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称:“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兼矣。”元缜之后,人们对杜诗诸体推崇备至,惟于绝句一体(尤其是七绝)时有微词,以为诗多“拗体”,“不入正声”,以致“俱无所解”,“大率无足法矣”。回护往往举其晚年的《江南逢李龟年》为例,倡言老杜“绝句无多,非不能也,直不屑耳”。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3.
杜甫诗歌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能从日常小事中表现重大的主题。他写的《江南逢李龟年》就有这一特点。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大历五年(770)的四月间,诗人已是59岁了。人老思乡,杜甫经过十余年战乱的飘泊,从蜀地出发,取道长江,返回故乡洛阳。可是船行到潭州(今长沙),因军阀混战  相似文献   

4.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的一个夜晚,一轮淡淡的冷月挂在中天,清辉洒在残破的长安城阙上。被叛军焚烧过的府邸于雾霭中还有几星余火在明灭。  相似文献   

5.
人生大部分的时间是站在过去而不是站在现在或将来以遥望未来,甚至更多的人是驻足过去、审视过去。诗歌也不例外,回望、追忆、缅怀过去成了历代文人挥之不去的叙述母题。正如古罗马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所说:"倘若对过去的重大事件逐一寻根究底,过去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吕刚 《语文知识》2014,(5):55-56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大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贫病交加。一日,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想到自己,想到大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百感交集间就写作了这首被后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相似文献   

7.
陶沙 《教学随笔》2010,(3):31-31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 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 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 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 山木尽亚洪涛风。尤工远势古莫比, 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 剪取吴凇半江水。  相似文献   

8.
倪鉴 《教学随笔》2014,(6):36-37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相似文献   

9.
虽然王维劝孟浩然回归旧庐隐居,但他自己的仕进之心并未泯灭,盛唐开元年间的恢弘气度,时时激荡着他那颗日渐归佛的心灵。那时候,唐玄宗锐意进取,虚怀纳谏,修明政治,大展宏图:姚崇、宋憬、张九龄、卢怀贞,一个个贤臣良相,共扶江山;一道道除旧布新的政令,颁布天下,一项项利国利民的举措,迅速实行。唐王朝像一列开足马力的火车,轰隆隆...  相似文献   

10.
《前出塞》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组边塞诗。这组诗大约作于天宝年间用兵吐蕃之时。诗人先写过《出塞》诗九首,后又写了《出塞》诗五首,因此加"前"、"后"以便把它们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1.
海若 《文教资料》2009,(18):21-22
作为古代文学的研究热点,从古至今对杜诗的研究从未间断,作为杜甫晚年创作重要时期的夔州阶段一直广受关注,甚至早在宋代就引发过争论.推崇杜甫的黄庭坚称:"观子美到夔州后诗,退之自潮州还朝后文,皆不烦绳削而自合矣."[1](<与王观复书>)对此,朱熹却表示异议:"人多说子美夔州诗好,此不可晓,夔州却说得郑重烦絮.不如前此有一节诗好.今人只见鲁直说好,便都说好,矮人观场耳."[2](<清邃阁论诗>)对夔州诗的评价意见相左,引起了后人的研究兴趣.  相似文献   

12.
【赏析】 这首诗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的景象,抒写诗人对国家灾难的深重忧思和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感伤。  相似文献   

13.
《春夜喜雨》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春天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的草堂所作。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从长期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开始了暂时安定、悠闲的田园生活,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喜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被誉为描摩精工、独具风采、通体精妙的一首五言律诗。  相似文献   

14.
古往今来,研究杜甫的学者不胜枚举,为杜甫立传的学者也是数不胜数。仅建国以后,就有冯至的《杜甫传》、萧涤非的《杜甫研究》、傅庚生的《杜甫散绎》、朱东润的《杜甫叙论》、陈贻掀的《杜甫评传》等。在前人著述如此丰富的情况下,如何另辟蹊径,在杜甫研究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是学者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莫砺锋的《杜甫评传》,恰恰从全新的角度对杜甫的经历、诗歌及思想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为杜甫研究带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古诗歌的“留白”,既是一种常见的文学现象,也是一种开展辩证性阅读的教学资源。以《江南逢李龟年》为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开展辩证性阅读,指出古诗歌辩证性阅读须做到三点:一是阅读背景资料,掌握因果推断的方向;二是研读诗人的群文(诗)组元,掌握因果推断的旁证;三是推断事物发展的因果,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汩罗。  相似文献   

17.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林花著雨燕脂落,水荇牵风翠带长。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漫焚香。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安史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考察《李白与杜甫》(以下简称《李》)的写作背景、解读《李》中若干深含隐衷之句,提出《李》中有反思"文革"和宣泄自身苦痛的成分之说法。  相似文献   

19.
《客至》与《宾至》是两篇写到晚年杜甫的待客之道的诗歌,“客”与“宾”之差委婉揭示杜甫晚年时期的真情实感。两首诗歌感情基调的更迭与意象色彩的突转,揭示杜甫心中渴望归隐静谧的喜悦之矛,刺破了诚惶诚恐待宾的无奈之盾,诗人心境外化为突转的意象色彩,心境内化为苦冥生命终隐的理想归处。探寻“归隐”道德桎梏与“落叶”生命真谛之平衡,亦是联读《客至》与《宾至》之要旨。曾愿“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历经人情“寒冬”,终即踏上“归根”之途,能否坚守“归隐”真谛,破解“归隐”之矛盾,平衡悲喜,杜甫须更广阔的胸襟及高远的视野来实现生命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20.
杜甫卒于大历五年,几乎成为了“杜诗学”中的一项定论。文章从三个方面对杜甫的卒年进行了重新考察,不仅认为大历六年的秋天杜甫尚滞留于长沙,而且被历代杜诗研究者称之为“绝笔”的《风疾舟中》一诗的作年,乃在大历六年的秋冬之际。被《研究》一书作者语含讥讽的“则公之卒.大历六年仍嫌稍近,当迁延至大历七年春后矣”云云,其实是一种最接近杜甫卒年历史真实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