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讨论"淮北之地十二诸侯"、"江旁十五邑"与陈郢至云梦之路等宋玉辞赋中的战国历史地理问题,通过对其在楚襄王、秦昭王时代的地理位置、归属变化的考证,为楚襄王迁都陈郢后南游云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也支持了我们对<高唐>、<神女>二赋写作时间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巫山是楚国的宗教神山,其地望与宋玉《高唐赋》中所记载的巫山神女传说密切相关。关于巫山神女之中楚巫山地望,有多种不同说法。考索巫山神女传说的神话原型,可追溯到《山海经》中帝之女、涂山氏的传说以及屈原《楚辞·九歌》"山鬼"形象。《山鬼》之山,即今三峡之巫山,故宋玉赋中巫山神女之巫山,当仍以三峡之巫山为是。传世文献中,巫山地名多见,楚地范围内的巫山亦有多处,楚巫山得名则与古代群巫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高唐><神女>二赋为宋玉之作本无疑;然其"序"均非宋玉所撰,而是昭明或之前的某人摘相关著作的文字以为之.苏轼、王观国等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故均责昭明以"玉日‘唯唯一以上为序,可谓责非其所当责;而持相反观点的何焯等家以<诠赋>仅就大赋说的"履端于唱序"说此,则昧于别矣,且未甚明此"序"异于彼"序".刘大白、陆侃如诸学者否定这二赋为宋玉所作,其失主要的仍缘未明此两赋"序"与所"序"者非出同一人之手所致.  相似文献   

4.
《高唐》、《神女》二赋,于汉魏献中就见于记载,此后流传于世,影响甚大,代有所论,自汉至明,未有疑之,及清始有人疑之,到了20世纪初则疑之更甚,然经当代学研究,所疑之理由,或失于深考,或主观臆断,故二赋实当为宋玉所作。考之二赋中地名,所谓巫山即阳台山也,地处云梦东北区,高唐观和朝云庙皆在此山之上。又考楚迁陈郢后,云梦东部并未沦陷,尚隶属于楚,在楚与秦议和后,襄王完全有条件有理由一游云梦。据此,我们认为《高唐》、《神女》二赋作于楚迁陈郢之后。此说,正与《史记》记宋玉事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宋玉的文学成就与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玉是赋体文学的开山祖师和代表作家,享有"赋祖"与"赋圣"之誉.他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高唐赋>中用"云雨"来表达性爱,"云雨"后来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意象.他的<大言赋><小言赋>是中国最早的游戏文学作品.他不但塑造了爱神与美神高唐神女,而且还塑造了超级美女东家之子,是中国第一位全方位地描写女性美的作家.他不仅描写了凡夫俗子、少男靓女的性挑逗与性放纵,而且还展示了帝王乃至神灵的性饥饿与性冲动,成为开启中国艳情文学的祖师.他的<高唐赋>对巫山的自然景观作了全面细致的描绘,是中国最早的山水文学.宋玉是中国文学独立和自觉的标志性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职业作家和纯文学作家.他与屈原并称"屈宋",同为中国文学之祖.  相似文献   

6.
巫山意象的发展源远流长,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是其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此后,巫山神女逐渐融入到巫山意象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巫山意象的含义不断发生着变化.唐诗中,巫山意象被广泛运用,不同阶段、不同风格的作家在运用上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唐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7.
学界一般认为宋玉的《高唐赋》为山水文学作品,甚至认为是"自荐枕席""巫山云雨"的男欢女爱的文学作品,通过考证,所谓山水文学和"自荐枕席"是其表象,该赋正文是楚国祭祀所用的祭文。该赋具体产生的地点在楚国西部高山巫山,而巫山是楚国的神山(圣山),正文描绘了整个祭祀的地点、祭品、神职人员、祭祀要求和过程等,而祭祀的主神是楚国的"(东皇)太一"神。正文中纵猎"羽猎"仪式是祭祀的重要内容,楚王代天行高禖社祀之礼,与"神"交合以求雨于"天(社)",祈求楚国国家兴旺,盼使物种蕃茂。历代文人骚客往往被《高唐赋》和《神女赋》"自荐枕席"所惑,没有理解春秋战国时《高唐赋》所记载的历史文化的真相,造成千古误传。  相似文献   

8.
萧统在<文选>中首次设置情类赋,其中选入了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的<洛神赋>由于四篇赋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因而有必要探究这四篇赋的情感指向、分析设置情类赋的原因及选文标准,并简述情类赋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9.
巫山神女传说的真相及屈原对怀王的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玉《高唐赋》中巫山神女的故事并不完全是虚设其事,而是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云梦是楚王的猎区,也是楚国举行大祀的地方,巫山神女是受祭诸神之一,本事发生在楚王与扮神女的巫女之间,反映了楚国祭祀的原始色彩,屈原诗作对楚怀王借古讽今的批评,也印证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林语堂与沈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俞平伯与林语堂的介绍,清人沈复与他的《浮生六记》才得以崭露头角,为世人所瞩目。尤其是林语堂对《浮生六记》情有独钟,不仅赞赏有加,而且还将它译成英,广为传布。林语堂受沈复笔下的芸娘影响最大,主要是她的贤德、风韵、乐而忘忧的人生观等方面。另外,独抒己见、善写生活琐屑、亲近自然、体察物性、笔调从容平淡,这也是林语堂与沈复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   

