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东学”的兴起,使得“新学”内部又分化成“西学”与“东学”两种势力。前者主张直接从欧美摄取西洋文明;而后者鼓吹以明治维新为样板,由日本间接吸收西方文化。虽然双方共同致力于传播启蒙思想,但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基本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不少意见分歧与门户之见。清末民初,“西学”大师严复与“东学”巨擘粱启超之间所展开的数次思想交锋,在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自由主义思潮的成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是在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传统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侵略文化的斗争中产生的,是伴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新文化与旧文化的斗争,范围相当广泛,“废科举、兴学校”是其内容之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就是当时兴学校、废科举的一条重要理论根据。它是早期改良派学西学、设学校、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改良科举制度,而又不损害、动摇满清封建统治基础的主张。但是,腐朽衰败的满清政府和它的卫道士们却竭力反对。他们鼓吹读孔、孟之书,学尧、舜之道,以科甲为正途,以弓马为根本,提倡“尊孔读经”,反对兴办学校。复辟派张勋还联合十二省督军上书袁世凯,要求以孔教为国教。这一股复辟思潮,使体育界“国粹体育”也沉渣泛起。他们借口“新武术”是我国国粹,以保存国粹为名,行保护封建文化之实,反对刚刚萌芽的近代体育。鲁迅先生面对这股逆流,给予了无情的鞭撻:“把九天玄女传给轩辕黄帝,轩辕黄帝传与尼姑的老方法,改称新武术是散布鬼道  相似文献   

3.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之一,它的兴办是戊戌变法的一项“新政”,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些具有革新思想的地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企图走改良主义的道路,通过维新变法来振兴国家。他们认为,要拯救中国,必须改良教育,提倡“西学”,培养振兴国家的“非常之才”。因此,他们极力主张,尽快地在京师和地方设立各种新式学堂,以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近代文化科学知识的人才。 1896年6月,刑部侍郎李瑞棻首先向光绪皇帝上《请推广学校折》,正式提出了设立京师大学堂的建议。他说:“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州县皆设学堂”,“十年之后,贤俊盈廷,不可胜用矣。以修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也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西学,反对旧学;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人为”,反对宗教迷信。而在他的晚年又极力与旧学妥协,反对民主,厌倦科学,思想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严复认为旧学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宋学义理”,“汉学考据”和“辞章”。而这三者都是“无实”、“无用”的,应该摒弃。他认为旧学之所以“无用”、“无实”  相似文献   

5.
中国教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早期改良派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萌芽阶段,以王韬、马建忠、薛福成、郑观应、陈炽为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改良派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形成阶段,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主要代表人物;资产阶级革命派则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发展阶段,以孙中山、章太炎、蔡元培为主要代表人物。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教育思想面临着不同的社会矛盾,有着不同的历史特点,但却有一个共同的主题“维新”,即希望在中国建立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6.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不断深人,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也汹涌而至。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打破了封建文化的一统天下。在西学和中学的斗争中,新的资产阶级的思潮萌芽生长了,新的文化体系一资产阶级文化体系开始形成,随之产生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这一群体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有必要对它的形成及其在中国走向近现代化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作一探讨。 一、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的形成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是在中国封建文化已经走向衰落、西方资产阶级…  相似文献   

7.
西学东渐记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诸如科技、法政、宗教、伦理,乃至文学艺术,我国统称为“西学”。西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光辉的里程碑。自15世纪末新航路开辟以来,西学就开始东传。16世纪,欧洲传教士即把天文、历算、地理等科学传到我国。本文专记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西学在华传播情况。这段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的,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随此探索研究的深入,西学传入经历四个阶段,一浪高过一浪。一、从妄自尊大到“师长说”———鸦片战争时期从闭关到“…  相似文献   

8.
李凤敏 《成才之路》2009,(22):96-96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准确而又全面的概括.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形成和发展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是中国近代的“国情”。近代史上有不少现象或事件都是由这一社会性质决定的,如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为什么早于资产阶级产生;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  相似文献   

9.
论"西学中源"说之文化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是近代中国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观.它在近代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即洋务运动时期和甲午战后至20世纪初期 ."西学中源"说对于打破中西文化的对立,认同西学,融合中西,有一定积极的意义.但是,"西学中源"说不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牵强附会的主观臆断和比附,它否认人类文化起源的多元性,从"天朝上国"的观念出发,表现出以我为中心的虚骄自大心理.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文化思想主要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两个方面,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华夏中心”论的束缚,不自觉地迈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步履。  相似文献   

11.
洋务运动从1861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几乎占中国近代史一半时间。它是中国近代史上重大问题之一,涉及的内容多、范围广,关系到当时中国社会向何处去的大事。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通过朝鲜侵略中国的战争。清政府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一、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洋务运动的目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即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为根本目的;“西学为用”即以学习和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科学技术作为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的“体”。洋务运动的目的和手段是矛盾的,这对矛盾是洋务运动最后破产的根  相似文献   

12.
"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士"作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者,也是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的士既有"士志于道"和"明道救世"的人文情怀,又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隐逸情趣。"仕隐"情结作为互相依存却又互相独立的两个方面,反映在士身上,造成了主体本身的内在矛盾,而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也应该从互相对立且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即"仕"与"隐"两个方面去探究。  相似文献   

13.
“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其产生顺应了历史潮流,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处理中西化关系问题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4.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输入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互相激荡,其旨趣虽异,却汇成一股改造中国的时代巨流.西学的引入既冲击了传统学术,也冲击了封建的教育体制,促进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最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它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6.
近代西学东渐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联系.近代西学传播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近代文化的深入研究甚至推崇备至,为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巴黎和会"期间,近代西学在中国的失落又促使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正> 所谓“西学”,是指十六世纪以来的欧洲近代科学文化。欧洲近代科学文化,带来了欧洲的社会进步,使西欧不少国家首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要比封建主义优越,从当时说,西学输入就是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文化,来冲击和将代替东方古老的封建文化,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毛泽东同志说:“自从一八四○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这段话包括两层意思:(一) 当时的真理只能向西方国家去找。因为那时的外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西文化互动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层次:还原的方式,即西学中源说;沟通的方式,即中西相合说;比较的方式,即文化差异说。这种认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逐渐深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中国认识西方文化的思想历程。  相似文献   

19.
近代是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时期,近代知识分子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显得矛盾重重.一方面他们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怀疑与否定,承认西方文化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又对传统文化眷恋不舍.王韬的文言小说正是反映了文化转型时期知识分子的这种特殊心态,他在妇女观、婚姻爱情观、科举观等几个方面都体现出经过了西方文化洗礼的崭新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对传统文化仍然藕断丝连.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方面反思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状况:其一,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播基督教文明所引发的留学生运动,是中国知识阶层追求新文化的一种痛苦选择;其二,“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文化政策的相继失败,导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我封闭性;其三,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是形成了两种文化在相互对立中并存的新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