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西风"意象出现较早,在后来长期的使用过程中,"西风"形成了它最基本、最核心的一个隐喻意义——离情。这主要表现为去国离家、恋人离思、友人离别、生命离逝等四种情感内容,故尝试着分析"西风"意象的由来、表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素有"诗酒风流"传统,古典诗词中多"酒"意象。酒有清、浊之分,"清酒"与"浊酒"意象所含意蕴有别。"浊酒"意象多意味着深厚、凝重之忧愁,亦有朴实、亲切之旨。  相似文献   

3.
"巫山云雨"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具有原型意义的有关性爱的意象。真正将"云雨"意象与宗教巫术、交合、情感联系在一起并让人产生爱和美的想象的是宋玉。《高唐赋》后,"云雨"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性爱主题的最流行的隐喻。这种祭神、性爱、求雨三者融为一体的祭歌既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又是爱与美的升华,可以想见巫山云雨意象的复杂性和其中可让文人无穷想象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来自西域的天青石是唐代上流社会最奢侈的宝石饰品,在习俗文化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影响。尤其在唐诗中,"瑟瑟"构成的审美意象和隐喻艺术,更是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戏曲文化中,"琴"意象出现的频率很高。本文试以《西厢记》、《玉簪记》、《琴心记》为例,从人物环境构造、结构情节和主题建构方面探析"琴"意象在才子佳人戏曲中的审美价值和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对艺术构思的论述包括想象论和意象论两部分,"神与物游"是刘勰对心物交融理论的明确表述,"神用象通"是对主体之情与客体之形象相融合构成艺术形象理论的精彩演绎,构成了艺术构思的全过程。在想象论部分,刘勰从学养、社会经验、心理状态等方面对艺术想象的营构进行了详细论述;在意象论中,刘勰从意象的生成条件、意象的生成方法、意象的特征三个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7.
巴金的《寒夜》和张爱玲的《金锁记》都出现了不少"光"的意象。在这两部作品中,光被营造成了抒情意象,融入了人物的情感与体验,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审美价值。这两部作品中,"光"意象背后是无光的家庭关系、人物悲剧的命运、黑暗的环境以及人物灰色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花间集》中,"花"这一意象出现的频率超过了300多次,《花间集》的18位作者几乎都将"花"这一意象写进自己的曲词创作之中,使大自然中的普通物象升华为具有深刻意蕴的意象。"花"这一意象的出现与我国古典诗歌传统、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享乐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其主题主要分为感时伤春、生命无常之感,孤独思念之苦,历史兴亡之感。  相似文献   

9.
张炎在我国宋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前期词风学习姜夔的"清空骚雅"。国破后,转为抒发家国之恨。应召北上后,词风开始向豪放词转变。晚年有不少词作表现隐逸情怀。在张炎词中,"水"意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词风的转变呈现不同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不是单纯的事物的映象,而是与情感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象。意象有"情中景"和"景中情"两大类型。"情中景"是直接抒情的意象,"景中情"是间接抒情的意象。意象的美有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是意境的美,外在美是形神之美,形神之美包括形色之美和精神之美,意象的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结合,产生诗歌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文学一个传统的意象符号,"土地"历来是维系我们民族历史的物质基础,但在近现代以来,"土地"意象却被构筑成了一则喧嚣扰攘的神话寓言——试看身处传统与现代文明夹缝之间的中国文人,谁不会因"土地"而背负起了莫名难言的流浪情结,绵亘其中的感怀意识一旦形诸文字,便催生出百年文学无处不在的原乡神话。  相似文献   

12.
这首短诗充满着诸种"张力",这种"张力"存在于诗歌的语言、结构与情感之中;存在于"肌质"与"构架"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独特的"张力"是此诗富于艺术生命力的奥秘.  相似文献   

13.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死火》写于一个艰难的时代,文本构思新鲜,意象奇特。随着《野草》研究的不断深入,"死火"的意蕴得到了新的不断的阐释,"死火"象征了鲁迅内心的矛盾心境,是鲁迅反抗绝望心理与生命哲学的例证;《野草》在整体上表达的主题是,希望和绝望之间绝境,死火象征一种悖论的世界;觉醒之后的现代性追寻。"死火"意象超越了当时普遍的悲观主义的梦魇,成为一种凝结的生命意象。  相似文献   

15.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16.
妙音神思,喻言万象--《西风颂》意象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风颂》是波西·比希·雪莱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雪莱在其中创造的中心意象———“西风”表现出了“破坏者”兼“保存者”的强大有力形象,整首诗妙音神思,喻言万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丑陋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和对于人类光明未来的坚定信心。  相似文献   

17.
《书·舜典》中"玄德"一词,伪孔传之解说虽可通,但仍然有进一步探究的余地。以汉字构形、先秦"玄"字蕴含之文化意象为依据,"玄德"一词的新释应为"生德"。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一词是文艺理论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有着不同之处,西方现代意象诗学观念与意象表现方法,对中国现代诗歌意象观念与意象艺术产生了鲜明的影响。本文从审美意象这一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诗歌进行一个整体观照,初探中西方诗歌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立象尽意"是中国书法追求的目标,"意象美"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书法的意象乃是人间万象,用自然意象观照书法精神,从书法中感悟自然的生命情趣,感悟人的生命意象,感悟人的气质品位意象,集精气神情形意于笔端,塑造书法的意象美。书法的发展必须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传承优秀书法传统文化,更要融入现代的诸多元素,才能实现真正的书法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张晓霞 《考试周刊》2011,(26):56-56
我们体会诗歌妙处的关键在于意境的领会。什么是意境呢?"意"就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象群构成整体性的动态画面,通过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