12.
首先,宋玉辞赋创作深受楚文化的熏染:神话传说使宋玉辞赋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浪漫气息和神异特色,楚文化中的感伤特色使宋玉辞赋具有凄婉的艺术气质,轻灵脱俗的审美情趣使宋玉作品在艳丽中透着灵气。其次,在继承屈原楚辞体创作成就的基础上,广泛借鉴了春秋战国谐隐艺术、荀子谜语般的小赋特点,汲取诸子文学和史传文学的铺叙手法,从而实现了骚辞向赋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舞赋》并非宋玉所作:一、除唐人无名氏所编类书《古文苑》之外,自战国晚期至清朝的文献典籍中,未见宋玉曾撰写《舞赋》的记载。且《古文苑》将《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并未被后世学者所接受。二、《舞赋》记载的《激楚》、《结风》是汉代初年方才在楚地流行的舞曲,宋玉不可能是其创作者。三、《舞赋》所记载的"材人",亦称"才人",即宫中女官名,多为妃嫔的称号,最早设置于西汉汉文帝时期。因此,所谓宋玉《舞赋》,实为后汉傅毅《舞赋》的摘录。唐代类书欧阳询《艺文类聚》、徐坚《初学记》二书均将所收《舞赋》的作者题为傅毅,当确凿可信。而唐代总集《古文苑》成书时间较晚,其编者将所收《舞赋》作者题为宋玉,实为在传抄时失察而造成的讹误。  相似文献   

14.
诗史上被称作"以文为诗"的韩愈,他的"大变盛唐",既表现在将散文的某些因素融入诗歌,亦表现在融赋入诗方面.韩诗的铺排夸张、谐隐滑稽、联句赋物,皆与融赋入诗相关.对于参用其他文体的韩愈诗歌,在鉴赏和批评方面也应有跨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林立坤 《襄樊学院学报》2012,33(1):23-25,88
《大言赋》、《小言赋》是由襄王、宋玉、唐勒、景差参与的关于"大"和"小"的论辩。宋玉在这两场比赛中胜出,首先一个原因在于宋玉所说的"大"突破了客观的极限,而向主观层面无限扩展。其次,宋玉的描绘真切可感的传达了恐怖的美学效果。再次,宋玉描绘的"大"充满了雄霸之气,刺激了襄王,让他在面对巨人威力的恐惧中意识到自我王权力量与巨人一样伟大而感到释怀和愉悦。第四,宋玉所描绘的"大"与"小",虽然都是纯粹心灵的理解,但这种主观的领悟是可以被传达并以一种美的体验为人所接受。  相似文献   

16.
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讽赋》等作品,刻画了神女、人间女子两类美人。文本表层上,宋玉擅于运用华丽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夸张的构思等手段来渲染女性美;道德中层上,宋玉对女性美的渲染和夸张,并不停留在官能美的体验描写上,他还把社会伦理意义作为女性美的内涵;艺术深层上,宋玉笔下的美人,面目描写各不相同,具有典型的艺术个性。宋玉对美人的关注和出色的描写,开创了中国文学的艳情主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宋词与宋玉     
宋玉感伤之形象、悲秋之意绪、文人才士沦落不偶之坎壈生平,以及宋玉作品,尤其是宋玉赋中对男女情事之描写,凝练为多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语典,这些意象、语典大量出现在宋词之中,显示了宋玉及其作品的深入而持久的影响力。对《全宋词》中运用、提及"宋玉""巫山""巫阳""阳春白雪""云雨""高唐"等意象、语典的作者作品进行深入探论,必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细致地认识相关作者及其词作,并从中觇视宋玉及其作品的特殊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赋"源远流长,汉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源头,更是我国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期间经历了汉大赋、魏晋抒情赋、唐代律赋和晚唐小品赋、宋代的文赋等成就卓著。元科举不兴,明八股取士,但文人赋作仍有很多。尤其明末清初一批抨击阉党乱政、反对异族入侵和清末富有爱国情怀的赋家和赋作,更加拓展了赋的题材和内容。明清已还,赋论和赋集渐多,为研究辞赋奠定了基础。汉赋繁盛乃盛世必然。21世纪初,正逢盛世,新赋创作蔚为壮观,但是作家的国学修养、作品的思想深度、创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加强,尤其要向以欧阳修和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作家和文赋作品学习。  相似文献   

19.
李青 《培训与研究》2009,26(6):1-3,25
柳永词中大量"云雨"的出现使得词"艳"的特质俗化了。同样在词中多次使用"云雨"的晏几道却因为对"云雨"意象的回归——更重视其在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原初意义——将词中的已趋向"俗"的艳情雅化了。因此也形成了其词"狎邪之大雅"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