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发出紧急乞降照会,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为交换筹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同一天,盟国围绕日本乞降照会交换了意见,盟国军民举行了首次胜利狂欢,延安总部下达了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形势下的进军令,侵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事态表明8月10日应为日本的投降日。基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于处理天皇制问题的既定方针以及有利于减少美国伤亡和战后占领日本的考虑,8月11日,美国经过与各盟国紧急磋商,在所拟的复电中颇有保留地接受了日本的乞降要求,日本的投降并非无条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军队停止作战、缴械投降。《终战诏书》为战后日本官方的历史认识"终战史观"提供了依据。在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判读《终战诏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课本第 5 2页“( 1945年 ) 8月 15日 ,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 ,宣布无条件投降。 9月 2日 ,在东京湾美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正式投降的签字仪式。”实际上 ,当时的日本政府接受《波茨坦公告》是基于“帝国对最近苏联参加波茨坦宣言的条款准备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大权的条件 ,予以接受”(冈村宁次 1945年 8月 12日从大本营接收的密电 )。日本投降有无“条件”?$云南省宣威市第五中学@王才清  相似文献   

3.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电台广播了裕仁天皇的《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许多受害者以及日本国内一些群众组织的人士纷纷要求废除日本天皇制,认为裕仁天皇是发动侵略战争的罪魁祸首,应该作为头号战犯受到审讯和惩处。当时设在东京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长——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普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一个也不能处以死刑。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天皇应该在国内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东京广播电台播出了裕仁天皇颁布的《终战诏书》。当天16时左右,中共华中局争取了汪伪宣传部副部长章克(现任山东省淄博市政协常委)前往南京侵华派遣军总司令部,命令冈村宁次交出武器向人民投降。但是,因为蒋介石发布了《以德报怨》的广播演讲,冈村宁次又以《波茨坦公告》为借口拒不会见,并令其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阻拦章克,致使华中局这一计划失利。不久,中共中央指示:“蒋介石利用其合法地位,接受敌军投降,敌伪只能将大城市及交通要道交给蒋介石。在此形势下,我军立即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布“投降诏书”,向盟国无条件投降。8月28日,美军在日本本土登陆,以“盟军”的名义单独占领了日本全国,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任命为驻日盟军总司令。美国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图对日本进行战后改造。随着日本战败,美军...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3,(9):26-29
1945年8月15日中午,侵略国日本天皇向全国广播了波茨坦公告以及实行无条件投降的诏书。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对华投降书上签字,并向中方交出他的随身佩刀,以表示侵华日军正式向中国缴械投降。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过现代史的人都知道,1945年,日本侵略势力处于最后崩溃,但对中、美、英三国发出的敦促无条件投降公告却置之不理,美国空军便分别于8月6日和9日在日本各投下一颗原子弹。6天之后,天皇才下达《停战诏书》,9月2日当局即宣告无条件投降。1941年,当战争处在相持阶段的关头,由流亡美国的爱因斯坦等几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向罗斯福总统提出研制原子弹的晋言,不久得到了批准。这项工程以曼哈顿命名,参加人员多达15万,其中高级专家6000多人,由军方代表格罗夫斯将军负责全面工作,在原材料准备、技术力量落实之后,由…  相似文献   

9.
《抱朴子外篇》所载《庚寅诏书》,是司马睿在东晋建国之初颁发的一份比较重要的诏书。但由于史乏记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通过详细考辨相关文献,可以肯定,其具体颁发时间在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八(庚寅),主要目的是“备百官”,“彰宪典”,为建立东晋王朝做准备。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5日,最先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现实,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作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主要决策者,裕仁天皇无疑是最大的战犯。但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却没有出现裕仁天皇的身影,并且日本的天皇制在战后还得以保留。众所周知,美国是处理战后对日问题的主导国家,那么美国缘何保留了天皇制?本文拟从天皇在日本的影响、天皇在投降和协助美国占领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史新华 《语文知识》2005,(11):21-21
高中《语文》第三册(2004年6月第1版)中有较多使用“至于”的例子,但是在解说时有矛盾或不统一的地方,似应统一起来。对于《六国论》一文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至于”,教材作了这样的解释:“表示由于上文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致’‘以至于’。”而对《伶  相似文献   

