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5 毫秒
1.
在当下的语文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现象减少了,师生互动增多了,学生活动也增多了,课堂甚至由以前的“万马齐喑”变为“喧腾热闹”。但在长期的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热闹只是一种表象。虽然学生嘴动得多了,甚至身、手动得也多了,但是,学生只是“身活”而非“心活”、“脑活”。“心之官则思。”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动起“心”,真正地激活语...  相似文献   

2.
在执教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祥林嫂再嫁时惊天动地的出格"反抗"引发了学生们激烈的争论,在多个问题上各执己见,互不相让。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学生只是觉得好玩或者热闹,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肤浅甚至粗俗的层面,而未能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它的把握有  相似文献   

3.
臧芳 《语文天地》2012,(24):59-60
人们普遍认为,语文课要有"琅琅书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十分重要。但有的语文课堂,总感觉读得热闹而思得肤浅,表面活跃而深沉不够,学生知识掌握不扎实,能力提升不明显。课堂不是商场,不能总是热闹的。古人云:"学须静也",只有"静"才能学得进去,学得扎实。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在倡导朗读的同时,  相似文献   

4.
优化课堂教学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信息技术课,由于课时较少,而且不参加高考,所以学生不太重视,甚至学得非常被动.而课堂上,没有学生的主体的发挥,少了学生的积极参与,看上去很热闹的课堂背后却是学生思维的迟钝、学习的被动.  相似文献   

5.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让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发展中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的成长环境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他们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会在小学阶段形成初步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关系到孩子未来一生的发展,然而,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现阶段的独生子女逐渐增多,同时也导致了越来越多"问题学生"的出现,这一群体的出现会对学校,家庭,甚至社会造成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对"问题学生"的转化不容忽视。目前在转化"问题学生"方面的工作仍然有很多不足,存在诸多误区,这就需要我们探究新的方法和对策,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小学"问题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后提出了对农村小学"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课堂变得热闹了,课堂上看到的都是林立的手,这说明我们的孩子胆子大了,敢说了,会说了。但是,我们同时也观察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举得高高的,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了一点问题,这些学生更是急不可耐,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老师,我来!我来!”  相似文献   

8.
对新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数学科目的知识容量不但急剧增多,而且内容抽象性强,符号语言增多,形式上又多表现得单调、呆板、枯燥,因而学生不易学,教师不易教。学生一处学不透,就会出现脱节现象,进而产生畏惧心理而逃避,甚至出现怕学、厌学的倾向。一旦学生学习兴趣全无,在数学面前望而却步,  相似文献   

9.
在高考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采用"教师教,学生练"的近乎于"满堂灌"的单一教学模式,但结果往往是收效甚微。教师讲得多,既费时又费力,学生听课也没有热情;加之古代诗歌距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课堂上甚至会出现部分学生昏昏欲睡的现象,远远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很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物学一直被视为"次科",或者说"非主科",一般学生测试得60分就大呼万岁了,甚至得二三十分也无关紧要。究其原因:学生评优时主科要达90%以上,非主科达60%即可参评。加之,  相似文献   

11.
在日常不成功甚至失败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优美的导入没有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在热闹的对话与互动中教师缺乏实质性的捕捉、对接、引导和提炼;面对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乱了阵脚等等,而令人费解的是这种现象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当前许多小学数学课堂和以往相比,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了,辩论争鸣的场面多了,课堂热闹起来。然而,透过热闹的表象,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有过分注重形式的倾向?"热闹"的目的在于活跃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促进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  相似文献   

13.
现在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一件好事.可是由于人们理解的偏颇、认识的局限,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遇到了一些问题,教学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表现在语文教学中,常常足教师讲得少了,学生活动多了,课堂显得热闹了.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仿佛若有光     
一直忘不了35年前的那个"吕叔湘之问"—— 何以两千七百多课时的中小学语文课程,学生的本国语文还是多数不过关?而少数学得好的学生,却无不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经吕老这么一问,长期以来,人们几乎都把检讨的心思放在了课内,于是有了种种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蔚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段语文教改的热闹景观.改革也确实部分回答了吕老的质疑.然而疑问依然没有真正解开,后来甚至还出现越解越糊涂、越改越复杂的景况.  相似文献   

15.
审视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其乐融融,似乎平静、单调的课堂变得热闹、生动了.许多教师把课堂气氛活跃当作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略了默读,甚至认为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会造成"冷场",让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因此,极少有教师在教学中安排默读训练,即便采用,也是蜻蜒点水般地安排两三分钟,往往学生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考,教师便火烧眉毛似的打断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指导.更为普遍的是,教师很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默读的方式、方法.其结果是,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后收获却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16.
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公开课上,教师为了刻意追求"热闹",各种"技法"层出不穷,动手操作、小组竞赛、课题研讨等学习形式充满了整个课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似乎"津津有味",热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当我们静下心反思时就会有这样的疑问: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了吗?这样的课堂真的是有效的吗?莫让"热闹"代替"静思"  相似文献   

17.
齐会芳 《快乐阅读》2011,(1):118-119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得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18.
博览在线     
《广西教育》2011,(31):24
语文课的"得"与"失"张华清在其9月15日的博客上撰文认为,语文课要想有"得",必须有"失"——失去应试观念、失去细微末梢、失去繁文缛节、失去花里胡哨、失去表面热闹。教师要从教育宗旨出发,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语文能力和终身受用的语文素养;从学生本体出发,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规律;从文本出发,根据课  相似文献   

19.
胡菊 《现代语文》2014,(10):110-1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意识到语文课外阅读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对此提出了不少好的指导建议和方法策略。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师也能够对学生提出一些课外阅读建议并进行一定的指导,但在评价上还存在着很大的欠缺,往往是指导建议多,而评价结果单一,甚至是忽略评价。这就导致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开头热闹,收尾草草。所以,在职业院校的语文课外阅读实践中,评价问题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因素,针对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我区高考语文17题以"看图说话"的形式改变了考查多年的"仿写",这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二月初在二轮复习的时候,翻阅新订的《教学高手》(光明日报出版社),发现里面有很多"看图说话"。很多教师都不以为意,只把它列入可能考查的题型当中,当然,一考虑多训练一种题型也没什么害处,学生带着无比轻松的心态真模真样地做了几个。所以,高考真题中出现"看图说话"学生并不生疏,甚至都感觉良好,普遍认为平均能得3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