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方达 《中文自修》2004,(2):15-15
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隐匿着无尽的秘密,只是无言,因为他要留待人们去发现。诚如习作所表述的那样:如果能经常将课堂从室内延伸到室外,会无比地生动、鲜活起来。一次野外的考古,就能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现实对历史的观照链接起来,融会贯通起来,并使少年思考的触须接触到了沃土的气息,由此激发探求的兴趣与激情。许多伟大的发现均由此而生——牛顿不是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了经典力学? 习作内容坚实,文笔质朴无华。  相似文献   

2.
成易凡 《中文自修》2003,(11):50-50
【作文评析】例文随便找一个朋友似乎很容易。而要有个形影不离、心心相印的知己却是很难的。要是你已经找到了这样一个真正的朋友,你一定要珍惜啊。常常在我的心中会泛起一片灰,这是因为我得到的最为懊悔莫及的教训——与学习成绩上的你我较量相比,与朋友身上的些许缺点相比,友谊是多么的珍贵,它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3.
每当我望着瓦蓝的天空中一朵朵白里透亮的云,心中总会充满奇妙而美好的幻想。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只蚕     
我是一只蚕,化作蛹蜷缩在自己用茧包裹的小小空间里,没有人过问我的一切.除了Angel;  相似文献   

5.
在那万丈的绝壁上,有一道细小的石缝。那里,就衔了一颗种子。它,是一颗不平凡的种子。  相似文献   

6.
近读一篇哲理性短文,文中写到许多人同喝一口井里的水,只是有人用金杯玉盏盛着喝,有人用瓷碗泥杯装着喝,有人干脆用手捧着喝。于是用金玉之人觉得自己富贵了许多,而用泥瓷之人觉得自己贫贱了许多,只有那个用手捧着喝的人才痛痛快快地说了一声:“好解渴呀!”读罢此文,我不禁羡慕起那个用手捧着喝水的人来,因为他已经从某种程度上认识到了快乐的本质——不需任何附加条件,没有统一标准和界定。  相似文献   

7.
我要回家     
爬满长青藤的石柱。 墙角一块阳光惹眼。 在随风婆娑的梧桐下残缺厚重的不明质地的五彩台阶。我拾级而上,踏入这所法国公寓。  相似文献   

8.
叶勇 《现代语文》2005,(5):32-33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我出生在秋天。在秋天发芽、长大。在秋天开始我的生命。我在秋天,把春天装进心里。我在秋天,平静且愉悦的,守望春天。——引语我是一棵秋天的树。我出生在秋天。我知道这不是一个适合我生长的季节。可是,我出生在秋天。我是一棵秋天的树。环顾四周。没有绿色。没有芬芳。没有生命。甚至  相似文献   

9.
郝雪 《当代职校生》2005,(12):20-20
我是一朵不知名的花,生长在一户人家的门口,从生到死,虽然短短的十几日。但是我了解这人世,因为我已在这人世间轮回过无数次。  相似文献   

10.
王少华 《学语文》2005,(3):39-39
我是一棵秋天的树.安安静静守着小小疆土。  相似文献   

11.
我是鞋     
我是一位军人的鞋。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时,我随着军人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目睹了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战又一战,战争在军人身上留下了伤痕,在我的身上留下了破洞,而我却把它当作令人神往的过去,我陪伴军人度过了无数个激情燃烧的日夜。  相似文献   

12.
赵诣之 《中文自修》2003,(11):12-15
何老师飞到加拿大去和女儿团聚了。“我倾尽了自己的全部,可以没有遗憾”,这样说的时候他很坦荡的样子,可是我想他心里一定还是放不下,因为他即将告别的是他一生的事业。他是我的物理老师,现在他退休了,现在他离我很遥远,现在他在“像一片从碧蓝的湖水里长出来的森林”一样的多伦多生活,或许他正在望着东方,怀念那些站在讲台上的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13.
很小的时候,奶奶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桌上有三个苹果,吃了一个,佛祖问他的弟子还有几个苹果。弟子回答说还有两个。佛祖摇摇头说,有三个呢!两个在外面,一个在里面,佛祖指指肚子。当时我还小,不太懂祖母的意思。到今天,我才慢慢明白老祖母的心意,她其实是想告诉我:失去是另一种形式的得到。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他毕业后的理想是当一位士兵抵御外国人的侵略,但因清朝政府太腐败,他只得放弃多年的梦想去当医生。不久,他发  相似文献   

