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陈 《上海教育》2016,(Z1):32-33
蚂蚁是渺小的,但又是强大的,因为当勤劳和进取变为智慧,不仅能未雨绸缪,更能在各种环境中生存;蚂蚁是微小的,但勇于实践,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任何艰难险阻都能克服;蚂蚁是弱小的,但自主顽强,分工合作,能够撼动千斤大象。鉴于蚂蚁的这些世人共认的品质,学校对蚂蚁精神进行了提炼、概括和延伸,包括三个方面:自主顽强的生活能力、合作互助的友爱精神、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并在多年前就将蚂蚁的这种精神作为校园文化加以推进,通过家校队协力,让"小蚂蚁"成为课题研究的主体,让"小蚂蚁"在创设环境中、在课程学习中、在少先队活动中、在各种评价中自主成长。  相似文献   

2.
创造力是想象力的升华,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这种教育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美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结合校本教材《环保创意美工》这门艺术课程的开展和实施,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和做法。一、生活素材激发创造力生活是创造的源泉,生活中的素材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很容易被调动起学习热情,当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唐悦 《现代教学》2011,(11):54-55
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关心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帮助学生在慧识明德中真正获得大智慧,在成长中获取成功。先秦诸子散文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从先秦诸子散文的学习入手,开展拓展性语文学习,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心胸,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  相似文献   

4.
正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全世界各国人民积极进取的精神、缜密周详的逻辑推理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的同时,感悟到数学是全人类的智慧结晶?怎样有意识地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世界的窗口,使各国的文化在课堂上交融?  相似文献   

5.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及时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机,让生活和教育真正融为一体。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儿童的天性,在一次种植活动中,孩子们发现了泥土里的小蚂蚁,并对蚂蚁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恰逢幼儿园“慧·爱读书节”活动开幕,于是我们依托绘本《蚂蚁和西瓜》设计了班本课程“当小蚂蚁遇上大西瓜”,用绘本启迪智慧,收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激励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采取激发和鼓励为主的一种教育方法。是对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对学困生的转化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在思想、学习或生活上哪怕是有一点点进步时,教师如能给予及时的肯定或鼓励,就会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满足和自豪,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以达到教育目的。那么,如何实施激励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郭红梅  沈海涛 《辅导员》2011,(11):27-28
"儿童绝不喜欢练习使他们受苦的工具,只有把这些工具改变成愉快的事,才能使儿童离不开它们。"——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相较于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更喜欢看动画片?如果能边看动画片边学英语是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呢?  相似文献   

8.
诗性智慧是"最深层的个人的活生生的经验",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已经成为对抗理性主义课程论的有力武器.人类社会的起源是"诗性的",诗性智慧包括感性、情绪、想象、热情、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这与儿童的天性相契合,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课程.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强调利用儿童的这些特质,发挥故事的教育价值,创设体验学习的机会,大力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最终实现儿童的精神解放.诗性智慧的课程论述将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9.
正对生活意义的追寻应该是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最崇高的使命。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我们关心儿童,不能只关心他们的学习如何,他们的智力发展如何,还应当关心他们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关心他们的全部生活。因此,我们  相似文献   

10.
太平洋西岸、万里长江入海口,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举凡沪上绿色生态,这儿的地理优势最有发言权。因其水土特性,通过环境资源辅助课程学习,用自然园林眼光培养和看待学生,"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儿童早期学习"就显得分外切题。2016年1月7日~8日,由崇明县教育局、崇明县教育学会和台湾政治大学主办,崇明·台北早期教育论坛举行。两岸在儿童早期教育方面有什么特色?教育生态何以能影响儿童早期教育?教育如何主动作为,使儿童的学习更具有品质?生态教育能否成为关注儿童早期学习科学性的一个指向?上海、崇明、台北两岸专家、校园长进行了对话与分享。  相似文献   

11.
"乐营销"生活课程指的是以"营销"活动为载体,教育环境贴近生活、教育目标为了生活、教育内容选择生活、教育评价结合生活、教育过程重视体验的课程。此课程追寻的是教育的"生活性"与实施的"游戏化",是有益于幼儿今后生活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终身发展的教育。它不仅具有游戏的趣味性,还比"游戏"更具有真实性和价值性。"学习故事"认为:儿童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的身份成长,追求身体、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知道他们能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也需要让儿童看到自己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学习者和沟通者"。  相似文献   

12.
<正>李吉林老师说:"教育不仅仅为了儿童的学习,还为了儿童能主动地学习。教育不仅为了儿童学习知识,还为了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教育不仅为儿童明天的发展,还要为他们的童年获得最初的人生幸福。"所以,指向学生成长的情境学习成为当前情境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归宿,更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那么,品德学科如何引导学生学  相似文献   

13.
正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家杜威也曾提出"如何使学校教育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能使课堂呈现出"妙语连珠""高潮迭起"呢?由于面对的是小学生,他们的认知特点、智慧的声音更多来自于教师的点拨、引导。因此,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当从学生的生活需要出发,创设生活问题情境,引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语文实践,从而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迸发出外显的言语智慧,创造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境界。  相似文献   

15.
儿童的生活是品德课程的基础,只有基于学生自己真实的生活才能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当前品德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非常贴近儿童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如果我们的品德教学能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欣赏道德智慧的美,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一定会发现其实道德教育真的是别有洞天。一、唤醒记忆,感受生活的脉搏儿童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只有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记忆深处的情感。学生从记事的那天起,就已经逐步扩大了认识社会的范围,特别在学校生活,在与同学伙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很多。教学中只有多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心灵的对话唤醒他们记忆深处  相似文献   

16.
<正>我认为,"美丽中国"在教育中的体现就是建设美丽校园。我们要用儿童的情怀、生命的良知、教育的智慧去为儿童营建"最美校园",为孩童的幸福人生奠基。新的发展时期,我们提出了"儿童成长支持计划"的构想,我们追问:教育为谁?儿童是谁?教师是谁?我们倡导儿童要做回儿童,教育要为了儿童、支持儿童、成就儿童,教师要成为儿童成长的支持者。学校明确提出要走进"文明、和谐、平等、友爱、轻松、快乐"的儿童世界;培养"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崇尚真理、勇于创新、兼收并蓄、身心健康"的世界儿童。  相似文献   

17.
学习是为了更智慧地生活。任何无益于生活的学习都如无源之水,是很难有活泼的生命力的。语文学习如何有益于生活?语文课学什么?字词句段篇其实都只是语文的皮毛,我们真正应该关心的是藏在课文里的智慧人生。那些名人为什么会成为名人,他们拥有怎样的价值体系和思维方式,他们拥有怎么样的生活,如何建立良好的思维方式,这些才是语文课的意义所在,是需要老师反复点拨、长期熏陶的。  相似文献   

18.
让德育课程适应儿童的需要和特点,使其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这不仅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鲁洁教授指出:“要使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们的生活及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所以我们要把握德育课程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这一课程核心,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体验,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化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如何才能实现纲要所提倡的"课程生活化"的理念?如何将远离历史现实、学生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20.
"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特征。如何充分体现"活动性",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而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觉得活动内容的生命力与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是关键所在。一、活动内容的生命力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教材只是一个范例,教师要根据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