12.
人教社2003年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第21页说:“1929年10月2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里突然掀起抛售股票的狂潮。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而人教社1994年版《世界历史》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13页却说:“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早晨10点钟,股票交易所大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出师表》有云:“官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其中有“宫中”“府中”两词。此为何意?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如此注释:“宫中府中:指皇宫和丞相府中。”对此,部享昌老师在《“官中”“府中”之辨》(《语文学习》2018年第12期)中认为“这个注释值得商榷。……‘宫中’指皇宫是没错的,实质上就是朝廷。那么,‘府中’又指什么呢?……‘府中’指丞相府中”。郭锡良先生在《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中也认为“宫中:指皇帝宫中;府中:指丞相府中”。  相似文献   

14.
孙寅生 《历史学习》2005,(12):23-23
在笔者接触到的中国近代史专著和高校、中学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对清末成立的“皇族内阁”中的皇族所占人数说法不一,有5人说和7人说。如中华书局版(第四版)李侃等著的高校教材《中国近代史》:“1911年5月,载沣颁布新内阁官制,撤军机处、旧内阁和会议政务处,由内阁总理、协理大臣和各部大臣充任国务大臣,总揽政务,组成所谓‘责任内阁’。国务大臣共13人……(皇族)占了5人。这届内阁于是被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人教版高中统一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对“皇族内阁”(阅读课)形成表述如下:“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一再要求下…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2000年12月版)《孔雀东南飞》中有这样一段话:“《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见课本第34页)而与教材配套的《高中语文课课练》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教授人教社2006年实验版《世界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一课时,本来打算让学生了解  相似文献   

17.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P32有一幅《日本“和同开弥”钱》图,页底注释①写道:“这枚银币铸造于日本和同年间(706—714),形制和重量与唐‘开元通宝’完全相同,钱文中的‘开弥(宝)’即‘开元通宝’的简称。”但是,日本历史上只有“和铜”年号而无“和同”年号。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关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教材研究所&;#183;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中第十四课何其芳短诗《秋天》中“清洌”的“洌”字用法的辩论。提出“‘清洌’的‘洌’字乃‘冽’字之误”的观点,通过论证,意在维护现代汉语规范用语的准则,避免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错误。  相似文献   

19.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广播,不仅敲响了轴心国同盟完全覆灭的丧钟,也宣告了日本帝国的灭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终结。这是反法西斯盟国军民英勇奋战的必然结果,它揭示了“玩火自焚”的真理。然而日本政治家“谋和”成功,是二战结束的“催化剂”。从主观上说,它是日本政坛显要们居于难以接受而又无可奈何的现实的基础上,力图挽救日本帝国彻底毁灭的努力。从客观上说却导致了战争的结束,使盟国减少了百余万人及数以亿计的经济损失。不管怎么说,迅速结束战争对战胜者和战败者来说都是非常合算的。因为,战胜者可以放心地享受胜利的荣誉以及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失败者也可以保住复兴的更高更有利的起点。因此,回顾这次“谋和”活动进程,追忆“谋和”者们的努力,都是有益于历史研究的。正在日本战争狂热者高呼“死战”到底的时候,日本政坛宿老们却开始了向盟国的“谋和”活动,这一活动几经周折,但在天皇的亲自干预下,终于以广播天皇停战诏常为标志而获得成功。这些谋和者,虽以自己的政治前程乃至生命换来了停战,却避免了日本的毁灭,保住了它复兴的根基。这次谋和成功在客观上减少了盟国百万余人和巨额经济损失,这对交战双方都是有益的。因此,回顾这次“谋和”活动的艰难历程和谋和者们的种种努力,不仅将会获取经验教训,也是对历史研究工作的一种负责。  相似文献   

20.
高宏群 《中学文科》2003,(10):18-21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文件和通知的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课2003年版教材(以下简称现教材)不仅在排版和课后“练习”的提法上作了大的调整,而且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删减、修改和补充。下面对照高三《思想政治》2002年版教材(以下简称原教材),对现教材的修订部分加以概述及点评。一、前言修订部分1.现教材删掉了政治的含义,即政治与经济、政治与阶级、政治与国家政权的关系。【点评】“政治”含义一方面很难讲清楚,另一方面该内容也超出了“常识”的要求,故删去。2.现教材把原教材“政治常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改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