14.
15.
魏虹波 《学语文》2005,(3):12-13
比喻者总是尽力避熟就生。趣记里把人生痛苦比做戈壁滩,人生事业比做要战胜戈壁滩,让那里开满鲜花,在众多的花的喻体中别具一格。正文中再以贝壳孕育珍珠、水汽积聚彩虹类比,并用冰心语拴束,这又增加了比喻意蕴的厚度。比喻贵新巧还贵贴切。“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千载琵琶作胡语”(杜甫《咏怀古迹》),苏武、昭君战胜他们个人遭遇的巨大痛苦悲怨,绽开出永不衰败的生命之花,在我们民族历史上璀璨夺目、光耀千秋。作者选例精当,在由比喻贯穿全文的说理中顺势而出,熨帖自然而又特别有说服力。几次读到“风雨”“彩虹”语句,都以为要引出那句耳熟能详至今巳觉不新鲜的歌词,“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却始终不见引出,我们读到的是新鲜的文字。这一细节,也可看出作者“惟陈言之务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6.
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惆怅,想起往事令人断肠,如果往事能够重复,人生将省略多少遗憾。童年的风筝远了,可那线头依然握在妈妈的手中,我想我飞得再高再远,也飞不出妈妈的手掌.因为那是一份血脉相连的亲情,女儿的情感,女儿的心事唯有妈妈知道得比蓝天白云更清楚,更明了。  相似文献   

17.
18.
香蕉与石头     
章哲峰 《中文自修》2005,(10):51-51
传说上帝造人之后给了人类一个选择:要香蕉还是要石头?人类思索之后决定要了香蕉,上帝可惜地说;“如果你们选择了石头,就可以像石头一样永远地存在下去。既然你们选择了香蕉,那你们就有了生死.但子孙会繁衍下去。”  相似文献   

19.
张烨 《中文自修》2004,(10):22-22
洪亦蔚同学的文章有一种诗性的纯美与理性的光辉。我颇惊讶它们竟出自一位中学生之手。作者的高度在于对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诱惑、生命与死亡,以及对自身微妙而复杂的内心感受,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当那些文字深入静思冥想时,读者能感受到字里行间涌起的难以抑制的温情与悲悯。以“夹竹桃”与“罂粟”两个意象为切入点,作者提示了生存的诱惑,“当你深深地拥到花簇中的时候,却落进了一个有毒的陷阱中”。“花簇”一词颇具张力,生命的本源也许更亲近朴素与自然,就像石竹给人的恬淡与温馨。生命是美丽的,幸福的,就像一朵玫瑰开放的时段,就像睡眠以后的醒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能够“安心”地活着,暂时地抗拒死亡。记得美国当代诗人勃莱就有这样的诗句“我怜悯地醒来”,洪亦蔚也这样告诉读者,醒来是“生带给他的价值与乐趣”。生命也是痛苦的,生命的终极是死亡,然而当你感悟到“生是穿过一条马路到一个新的地方;死是穿过另一条马路到另一个新的地方”日寸,人们就能“很平静地面对了”。死是生的出发,是永恒。  相似文献   

20.
当越来越多的上海人厌倦了都市的喧嚣,欲觅一处清闲之地时,他们会去游周庄看同里逛用直下桂林登泰山攀拉萨甚至兜新马泰,他们热袭于在庐山上插扇子,还有人心甘情愿地钻在海南岛的沙滩上生痱子,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其实沪郊原本也有许多很有格调的江南小镇,河浜众多,石桥座座。可如今河浜填了,石桥拆了,美其名曰老镇改造,可各镇改造却为什么如此雷同?是求和谐还是一味克隆?好东西不是不曾拥有。而是不曾珍惜;有人想珍惜,但更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