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分数教学中,把一个完整的量(如一项工程、一段时间等)或一个数(正数)视为一个整体或一个单位,记为单位"1"。在遗传学概率计算中,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如把F_1(或某一代,或某种性状)所有的生物个体定义为单位"1",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计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概率计算中容易出错的难题。1致死或不育等现象引起的重置单位"1"  相似文献   

2.
分数应用题是小学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从分数的意义、两个数的比较、数量关系与运用不同句式描述等四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的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3.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5.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6.
在没教"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就听高年级的教师在一起交流:"解决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关键是找单位1,单位1已知用乘法计算,单位1未知用除法计算。"当时我还想:这可真是个好办法,以后我教到这部分知识时也可以采用。  相似文献   

7.
"体积和体积单位"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感受引进体积单位的必要性。通过动手、观察、比较、分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cm3、1dm3、1dm3、1m3、1m3的体积观念,通过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数学中,单位"1"的应用较为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明确单位"1"的概念。从转化已知条件、运用分数乘法和利用等量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找准单位"1"。  相似文献   

9.
我通过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发现单位“1”是小学阶段,特别是解六年级分数应用题最关键、最基本、最难掌握的一个概念.本文从单位“1”的意义入手,推导出其公式,说明了单位“1”的适用范围及范畴,找出了单位“1”的描述特征,从而更容易判断出谁是单位“1”,又在实际问题中详述了单位“1”的作图方法,归纳了小学阶段最常见、易混淆的应用题,并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与解答,达到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最后,我又把这一规律编成口诀,便于学生牢固记忆和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的自然数中,即便1当不了领头羊,它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那就是1还可以为抽象意义中的"单位1".提到"单位1",同学们并不陌生.在小学学习工程问题时,我们经常用"单位1"表示"一项工程的总量".的确,"单位1"在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解决一元一次方程实际应用题时,"单位1"仍然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意义更加广泛.那么"单位1"到底可以表示哪些量呢?一、表示工作总量例1一  相似文献   

11.
很明显,大部分孩子的错误都是因为单位"1"找不准所致。笔者认为导致发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应该追溯到"分数乘法"单元中例3的教学。例3的教学如果不扎实,对于分数应用题的后续学习将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单位"1"通常蕴藏在各种各样的应用题中。它可以是一张饼、一个苹果,还可以是一个班级的所有学生。只有找准了单位"1",学生才能正确进行乘除法运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工程问题"的学习,大家都知道:当工作总量未知时,可以用单位"1"来表示。其实,在其他应用题中,当总数不知道时,我们也都可以设单位"1"来表示,  相似文献   

14.
什么叫单位“1”“?1”为什么要加双引号?这些问题王全夫老师在《浅析单位“1”》《(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3期)一文中阐述了个人的见解。现将部分内容摘抄如下:单位,在《辞海》中有这样两种解释:1.量度中作为计数单元所规定的标准量,2.指机关、团体或属于一个机关、团体的各个部门。显然,小学数学分数定义中的单位,应指的是前一种解释,即是一种标准量,是所有“1单位事物(或其他)”(单位前置于“1”)的统称。这里单位“1”中的单位,有的能准确地说出来,例如把一块蛋糕、一条线段、一把铅笔、一群小羊、一项工程等看作单位“1”时的块、条、…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相似文献   

16.
在解决分数问题时,单位"1"的价值无可取代。多数版本的教材都注重强调单位"1"在解决分数问题中的作用。教学单位"1"就是教学正向思维,对学生的学习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学习更复杂的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17.
听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师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学,然后安排围绕出示的教学目标,阅读课本讨论理解,再交流学习体会,相互提问答辩。在学生相互的问答中,一个学生提出了极有深度的问题:自然数1与单位"1"相同吗?应答学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有意思的是教师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课后再继续讨论"。我估计这位教师可能对于这个问题没有思想准备,担心回答有误而采取了缓兵之计:一方面继续"依靠"学生自力更生,另一方面留下后续教学引发思考的玄机。在没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所学的分数应用题,题型复杂多样,加之有些题中的单位“1”不固定,不统一,常常给解题带来不便。如果抓住单位“1”的使用方法,进行合理转化,解答起来便很容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与感悟,谈谈单位“1”的妙用。一、固定的单位“1”这类题目,单位“1”在题中的出现有多处,这几处的单位“1”是一致的。例1有一根绳子长32米,第一次用去全长的14,第二次用去全长的20%,还剩下多少米?分析与解:根据两次用去的分别占全长的“14”和“20%”可知,把这根绳子的总长“32米”看作单位“1”。先求出还剩下全长的(1-14-20%=)2110,继而就可求出还剩下(…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目标1.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2.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的表象,会用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测量指定面的面积。3.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  相似文献   

20.
<正>以学生为中心的"三个一"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外国文学"的好方法,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在"外国文学"的教学课堂中的"三个一"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有的设计都基于目标的设定,落脚点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认知板块:一个作家认知板块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展现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扎实基础的过程。在认知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可在每一章节选出一个作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资料,进行课堂讲解。讲解的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