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子》“道法自然”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第25章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古今诸多注家脱离具体的文本实际,对其多有不确之解。立足《老子》文本实际,从句法结构、词语古义、原文内涵、话语背景四个方面综合分析考量,“自然”当解为“自然界”或“自然物”、“自然法则”。作为《老子》主要的论道方式,“道法自然”义为借助自然物象或规律来阐发大道内涵;作为《老子》重要的济世方略,“道法自然”义指以自然法则规制世道营作,让世人返璞归真,令天下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2.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自然”概念的美学意蕴主要应该用超功利、超逻辑、超名言的方式予以领悟。《老子》的“自然”概念以否定性超越与诗意言说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应然的本真存在:自由的、诗意的栖居,审美式的生存。“美在自然”是中国美学史上历久弥新的美学命题,它从“道法自然”的本体论中推演而出。“自然”这种崇高的地位是怎样取得的呢?它何以踞有这样崇高的美学地位呢?在《老子》哲学、美学中,这些问题都有一定程度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对生态伦理思想的追问可以溯源到先秦《老子》,《老子》中的“自然”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道法自然”为其生态伦理思想奠定道德哲学基础;“人居其一”的非人类中心论、以万物为原点的依存论以及“天地不仁”的自相治理论等是其生态伦理的基本内容;“辅万物之自然”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准则.以上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老子》“自然”的价值内蕴,体现了《老子》中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4.
老子之“道”既是万物的本源,又是自然的规律。人虽为万物之灵,有“参赞天地之化育”之能,但仍在自然之中。和谐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要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就必须因循自然本性,以“无”违自然规律之“为”,去达到“无不为”的目的。在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危及人类生存的今天,老子这一从自然中获得解决社会人生问题的生态思想,便愈发凸显出其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道法自然"是老子提出的养生命题。老子认为养生有"道"。养生之道就体现在"法自然"上。养生不但要因顺身体的自然,而且要充分利用自然界的天时地利,从而展示了老子养生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用特别的方式关注着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安危。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是"道",道的核心基础是"无为","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中的精髓,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无为"看作无所作为。老子试图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的治国效果,体现了"道法自然",即顺应自然的发展,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相似文献   

7.
老子生活的时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现实,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天道法则观照下,老子将“仁义礼智”等价值体系看作社会的“附赘悬疣”。因此他提出“自然”、“无为”的救世方针,认为只有弃赘去疣、返朴归初,  相似文献   

8.
《老子》是一部伟大的政治著作,“人”与“民”的问题是打开《老子》治国思想大门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以“人”与“民”为基础可以将其治国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与一个理想、两个补救,不过两个补救是对两个基础的补救。一个中心,指无为而自然;两个基础,指“人”本与愚“民”;一个理想,指小国寡民;两个补救,指自觉的德性和慈爱温和。《老子》的治国思想虽然有瑕疵,但对当代的政治建设与社会发展依然有其贡献。  相似文献   

9.
《老子》提出了"道"这一最高哲学概念,以"无为"为核心观点,把"柔弱"看做生命存在的方式。"无为"思想以及"道"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的思想对后世中国的政治、文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万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反者道之动"入手,解读老子对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深沉思考,进而阐释"无为而为""以柔胜刚"是安身立命之道和为人处世之道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与自然共存的必由之路。先哲老子主张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道法自然”思想,对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来说,包含着深刻和丰富的营养。例如,“知常日明”意即人类认识了天地万物相互运动变化的规律,才叫明智,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环境观的根本内涵;“知和日常”意即保持阴阳交合达到各谐与平衡状态,才可以在自然中生存和发展,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应树立的人地关系观念;“知止不殆,知足不辱”意即对利益、财富的攫取应在度的范围之内,起过度就会适得其反,这可以说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人类应具有依靠一定理性的约束的行为观。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子》不是兵学著作,但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老子》与《孙子兵法》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老子》的产生要早于《孙子兵法》。孙子论兵多有与《老子》相通之处,《孙子兵法》在诸多方面受到《老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文化汇通以后,许多学者基于西方哲学的方法,大力挖掘《老子》思想中的哲学命题。老子因为"道"论而渐成为形而上学的大师,其认识论和政治观点都成为哲学构建的衍生。显然,这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模式引发的联想。但是,《老子》首先是一部政论书,其"道"也罢,其"术"也罢,核心关怀无异于儒家的"平治天下"。  相似文献   

14.
象征手法。就是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等,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的一种表现手法。《老子》一书中的婴儿、赤子,实际上是最高品德的象征,老子推崇的“婴儿“、“赤子”皆是一种深远的人格魅力;老子用“母”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根源和始原“道”,而“子”却象征着由“道”而生的万事万物;谷象征着处下不争,谦柔包容的崇高品德。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思想、思维等方面证明今本《老子》比简本《老子》多出的部分不是老子散失的作品,而是传释《老子》的注本,并进而证明它的作就是秦献公时期的太史儋。在此基础上,从“道”、“德”两个核心概念入手,进一步阐述今本《老子》作为疏传体例的注本的特点,求证了今本《老子》是如何传释《老子》的;最后评价太史儋的功过是非,肯定太史儋在发扬光大老子思想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但同时也背离了老子思想,首开排斥异己之风,给中国化带来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处于竞争激烈的时代,过分受物的控制,逐步被物化、异化,而心灵空虚与不自由。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方法,给现代人以充分的启迪。人们可以从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汲取滋润心灵的养分,抚平浮躁的内心,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楚简《老子》是迄今发掘出的最古老的《老子》版本,它与帛书《老子》、传世本《老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发掘可以澄清多年来有关《老子》的许多争论,从而也为澄清《老子》英译中的混乱现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看,《老子》不仅具有言辞简要、旨意深远的哲理散文诗等特点,而且具有幽默特点。老子的幽默,概而言之,一是内容上有大量嘲笑世俗与“知”的不谐特点,二是技法上有喻体形象荒诞而有理趣特色,三是在视角上尤具反观之趣。  相似文献   

19.
西方哲学传统基于主客体的对立分析,产生了认识有限性、正确性的问题。老子则以"道法自然"的宇宙观揭示世界和人生实践本为透明、完美的有序状态,自然大道是敞开的、正确的,因而人生与大道是合一的。只要能做到虚静无为,就能自觉道法自然的完美状态,从而达到人生的自觉与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思想体系中,"德"是宇宙——生命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命力量,"道"是整个生命系统之大体,"德"乃从属于"道",分化于"道",并实现对"道"的引渡,"德"与"道"息息相关,"德"本身回归于"道",是生命整体的具体表现,万物只有尊"道"贵"德",如此"德"方能长生久安,"道"源远流长,生命源泉不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