字化贫困类型叠加后的个体的数字化求助行为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社会网络对消减数字化赤贫者的数字化贫困程度没有明显影响;个体数字化贫困类型叠加越多,他们获得社会网络的有效支持程度越小;个体数字化贫困类型叠加越少,他们获得社会网络有效支持的可能性就越大;强关系对脆弱的数字化贫困者、数字文盲、懒惰的数字化贫困者、孤独的数字化贫困者和徒劳无益者有价值;弱关系则仅对孤独的数字化贫困者有价值。图1。表3。参考文献20。  相似文献   

7.
农村女性居民是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维持个体家庭日常生活的重要群体,信息搜寻则是带动农村女性居民与农村社会情境互动的重要前提。在本文中,笔者将以甘肃省天祝县、安徽省东至县及天津市静海县的农村地区共九个村庄为样本,通过田野研究和扎根理论的方法,深入考察农村女性居民信息需求及其对信息搜寻行为的影响,发掘二者之间存在的三个中间变量(认知水平、家庭和社会角色以及生活环境)对信息需求与信息搜寻方式的影响,构建了农村女性居民的信息搜寻行为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采用参与和介入观察、访谈等田野调查方法,对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发起的虚拟导航员项目在唐人街社区公共图书馆的运行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该案例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桥接型社会资本为社群数字贫困成员实现数字脱贫提供了先决条件;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以芝加哥公共图书馆基金会为代表的非营利组织可以增加公益信息机构如图书馆的团结型(内部型)社会资本储量。  相似文献   

9.
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及其在中国情境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群主义和社会分层理论视角界定社群和数字不平等的内涵及其外延,并构建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理论模型,含数字精英、数字富裕、数字中产、数字贫困及数字赤贫等5个阶层,并描述每个阶层的特征。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相关数据,初步论证描述社群数字不平等的社会分层现象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关注“数字中国”背景下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的成因、状态及其关系结构,研究样本是来自山西省晋中市左权、灵石、太谷、和顺、榆社五县的50位农村居民,采用一对一深度访谈方法获取田野调查数据,通过质性编码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①当前农村居民数字贫困状态重点表现为数字化物质贫困、数字化素养贫困和数字化意识贫困三个方面;②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包含数字化努力不足、数字化支持欠缺以及数字化体验不佳三个维度;③三种数字贫困成因对数字贫困状态形成10条作用路径,其中既包括三种成因维度对数字贫困状态的直接影响,也包含以其中某个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形成的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成因与状态之间的关系结构模型。研究发现,数字化体验为数字贫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与消减实践土壤,基于前述质性分析,本文从信息生态理论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综合视角提出了我国实施农村居民数字贫困消减行动的若干建议。图1。表6。参考文献4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